2022年3月美术史新书佳作
本期书单精选了近期出版的美术史中文新书,内容涉及中西方美术史、美术评论、博物馆学、绘画、当代艺术等多个领域。愿每位读者都能在此与心仪的“佳作”相遇。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
[英] 吉莉安·莱利 著
向垚 译
商务印书馆
吃饭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关乎口味,更关乎品位和文化。《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以绘画艺术作为切入点,讲述“吃饭”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中的演变以及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作者吉莉安•莱利检视了自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在各式各样的绘画作品中对于食物的呈现,指出艺术作品补充了大量文字史料所无法提供的信息,比如肉类、鱼类、奶酪和蔬菜如何风干,或者如何使用蜂蜜来保存蔬菜。此外绘画艺术还能展现过去人们耕作、放牧、狩猎、收获以及交易的情景。通过讲述艺术作品中食物与神话和宗教之间的广泛联系,吉莉安•莱利也回答了一系列看似无解的问题:比如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究竟是哪种果实,以及我们对基督教艺术中出现的果实的误判其实受到其象征意义的误导。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墨西哥艺术》(全3册)
邢啸声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套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的阐述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图版部分则展示了大量高清图片,其中绝大多数都由作者亲临现场拍摄。
上卷(古代)讲述哥伦布到达美洲前,印第安古代各族各地的或前后或大致并列的艺术发展并相互影响的情形。中卷(殖民地时代)讲述墨西哥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300年间,在外来文化统治的高压下,本土艺术中的民族因素如何与之在冲撞中融合的艰难过程,以及如何造就一些特殊而有趣的艺术产物。下卷(现当代)对独立后的墨西哥艺术在民族意识大觉醒下进入辉煌创新时期的解析,说明现当代墨西哥艺术家取得举世震惊艺术成果的诸多因素与具体成就。
《墨西哥艺术(三卷本)》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学者编著的不可多得的西方美术史学专著。本套书的出版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辉煌灿烂的墨西哥艺术在国内的传播,同时彰显中墨两国的友好文化交流合作,为中墨艺术交流再谱新篇。
《词语、题铭与图画: 视觉语言的符号学》
[美] 迈耶·夏皮罗 著
沈语冰 译
商务印书馆
本书收入了迈耶·夏皮罗教授论述词语与图像之间关系的两篇最重要、最富有挑战性的作品。
在《词语与图画:论文本插图的字面义和象征义》中,作者检视了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远不是简单明了的,而是导向种种不同的变体、转型、置换、重叠,甚至矛盾。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变迁中的观念及思想方式”的绝对符号。正如于伯特·达弥施所说:“在这个领域我们所能读到的文本中,很少有比夏皮罗《词语与图画》更富有挑战性的著作了。”
长期以来,中世纪书本艺术都是发明艺术风格的主要领域,也是艺术家个人感受力的表现。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在第二个文本《图画中的题铭:视觉语言的符号学》中探讨了中世纪艺术家在其书本里转化文字与图像,通常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以传达强大信息的复杂方式,并通过分析戈雅、毕加索、霍默和马奈作品中的题铭,将其探索拓展到现代艺术。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贡布里希论坛暨文献展论文集》
孔令伟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贡布里希研究文丛”之一,是2018年11月举办的“贡布里希论坛暨文献展”中相关议题的研究文章合集,作者不限于贡布里希研究专家,涉及艺术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书中,杨思梁、孔令伟、杨振宇、陈平、杨小彦等多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角度出发,围绕贡布里希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论述,其中蕴含的思考方向,将对艺术史及相关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利奥和他的圈子:美国画廊教父卡斯泰利的一生》
[法] 安妮·科恩-索拉尔 著
王袁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利奥·卡斯泰利(1907-1999),意大利裔犹太人,他是二十世纪最受人敬重的画廊主,是美国最杰出的艺术商人,是战后美国艺术的奠基者。
五十岁才开设人生的第一间画廊,利奥以其对艺术的独到眼光、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坚决果断的执行力,将许多当时仍没没无闻的艺术家打造成艺术界的明日之星。贾斯培‧琼斯、安迪‧沃霍尔、劳申伯格、利希滕斯坦……,利奥成为这些几乎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中最重要人物的幕后推手。他对才华洋溢的年轻人慷慨资助,甚至定期支付薪水,帮助他们的作品寻找理想的藏家,而非仅仅价高者得,从而改变了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他以眼光、人脉、经营手段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关系网,建立起无可匹敌的艺术商业帝国。他与拉里‧高古轩等当今超级画廊主之间的师承关系,体现了他对当代艺术世界的深远影响,在他身后的二十余年始终在艺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以卡斯泰利个人以及家族经历作为切入点,探寻其家族历经战争、逃难、犹太屠杀、迫害等颠沛流离的发迹和中落。这段不曾被掩盖却从未被谈起的身世,最终塑造了他既时刻保有戒备又富有吸引力的人格特质。他远见卓识,从波普艺术到观念艺术,利奥为战后每一个重要的艺术运动推波助澜,由此,煽动起世界对美国现当代艺术的热情。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
