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的视角听见教育问题 | 麓湖口斤言青少年教育论坛侧记
上周六(2020年12月5日),我参加了麓湖A4美术馆的“口斤言”青少年论坛。
现在市面上各种教育论坛铺天盖地,完全以学生为主的,似乎仅此一家。
一整天的时间,33位讲者,最小的6岁,最大的16岁。
孩子们自然真诚的表达还是令我赞叹的。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严重的演讲恐惧症。我今天发现,可能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时候对“演讲”的理解,完全囿于学校里的演讲比赛这一类的活动。幕后代笔横飞,台前惺惺作态。通常只能看到拙劣的演,却听不到自如的讲。
这一次,我仅听了上午的十多场演讲,好几次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借助儿童的视角,那些老生常谈的教育问题,都变得格外生动。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进一步探听到一些教育现象,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接下来,我借着我所听到的一些关键词,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1、“家庭会议”
由于情绪管理的问题,有一位小讲者家里纷争不断。她讲述了如何通过家庭会议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于个人公共说理能力和契约精神的缺失,中国家庭鲜有能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问题的。这个孩子能够在台上坦然表达,说明他们家已经是极好的范例。
不知还有多少孩子,日夜挣扎在大人的情绪里。
2、“碎片化幸福”
医生妈妈和律师爸爸常年忙于工作不在家,小讲者磨练出了享受“碎片化幸福”的能力。
碎片化的幸福终究还是幸福的。在缺乏家庭教育常识的大背景下,很多家庭里,难得的碎片化相处,反而会导致了更大的不幸福。
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很多孩子碎片化的幸福都还要再一分为二,可悲可叹。
3、“恋爱教育”
全场最佳的演讲。
一个初一的女生,表达非常成熟,讲了自己对恋爱问题的诸多看法。言语间,也能听出一个心态开放的母亲,能够给孩子提供多好的营养。
我们的传统教育内容里确实忽视情感教育。毕竟是工业化的教育体系,不需要你有什么额外的情感。
然而人的感性思维远比理性思维发育得成熟,主管情绪的大脑边缘系统,大概在12岁左右就已经发育到几乎与成人无异。恋爱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程序,教育者不该不去重视,更不该视之为毒草。
我们一向重视恋爱教育,我曾经在一个项目招募时,还把“最好谈过恋爱”列为了我们的招募条件。多年前,我就在钥匙玩校夏令营里教学生如何真挚地写情书,发起过夜间情感小组,在好奇学习社区还开设过恋爱课程“一件美好的事”。
多年来,学生们的感情状况我基本都了解,他们也都很愿意来找我交流此类问题。我也见证了很多学生们在恋爱中的成长。
4、“家长要适当地打孩子”
一个小朋友提出了这个不太“政治正确”的观点,特别有意思。
我也始终认为,教育需要必要的管教。但是管教的界限感很重要。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严肃的提醒、警告以及约定条件,都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肢体暴力和语言暴力,还是尽可能规避,用阿西莫夫的话讲:这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不过,人都是局限的,有时候过激的语言和行动,虽然在当下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不过,事后也需要为此道歉,以示教育。
5、“王一博和易烊千玺谁好看”
一个初一女生分享她的住校生活,谈到和舍友开辩论会,议题是王一博和易烊千玺谁好看。她说:我的舍友是一群杠精,吵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吵出来,之后就开始冷战。
短短一个场景描述,就勾勒出了我们公共议事的两种模式,冷战和热斗。逻辑能力、议事规则、批判性思维的缺失,让学生们思辨和对话的能力每况愈下。
6、“乖父母”
一个小讲者说:“爸妈希望我做乖孩子,我却希望爸妈成为乖父母。”
什么是乖父母?就是能够倾听孩子声音的父母。
这个观点值得被更广泛的传播。
能够换位思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就更无法身教示范给孩子了。
7、“有用的教育”
一个16岁的女孩,借助一系列的数据,讲述了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学习内容之间的脱节。
当前学校教育的实用性一直饱受诟病,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学在真实中”的缘由之一。
不过,评委CK提了个好问题:你有没有想学什么完全没有用的技能?
教育里有用的部分很重要,而无用的部分则更加重要。因为其中往往蕴藏着我们每个人的趣味、审美和天性。
8、“蓝领和白领”
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蓝领。
恰好现在的职业教育正在被广泛讨论。多年来,职业教育始终处在教育鄙视链的末端,对多数人来说,都是高考失利后的无奈之选。多一个人开始反思工业化的线性教育,我们距离更好的教育就更近一步。
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教育做得非常领先,因此主办方还找来了一个德国的工程师为他发来鼓励的视频。
9、“我想过怎样的人生”
好奇学习社区的静漪也是这次活动的小讲者之一,她给出了一个严肃的题目,也给出了一段平稳的演讲,主要就是讲了自己求学探索的过程,以及到现在仍在迷茫的状态。
相比于其他小讲者的幽默和活跃,这个演讲显得很沉静,像是在为所有的发言做总结陈词。
我的两个朋友CK和小白作为本场评委,在静漪的点评环节上争论了起来。CK觉得接连几个演讲都有大人调整的痕迹,使得讲者的发挥变得不自然。小白则认为她表现得很自然。
我们好奇学习社区一直有一个核心逻辑,就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是否参加活动,该做哪些准备,基本都是她自己来安排和决定的。
静漪报名参加这个活动之后,已经不知道改了多少版演讲稿了,在她主动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提过一些意见。不过,最后也是在台上才知道她的稿子最终变成什么样子。
腼腆和拘谨本就是她的特质,所以她也如是表现。至于是否要背稿,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演讲方法。谨慎的人背稿以求心安,奔放的人自由发挥,无关对错是非。
而这也恰恰是她的演讲题目里想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她该作何选择。
所以,我一边很乐见评委们能够坦率的争论一些问题,一边也知道,其实大家重视的都是真实的价值。
奇葩说的辩手席瑞则借着这个争论给静漪提了很好的建议。
他问了静漪一个问题:戏剧和核心是什么?
冲突。冲突越激烈的故事越能够吸引人。其实同样的建议我也给到过她,不过既然没做到就是目前还做不到,我们就接纳现状,继续滋养,静候花开。
10、口斤
第二天,我和既是活动主办者,也是评委之一的李杰交流,他说,这种活动,难免有家长老师过度干预的痕迹。不过,很多小讲者是特别有想法的,稿子用来应付家长老师,上了舞台,讲的全是自己真正想讲的话。
我大笑,却也感慨,这个论坛都已经把“听”放大到了“口斤”,可还是有人偏不听。
前有火星文,后有网络梗,一代代青少年用这些大人看不懂的方式交流和表达,无非就是想拥有一个不被干涉的表达空间。
家长和老师们,不能只在意确定的答案,更要在意孩子反映出的不确定的问题。
听,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并且极有可能,是最重要的那一种。
口斤言论坛,试图把话语权还给孩子,呈现出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但现状却是,很多人到这里只是来做亲友团的,他们并不真的期待能从孩子们那里听到点什么。
这样的活动目前并不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体现出了极其稀缺的教育价值。
真诚盼望口斤言教育论坛能够一直办下去。
期待更多的孩子能毫无顾忌地开口言说,也期待更多的家长和老师意识到“听”的价值。
2020年12月8日
文/池晓 图/麓湖A4美术馆
相关阅读
池晓题大作
trouble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