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讲了两场TED,我想我是克服不了演讲恐惧症了

池晓 池晓题大作 2020-12-09

1、


这将是一篇孤独的内心自白。


因为演讲是一项90%的人一辈子都用不到的技能,恐怕我的读者们很难跟我有共鸣。


不过,我想很多人都有在会议中,或者是在陌生人面前,张口结舌的时刻。我在演讲时的窘迫,与此相差不多。


我本来很想在两场TED演讲之后,写一篇《如何克服演讲恐惧症》的感人励志类鸡汤。


但在当时返程的时候,我并不感觉如释重负,而是有点垂头丧气。脑袋里蹦出来的,就是标题的这句话:一周讲了两场TED,我想我是克服不了演讲恐惧症了。


2、


2019年6月底,我在一周之内参加了两场TEDx的演讲活动。6月23日在成都,6月29日在青岛。


虽然都是TEDx的活动,但是两个主办方风格迥异。我也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准备方式。成都这场我选择了写逐字稿,而且和主办方反复沟通调整数次。而青岛这场我选择了根据基本提纲进行现场发挥。


由于种种原因,两场演讲我都没法讲我当时最想讲也最该讲的内容。


这两场演讲有三个共同点。


1、两场演讲都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2、也都有我觉得不可弥补的遗憾

3、演讲前巨大的崩溃


这也是我这三年多以来的30多场演讲的共同点。


3、


我的演讲生涯应该从2016年在北京的WISE-LIFE算起,在正式演讲前一天的彩排,我没有一次是顺利讲完的。不过我第二天好好背了几遍稿子,最终献上了一场紧张的捂裆派演讲。


在那次演讲之前的几年,我对于类似的机会时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终于下了决心要突破软肋,也是因为自己明白这是工作需要,为此去读书、观摩、练习,首次登台,就这么笨手笨脚的硬撑过来了。


虽然我嘴上说: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是我做人的底线。但其实演讲结束后的解脱和释放,根本抵不过在演讲前经历的挣扎和崩溃。


而这种崩溃在最近这三年里,几乎如出一辙的被复制了30多次。


4、


在其他事情上,我总是充满信心的。悲惨、苦难,在我眼里,常常都是触底反弹的条件。我总是会自动切换到成长型思维,常常能找到变坏事为好事的办法。


但是演讲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不一样。


那是一种被迫的专注,更是一种无解的煎熬。


虽然《演讲的力量》里说,几乎所有的TED讲者上台前都是紧张的,90%以上的讲者都是在熟背讲稿的前提下,再上台现挂。


但我事实上在生活中就见过好几位顶尖的演讲高手,英强、薛野、释文,我都佩服得不得了。


我曾在安猪的博客里读到他类似的心路历程。2014年第一次见到安猪时,我就向他请教克服演讲恐惧症的办法。


似乎结论也总是,多练,无它。


5、


我本以为我这些年的练习,已经差不多足够了。


因为除了大型的公共演讲,我几乎每周都有好几次站在台前对他人讲话的机会。


要知道,我很多年里,只要是面对5个人以上,需要站起来说话的场合,都会浑身不自在。


这些年增加的练习量,似乎只是增加了不自在的次数而已。


中学的时候,我作为课代表上台布置个作业或者宣布什么通知,都会紧张得发抖。有时候要在台前讲话,更是会大脑一片空白。


那时候我就心里暗忖,当老师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当老师的。


6、


其实,我很早发现了一条克服演讲恐惧症的秘诀。


就是做足准备。


因为做足准备,就能应对因害怕出错而导致的恐惧。


但真实的经验告诉我,问题根本不在“准备”,也不在“做”,而在于“足”。


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做足准备?


这可以算是折磨的源头。


我不是以此为生的脱口秀演员,可以为一个专场演出,准备一整年。


我每次都只能,也必须仓促上阵。


7、


我的演讲恐惧症,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骨子里太过骄傲,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责任感太重,对完美有一定的误会。


我至今都特别羡慕那些滔滔不绝的人来疯,也羡慕那些能把话说利索的人,因为我每次不由自主的“嗯”“啊”“然后”“这个”“那个”的时候,都会清晰的察觉到自己的笨拙。


彻底改变这些表达习惯,对我来说又是另一种折磨。


人的确应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但还是感觉很沮丧。


我的演讲恐惧症还会继续伴随我,但我也必须继续为此,做足准备。


TEDxChengdu | 如何用游戏设计一款让人喜欢的夏令营

TEDx | 游戏即学习


池晓题大作
troublec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