邵大箴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是《邵大箴文集》(10卷)中的一本。《邵大箴文集》是对邵大箴先生当前的著作和文章进行系统整理、修订、编排与集合,当中收录的这些著作、文章和译著, 主要写作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 它们不仅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的美术历史和现状, 而且对20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分析,有清晰理性的个人判断。书中介绍的内容、艺术观点、分析方法、评论视角,乃至使用术语,在美术界有广泛影响, 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是邵大箴对古希腊罗马美术史的研究。介绍的是古代地中海地区孕育出来的丰富的美术遗产,带领读者重归古希腊、古罗马,探究艺术的诞生历程。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论希腊人的艺术》
邵大箴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论希腊人的艺术》是《邵大箴文集》(10卷)中的一本。
本书收录的是温克尔曼最重要的美学论著。包括他最著名的六篇论文,其中《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以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是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论希腊人的艺术》,是温克尔曼重要经典著作《古代艺术史》的精华部分。在这些文章中,温克尔曼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研究希腊艺术史,用比较的方法对希腊艺术进行具体论述,充分反映了温克尔曼推崇古希腊艺术并极力主张理性运用古代典范、模仿古代艺术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
邵大箴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是《邵大箴文集》(10卷)中的一本。
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在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和分析中国的传统艺术。邵大箴先生在如何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方面主张以纵向吸收为主,辅以横向移植。他极力主张中国传统艺术借古开今,生发出新的活力。这本书为中国美术的发展走向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和意见。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现代派美术浅议》
邵大箴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现代派美术浅议》是《邵大箴文集》(10卷)中的一本。
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现代派美术浅议》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最早对西方现代派美术进行介绍、评论和反思的经典著作,奠定了邵大箴在中国现当代美术理论界的地位。
《现代派美术浅议》这本通俗的小册子,之所以在艺术界起了一些作用,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的环境,是时代使然,今日的再版,保存了对当时历史的一点记录和回忆。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穿越历史:西方艺术3000年》
易英 主编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河北教育出版社
本书中的论文多是⼀批青年学者近年来的对西方美术史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从古代艺术到当代艺术,大约3000 年的历史跨度。
改革开放以后,外国美术史研究上了正轨。80 年代最显著的特征仍然是翻译,艺术翻译几乎覆盖了外国美术史的所有方面。历史研究讲究真相与证据,所有的判断和结论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外国美术史研究的难题就是我们只能接触和使用“第二手资料”,即使能够接触到第一手资料,那也是⼈家使用过的,已经有过结论的。
历史事实的阐释总是由历史学家(美术史家)书写的,无论是学识的素养和学科的眼界,还是历史的阐释与判断,都会受到书写者的价值观的影响。艺术史的批评和历史的重构都是价值判断的使然,价值判断既有书写者本⼈的主观性,也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个⼈的价值观也是也是由社会性和时代性决定的。历史阐释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是价值判断作用于历史。运用新的艺术史方法或相关学科的新视角来看待历史上的艺术事实,无疑就是用今天的价值重新释读历史。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3:古史的形象》
李军 主编
山东美术出版社
在本书开篇的文章(柳扬的《秦金饰对欧亚草原动物艺术的汲取与转化》)中,欧亚大陆上一个十分流行的古代纹饰。纹饰主体是一只杂交动物的形象:从蹄子看应该是一只偶蹄动物,但它奇怪地长着一副鹰嘴;它头上的大角像树杈般展开,而其每一个分杈部分的尽头,则开出类似花朵或者云头(更多的案例中 则是鹰嘴)的图案;尤其是,它的四条腿上下两两翻转,形成一种动态旋转的态势,十分接近于后世代表中国文明的典型图案——太极图。鉴于这幅“太极图”,图案各部分把食草动物与猛禽、动物与植物、游牧与农耕、生命与自然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我更愿意将之看作欧亚大陆本身多种文明形态交融共生的一幅图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其实也是暗蕴本系列丛书中提倡的“跨文化艺术史” 理念的一幅图像,一种“古史的形象”。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
[美] 高居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高居翰中国晚期绘画史收官之作,离开其浸研多年的文人画,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画论和收藏家不屑一顾的“世俗画”(vernacular painting),是其晚期学术转型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画论奉文人山水画为圭臬,将受主顾委托而创作的“世俗画”视为匠人之作,而非“艺术品”,世俗画及其作者也因此少有文字记载。高居翰认为,这些“失语”的、鲜有人关注的世俗画,值得更严肃的研究,也是打开艺术史研究面向的新兴资源。
《致用与娱情》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主导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增订版)》
徐小虎 著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
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更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尊右军以翼圣教》
[意] 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介绍名碑《集王圣教序》(立于673年1月1日,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著作,也是意大利汉学家毕罗专门研究《集王圣教序》的最终总结。《集王圣教序》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历史上三位影响力甚大的人物——玄奘、唐太宗李世民和书圣王羲之的事迹。太宗、高宗王朝的中国已经非常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长安是充满着国际气息的大都市,同时汉人文士也具有开放包容的性格,书法作为汉人文化独有的艺术,理所当然也会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的薰染。本书一方面以严谨的文献基础与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述了《集王圣教序》的立碑动因和历史环境,另一方面对此碑的制作和书法特征做了逐字地探讨。
《赵孟頫闲居考》
赵华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研究以赵孟頫三次闲居为主要线索,分别为告罪闲居、告病闲居和告老闲居。其中告罪、告病都是《行状》等传记所回避的,也是历来研究所缺乏的内容,对了解赵孟頫思想发展、转变极有意义。本书分为3章6节,引用作品274件次,图片130幅,全景呈现了赵孟頫闲居的生活片段,基本算是一部“半传”。本书更多地使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证据和方法,重建了很大一部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又使用了风格分析、印鉴分期、称谓分期等新的研究方法,对于赵孟頫作品重鉴和考年有重要意义。
《瘗鹤铭新考》
王家葵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瘗鹤铭》自宋初进入文人视野,便受到极度追捧,热情至今不衰。但有关《瘗鹤铭》的作者、拓本情况、书法价值等,却一直众说纷纭。作者通过对《瘗鹤铭》文本的考订,将相关人物的历史以及具体的行迹相互参证,以追求当时历史真相为目标,以严谨文献基础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述,通过“《瘗鹤铭》的时代和作者”“《瘗鹤铭》的石刻拓本”“《瘗鹤铭》的书法与摹习”等方面的分析,而得出对《瘗鹤铭》文本作者的一种有所根据的推断。
《王铎四题》
薛龙春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为艺术史研究著作。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明清书法篆刻史,其中,关于王铎的相关研究至今已有15年。本书所收录的四篇文章,写作于不同时期,作者现依据新出现的图像、文献资料,对之进行了增补与修改,为读者学习和了解王铎的书法提供了详实且生动的文本资料。在本书中,作者除了对王铎本人的书作、刻帖、手稿、信札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考证,还将其同时期的书家、友人的大量诗文集、笔记、信札等做了搜集与细读,使该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更具客观性。
与此同时,本书对于王铎的书法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史,而是突破了美术的范畴,开始了历史学的转向。透过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即可窥见一斑,如宋明之间对王字碑的批评,何以从品格化的“俗书”转向“集字”工艺的缺陷?除了传刻书法,刻帖在保存家族文献与塑造文化身份上有怎样的意义?文本的功能如何影响书家的态度,并在形式上产生巨大的差别?有意识的“作品”对日常书写产生怎样的冲击?为什么王铎旅途中的书作常常显得怪异?一个面目张扬的艺术家,是否就对工具、材料不加选择?这些问题,无不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旨趣。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即可对这些问题了解一二,也可体味作者严谨、新颖的学术思考动向。
《柳斋兰亭考》
祁小春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书法史上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辨”至今仍有追问: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文本真伪?《兰亭序》是否为东晋王羲之模仿西晋石崇《金谷诗序》而作?《兰亭序》真迹问世传说纷纭,究竟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真相?
著名王羲之研究专家、著名书法家祁小春教授就“兰亭学”中的诸多“悬案”,穷尽文献,严谨考释,层层推衍,一一回应《兰亭序》问世传说、版本流变、内容真伪等问题。本书深受“京都学派”启发,作者从文献学的角度重新全面考释、彻底检证《兰亭序》及其相关资料,再一次回应了书法艺术史上轰动一时且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辨”。
《齐白石艺事琐考》
刘振宇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由六篇短文构成,深入浅出,文图互证,生动有趣,使用模件生产、考古类型、文化认同、影响焦虑等现代理论方法探寻真实的齐白石艺术人生。对齐白石的核心技术、衰年变法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地缘文化的角度重新讨论了齐白石与陈师曾、王缵绪的真实关系,丰富了世人对于中国近代艺术史的认识,为当下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是近年来齐白石艺术研究的重要新作。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敦煌草书写本识粹》
马德、吕义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敦煌草书写本识粹》于2018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马德教授、吕义老师主编。本项目是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200多件草书写本中提取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约20件,编辑为《敦煌草书写本识粹》系列。每册按照统一体例,即原卷原色图版、释读与校勘和研究综述三大部分,进行编纂,研究综述部分包括文献着録、思想分析、相关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献价值、书写规律及其演变、书写特色及其意义等方面属性,以历史文献和古籍整理为主,综合运用文字学、佛教学、历史学、书法学等各学科研究方法,对精选的敦煌草书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丛书既有对传世文献的校勘价值(如《法华玄赞》《大乘起信论》系列),也有对既有释文的订正与辨误,更有对敦煌保存的孤本的首次释録与考证(如《法华义疏钞》),并有对写卷书法特征的细腻分析,为敦煌研究和历史古籍与佛教文献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同时也为学习和书写草书文字提供准确、规范的样本。《敦煌草书写本识粹》自2021年底陆续出版。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
杨泓、李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世纪,随着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我们从深埋地下的文明遗址和古人墓室里,收获了大量与艺术史有关的考古标本,这其中不但有当时人绘制的壁画,与墓葬礼仪有关的帛画,装饰器物的漆画,还有各种形式和用途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每一件标本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远古艺术的故事,它们联缀在一起,汇合成一部动人的“锄头掘出的艺术史”。就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起去探寻中华民族艺术之美的源头!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签名版】
杨泓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在近一个世纪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从史前时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现了中国古文明不可磨灭的光辉轨迹。全书共分九大章节,图文并茂,作者精心挑选了327 幅图片作为文字的辅助说明,诸多文物和考古发掘照片十分稀见,阐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谓大家小书。全书既有着越江跨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极富阅读感,可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并继续去仔细探寻,不断取得对中国古代文明日益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推荐阅读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探掘梵迹:中国佛教美术考古概说》【签名版】
杨泓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时千年兴灭,在中华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寺等遗迹,创造出为数众多的精美造像、壁画等文物,成为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一项专门分支,成果显著。除了敦煌莫高窟、法门寺地宫等s界级的考古发现,云冈、龙门、炳灵寺、麦积山等闻名于世的石窟群,近些年在山东青州,河北曲阳、邺城等地出土的造像窖藏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藏阿里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清理出多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更新了世人对于佛教传播历史的认识。凡此种种,于普通读者可能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认知。本书通过石窟寺、窟前建筑、佛教寺院、地下窖藏、佛塔舍利几项专题,提纲挈领地呈现出我国佛教考古事业的全貌,使读者对于中国佛教美术遗迹的时空分布了然于胸。
推荐阅读
《月上孤峰:南宋禅宗绘画研究》
李静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旨在以美术史为线索的画家与绘画史料;以佛典为线索的禅宗画史、画赞与相关经律;以传世作品为线索的画风、款印、题材、布局等画面信息;以考古为线索的相关雕塑、壁画、版画、碑刻、铜镜等文物遗存。本文将综合考量以上线索相关的材料,梳理出以南宋禅画题材、风格、思想、渊源为轴心的研究脉络。尝试从多角度全面客观地梳理南宋禅宗绘画的相关问题。试图对一些独特的绘画风格、论画观点加以命名;对一些典型图式尽量详细地举证;将背景资料制以图表,为有兴趣了解与研究禅宗绘画的读者提供参考与方便。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
《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
李若晴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一书,以清末广东书画家谢兰生的日记为基础,运用大量的地方文献、视觉材料等一手资料,试图还原出谢兰生所生活的嘉道年间,岭南文人的城市生活、社会交往、人情义务、生计来源、艺术品味等,并着重探讨了书画等艺术作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勾勒出了当时岭南文人的生活状态与绘画史发展的面貌。该书重新审视了清中期的广东绘画,分析广州如何成为大航海时代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区域性都市文化中心。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历代名画记》
[日] 宇佐美文理 著
赵侦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历代名画记》是晚唐士人张彦远的代表作。作为画史之开端与绘画百科全书,它对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有莫大的影响。本书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历代名画记》的成书过程,也图文并茂地介绍、解读了绘画作者的人物评价与作品评价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与老庄思想共通的“气”之思想与用笔理论等,以及这部名著的种种魅力。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北宋:山水画乌托邦》
西川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讨论了北宋山水画家烛照今人的艺术成就及相关绘画思想和历史背景;展开历史、政治和艺术的视野,剖析北宋士人的思想和世界观如何使其艺术立于世界之巅;提出“唐诗宋画”可相媲美的概念,带领读者看懂宋画的艺术精髓和精神境界。
《宋元书画题跋史》
施锜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目前海内外关于中国书画史的研究已经颇为丰富,但对书画题跋发展史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化。施锜撰写的《宋元书画题跋史》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宋、金、元的书画题跋,并上溯唐以前书画题跋概况,下揽明清书画题跋景观,旁涉日本镰仓、室町时代受宋元影响之禅画题赞及“诗画轴”题跋。此书以社会学视角观察,注重题跋群体诸如宫廷帝后、重臣官僚、朝野文人、书家、画家于历史语境中的互动。从收藏、装褫、押署、款识、书仪、钤印、鉴赏、诗文、品评、书画理论、文人交游等多方面阐述书画题跋之形成、发展与盛行,于繁杂历史材料中选取代表性个案加以论证,阐明书画题跋发展史各个阶段之特征及转捩点,呈现了宋元书画题跋完整的历史脉络。本书同时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上海市文教结合“上海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新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核心课程建设成果之一。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傅申论张大千》
田洪、蒋朝显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傅申在《大千与石涛》一文中提出:“在传世的石涛画迹之中,真伪参半,如果不能将混淆其间的鱼目加以区别,就无法见到石涛的真面。而在历来的伪跡中,要以大千的手法为最高、最难分辨,所以从研究大千的笔性来入手,是鉴别石涛真伪的捷径。”
可以说,只有傅先生这样极富鉴别经验的学者,才能直面张大千“血战古人”的作品,欣然接受他的挑战。在众多的仿作、伪作中探寻蛛丝马迹,傅申不仅辨析出张大千的个人特点,还总结出其艺术发展的路径和历程。这无疑是中国绘画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启示性的成果。
《傅申论张大千》现由田洪与蒋朝显编辑出版。书中傅先生分析了张大千早期仿效明清画家,后研习元代王蒙等,溯源董、巨,由此逐步勾勒出张大千艺术创作的发展路径。本书编者没有采用美术史论著通常按朝代顺序排列的编排方式,而是依照傅先生的方法和思路,呈现出张大千集大成与“法古变今”的艺术成就,通过详尽的研究考证,向读者揭示张大千“血战古人”的心路历程。
推荐阅读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
巫鸿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推荐阅读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签名钤印版】
郑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推荐阅读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西洋镜: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全2册)
[瑞典] 喜仁龙 著 赵省伟 主编
陈昕、邱丽媛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本书由《中国园林》《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共收录40万字、近800幅图片。
《中国园林》初版于1949年,共收录图片近400幅,系统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流变,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1921年,喜仁龙得到中华民国总统的特许,成为少数几个获准进入民国政府办公地中南海、北海、颐和园等地进行考察和摄影的外国学者之一。其后,遍访拍摄苏杭等地私家园林,并获得弗利尔美术馆等海内外馆藏机构支持,拍摄大量中国园林的名画。这些园林大部分或毁于战火或遭人为破坏,幸亏有喜仁龙费尽心血拍摄的图片,我们才得以从中一窥旧时风貌。附录部分收集了醇亲王奕府邸罕见照片60幅。
《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是《中国园林》的姊妹篇。初版于1950年,共收录图片约370幅,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追踪”中国主流园林艺术对18世纪后半叶欧洲园林艺术的影响,并借助图片和描述来说明园林艺术在英国、法国和瑞典的发展历程。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学·叶展叶舒》
[德] 劳悟达 著
殷凌云、毕夏 译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南方常见的芭蕉在中国艺术中的图像成了德国学者劳悟达研究的对象。芳悟达教授的新作《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叶展叶舒》中,收罗贯穿中国艺术史中可见的芭蕉图像,包括壁画、绘画、器物以及文献,从而去探讨芭蕉图像的象征意义,以及具有人类情感的艺术特征,此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一)芭蕉、夏季与南方;(二)雪映芭蕉;(三)题书蕉叶;(四)芭蕉与肖像;(五)芭蕉与仕女;(六)芭蕉与佛教。因本书所提供的主题信息巨大,况原文用英文所著,另采用大量注释,所用插图众多,所以本次出版采用中英对译的形式,图版只用黑白小图,便于读者理解。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缪斯的双重性:论精英化与大众化在艺术博物馆的博弈》
苏典娜 著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河北教育出版社
本书从五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博物馆的双重性问题:
第一,作者在引言部分回顾了博物馆的历史以及提出“缪斯的双重性”的缘由。引言中对博物馆结构的双重性理论相关的西方理论依据进行历史的挖掘,以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为主体,意在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观点,探索两者之间的交差、重叠的双重性关系。
第二,在第一章中通过梳理博物馆的空间结构,即物理空间结构、展览空间叙事结构,了解“大众化”与“精英化”在博物馆的演变,反思博物馆的“变形”如何通过展示陈列来实现。
第三,在第二章中简要论述博物馆的观众定位与策略,即博物馆的主体结构,分析博物馆的观众是谁,辨析“观众”“公众”与“大众”的概念,窥探博物馆的“精英化”的现实与“大众化”的想象的现象,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
第四,在第三章中论述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精英与大众的博弈关系,即博物馆传播结构的双重性探讨。
第五,第四章和第五章为个案研究。其中第四章以“谁的博物馆”为题,论述当代艺术博物馆传播结构的双重性,结合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的“感性”展览案例,分析当代艺术的双重性对于传播结构的影响。第五章论述博物馆结构的双重性在中国的特殊表征,着重梳理了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以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思想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的关系脉络,并以中国美术馆为例,进行博物馆结构的双重性的综合案例分析。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续编》
李修建 编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精选西方艺术人类学论文11篇,皆系名家名作。作者集一时之盛,如雷蒙德·弗思、罗伯特·莱顿、霍华德·墨菲、纳尔逊·格雷本、范丹姆等人,皆为西方艺术人类学界的代表人物。书中收录了哈塞尔伯格的《民族学艺术的研究方法》一文,连同众多学者的评议,凡8万余言,是西方艺术人类学史上的重要著述,颇具学术价值。其他文章亦皆经典。所选文章,一是集中于艺术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如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艺术的定义、艺术的结构与能动性等;二是艺术人类学的前沿话题,如涵化、挪用、旅游艺术、后现代艺术民族志的书写等。本书对于国内艺术人类学界、艺术学界和美学界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理学、艺术与政治:恩斯特·克里斯、E.H.贡布里希与漫画研究定》
[美] 路易斯·罗斯 著
牟春 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世纪30年代,维也纳艺术史家与心理分析学家恩斯特·克里斯邀请他的朋友E.H.贡布里希参与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涉及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对二战盟军的获胜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漫画的心理学及其在宣传中的滥用。虽然他们的合著终没有完成,但他们的合作却是连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政治意识卓有远见的早期尝试。他们的合作激发了贡布里希对知觉、图像制作和创造性等问题的思考。在这部精彩的传记性学术研究中,路易斯·罗斯探讨了克里斯和贡布里希的这一研究,并以历史为序向读者展示了为什么漫画表达了共和政权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分歧。借助丰富详实的记录性材料,罗斯细致入微地重建了乱世之中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轨道,揭示了希特勒广泛的破坏性以及弗洛伊德持久的影响力。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澳] 罗德尼·哈里森 著
范佳翎、王思渝、莫嘉靖、沈山、张力璠、韩博雅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近年来批判遗产研究(Critical Heritage Study)是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最具思辨性的学术方向,而本书是该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著作之一。作者借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表征政治、话语建构等学说,对当代主流的遗产观念和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重新审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官方与非官方遗产的关系,提出了更具包容性和对话性的遗产模式。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鼓励学者们采取更具批判性的角度与遗产打交道,将他们的关注重点从我们应“如何”保存遗产,转到“为什么”人们选择这样做。这是“批判性”遗产研究最重要的目标:揭露产生遗产的各种过程,从而允许公众从他们自己的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背景来理解遗产。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MoMA亮点:影响世界的现代艺术》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为美国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内售卖的同款书籍,引进为中文版本。
《MoMA亮点》为MoMA90周年出版的全新版本,展示了375张当代和现代无与伦比的馆藏,并新增了170个新收藏,包括更多的女性艺术家、色彩艺术家、以及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本书体现了MoMA新展馆的包容主题。《MoMA亮点》展示回顾了过去150年的艺术史,从1867年左右 拍摄的照片开始,到2017年,再加上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在这里, 读者将欣赏到馆藏中一些最受欢迎的艺术品——克劳德·莫奈,文森特·凡高,弗里达·卡洛和安迪·沃霍尔等人的作品,并发现鲜为人知但同样引人入胜的艺术品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和设计。每个作品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展出,图片精美,文字简洁活泼且充满信息。许多新的介绍都是为本书特别创作的。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
[英] 大卫·霍克尼、[英] 马丁·盖福德 著
万木春 审订 胡雅婷、杨素瑶 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届八十之际,大卫·霍克尼第一次寻求宁静的村居生活,寻求一处可以观看日出和季节变换之地,一处可以抵挡世界的疯狂之地。因此当新冠病毒和封锁袭来时,“大花园”里的生活变化甚微。一年以前,霍克尼在诺曼底历史悠久的农舍中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描绘春至之景。事实上,他从强制性的隔离中获得了乐趣,视其为让自己加倍投身于艺术的良机。
《春天终将来临》是一篇令人振奋的宣言,它证实了艺术转移注意力与鼓舞人心的能力。本书基于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大量全新的对谈与通信编写而成,盖福德是霍克尼长期的友伴及合作者。与他们的交流相配的,是一系列霍克尼在诺曼底画下的iPad绘画,均为未发表过的全新之作,以及凡·高、莫奈、勃鲁盖尔等人的巨作。
我们可以看到霍克尼如何被富于感染力的热情和惊奇感驱策着持续前行。他一生叛逆,受公众瞩目达60年之久, 同时却不见于批评家的视野甚或历史之中。他完全被法国北部的四英亩土地吸引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数十年来让他着迷的那些主题:光线、色彩、空间、感知、水流、树木。他有很多可以教给我们的事情,不光是如何观看……也是如何生活。
推荐阅读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大卫·霍克尼》
[英] 马尔科·利文斯通 著
周渝 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大卫·霍克尼》是一本关于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艺术的专著,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大卫·霍克尼的作品,深入讲述艺术家在主题、方法、风格与技术上的转变,收录了其六十多年来各种媒介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新技术新形式的各种试验。
全书包含275幅大卫·霍克尼作品的高清插图。本书作者马尔科·利文斯通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也是大卫·霍克尼的挚友之一。本书初版于1981年面世,是关于大卫霍克尼的第一本专著,这是本书的第四次修订版,扩展了霍克尼近二十年来极为多产且不断变化突破的艺术生涯,是对这位“最受欢迎的在世艺术家”的一次最为全面的回顾。
推荐阅读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霍克尼论摄影(增订本)》
[英] 大卫·霍克尼、保罗·乔伊斯 著
栾志超 译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霍克尼论摄影》(增订本)收录了大卫·霍克尼与好友保罗·乔伊斯关于摄影的对谈十七篇,内容关于霍克尼的图像思考与影像实验,展现了一位多才多艺、创造力十足的艺术家,在探索摄影可能性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观看与空间,是霍克尼一如既往的关注。在本书中,他认为拼贴是摆脱传统观看方式的关键,是对表面的确认。霍克尼将自己的创作看作是用摄影来批判摄影。“毕竟,光用言语是不行的。你得使用摄影的语言。”
《霍克尼论摄影》充分体现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实践自觉与理论自觉。作为大卫·霍克尼唯一一部专⻔论述摄影与影像艺术的著作,本书第一版曾在1994年被引进中国,在艺术相关专业的师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讨论。此后的二十余年,随着大卫·霍克尼著作的中文版陆续推出,本书逐渐淡出了国内读者的视野。理想国首次引进增订本,期待它将持续激起新的、更大的水花。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编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为配合“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展览,凸显卡特兰与众不同的艺术实践,UCCA将推出一本特别的图录:书中不附作品图片,展览中的29件艺术品均由插画师王不可手绘呈现。这些插画将卡特兰的创作搬进北京的经典地标与平凡街角,为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带来别样色彩。图录收录了UCCA馆长田霏宇撰写的前言,卡特兰与展览策展人弗朗切斯科·博纳米的对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晨的评述文章,同时配有每件展出作品的详尽解读。《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由26 Studio(杨绍谆与冷静)担纲设计,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安迪·沃霍尔》
[美] 韦恩·克斯坦鲍姆 著
秦韵佳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安迪·沃霍尔》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一部传记。作者在查阅档案、阅读相关作品,以及大量走访的基础上,按时间线索讲述了他富有传奇色彩,又极具争议性的一生。不但有对沃霍尔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特点有着总括性点评,而且将其人生分为三个部分,各有侧重地描述安迪·沃霍尔的家庭、学习、波普艺术、实验电影、电视节目、晚年创作等,精彩纷呈地呈现他多姿多彩的生命历程。本书是作者带着研究的目的与精神,进入安迪·沃霍尔这一书写对象的,作者也对自己所运用的材料做了详细说明,可看作是本书提供的一份清晰的文献梳理。
《雕塑与触摸》
[英] 彼得·登特 编
徐升 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
至少在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媒介就清晰地与触摸的感觉连接起来。雕刻家、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经常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将二者连接起来。除了对触摸和触感持续的兴趣外,最近几十年实际上是视野和可视性在主导着这一艺术史的研究。
本书通过在艺术史学家和从事艺术史研究以外工作并有着独特见解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对话机制的形式,试图对触摸和雕塑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入一种新的元素。这样的结合引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方式,论文的主题从史前的小雕像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关于触摸生理学的前现代性观点到博物馆环境的触觉方面的交流,以及从最近哲学领域关于触摸的现象学解释到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发现。在这个主题上,这是第一次范围如此广阔的研究,以及为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和合作设立议程的尝试。
上文呈现了近期出版的部分中文美术史新书。欢迎读者、艺术家、学者和编辑朋友们推荐新书好书。分享新书请长按文末二维码添加佳作书局客服联系。我们将收集、挑选并在下期新书栏目展示。我们下期再见!
近期精选
关于佳作书局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80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长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微信客服:jiazuoshuju2019
淘宝:搜索店铺“佳作书局”
京东:搜索“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
微博:@佳作书局
微信公众号:佳作书局
Instagram:@paragonbookgallerybeijing
实体店铺:
央美店: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
UCCA | 佳作书局: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商店二层
宋庄店: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A201号
乌镇店:浙江省嘉兴市乌镇西栅景区内灵水居
芝加哥店:美国芝加哥西35街1029号,Zhou B艺术中心
联系方式:
邮箱:info@paragonbeijing.com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佳作书局线上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