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接科技变革的城市未来!

吕晓蓓 城PLUS 2019-05-20


规划师如何思考和面对科技变革带来的城市未来?

 

这个问题其实来源于作者在参与《深圳2050城市发展远景策略》(以下简称《深圳2050》)时的体会与感受。参与此类规划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虚妄的使命感,仿佛能化身拯救未来的宇宙战士,但其实只需要几个简单问题就会把人打回原形:

 

——如果无人驾驶飞机成为了公交工具?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人类移民火星得以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人脑普遍植入芯片?


图片来自网络

 

——单凭规划师的脑洞,其实基本无法回答此类问题。

 

所以《深圳2050》从开篇就提出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线索,将工作边界约束在了对未来城市相对确定的方向,并将工作内容集中在城市空间政策可以干预未来的领域。(参阅 深圳:请回答2050!


换句话说,《深圳2050》并没有完整地回答城市的未来,或者只是回答了半个问题,却小心翼翼地避开了“相对不确定”另一半:

 

——科技变革会带来怎样的城市未来?

 

在《深圳2050》工作开展的一年多时间里,爆炸式的科技变革陆续到来:


无人驾驶汽车不仅顺利试验上路,甚至在不久前还出现一起导致死亡的交通事故,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火箭回收技术日趋成熟,太空移民正在从科幻走向现实;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办公、共享居住,“共享”正在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城市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甚至引发了人类被替代的社会恐慌……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未来已来”——那些我们曾试图绕开的“不确定性”或许正在将城市带入某些相对确定的方向,科技变革已经不是规划师可以轻易超脱的话题。而且这些话题已经无法停留在“工具”或方法等片段或浅层的讨论上,因为科技变革对于空间价值和城市治理模式等等更深层次的影响已经浮出水面。


规划师不仅需要主动思考科技改变的城市未来,也要积极寻找城市规划与科技变革结合的方向。



科技变革如何改变

来城市的空间价值?


1

   “蜘蛛”比“狮子”更

大:空间链接为王


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了一系列连锁式的新技术爆炸,从改变技术发展到改变商业模式(支付宝、淘宝出现),改变交流方式(微信),改变空间利用模式(爱彼迎)。


这场变革正从单纯技术领域向社会各个领域扩展,逐步具有了改变城市空间价值和空间形态的意义。例如:


共享单车出现的短短一年间,直接改变了大城市地铁站周边15分钟骑行距离上的物业价值;淘宝村的出现打破了城乡间固有的空间价值关系;创新活动从郊区产业园带回了城市,曾经衰败的城市中心区获得新的空间价值;Pokeman Go通过将虚拟技术与现实空间的结合,重塑了公共开放空间……

 

科技变革改变了城市的组织和连接方式,更多更复杂的要素被链接到传统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当中,那些曾被忽视的空间(近郊乡村、老旧工厂、废弃码头)因为获得新的空间链接,或者与虚拟空间的链接而获得新的价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

人才为贵,资产为轻:

城市生活是核心竞争力


科技变革同时也在改变城市的竞争力要素,城市生活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而非城市生产体系对企业的吸引力决定了城市的竞争力。


与制造业工人不同的是,创新人才追逐的那些体现先进文化、包容独特生活方式,发挥个体自由度,并能获取宜居生活、便捷交流、优质服务的空间。工业化时代以生产效益为基本逻辑的空间价值体系,正在转变为以生活吸引力为核心。


图片来自网络


3

越“无形”,越“实存”:

福的本质是一种feel……


科技变革还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空间利用效率,最终将带领人们走出城市空间短缺和物质贫乏的时代。城市人将不再依赖持有城市物业或独占居住空间而获得保障感,加之人口衰退和老年化社会已成定局,未来城市可能面临着空间规模需求大幅收缩、实体空间大面积闲置的状态。


真正有价值的空间是在一个公平友好的社会中,那些能够使人获得归属感与幸福感的空间。它们或是长久存在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中,只是在工业时代价值被遮蔽,比如历史场所,自然山水,乡村田园;或是充盈了文化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内涵,比如那些虚拟与现实体验紧密结合的空间,那些给人以启发或灵感的艺术空间……而大规模生产物质的空间,或仅仅只满足物质需求的空间可能都会失去价值,需要被重新赋能。


图片来自网络



科技变革如何改变未

来城市的治理模式?


新技术将为城市治理带来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巨大弹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可变性可能才是未来城市的基本主题。面对科技变革塑造的未来城市治理模式,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所谓“刚性”与“弹性”,“近期”与“远期”,“私密”与“公共”等等诸多城市规划中的基本问题。


1

个性化:小的是美

好的,美好即正义


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普遍增强了个体自由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能力,个体的权利也不再轻易被群体标签代表。


智慧城市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捕捉个体行为和吸纳个体诉求的能力,未来的城市居民能更多以个体身份广泛地参与城市治理当中。


新的生产模式催生了更多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产品,更加多样化的个体空间需求被呈现出来——从个性化的消费品到个性化的交通工具、办公室和住房,未来还可能演变为个人定制道路、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而深刻改变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边界。


图片来自网络


2

理性化:真正的理性

是认识到理性的局限


多样化和非理性的个体选择将使城市治理趋向于更加复杂和碎片化。如果城市的碎片化会延伸到个体的精度,如果“非理性”的行为选择会更直接地影响城市发展的整体趋势,那么倾向于以理性分析、标准评价、统一范式和终极蓝图为主流工具的城市规划将无法适应未来城市治理的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 


3

数字化:  让蝶羽

扇动100,000次


科技变革在打破传统城市规划模式的同时,也为之创造出更强大的工具和平台。


借助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技术,个体的行为、轨迹和需求可以实时地被捕捉并反馈,更多小众群体,边缘化的空间,碎片化的个体行为都可以纳入城市治理的平台,而更多短暂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快速地被整体系统记录、计算和反馈。


4

逆序:城市非树

形,时间非线性


新的技术和平台一方面将打破传统城市治理中“宏观”和“微观”的边界,城市治理不再需求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传递,也不再需要从微观到宏观逐级反馈和提炼城市运行的状况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打通“实时”、“过程”和“终极”的时间概念,通过城市治理的进化,而不再需要通过管控某些短期的空间行为以保障长期的空间发展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



城市规划师如何

科技变革中?


回顾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史,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激发人类全面解决城市问题的冲动,但任何单一的技术工具或片面的技术变革都无法全面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规划师不能仅仅局限在工具和方法的层面去理解科技变革,而是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科技变革,并能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和优势去理解科技变革的底层逻辑,主动积极地将科技引导到更符合人性需求和城市发展规律的方向。


那么规划师凭借哪些价值观和技术优势去参与科技变革呢?


1

认识“复杂”,理解“关系” 


首先,规划师的素养使其较能理解城市的复杂性。而科技变革本身恰恰是制造城市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根源: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的加入,未来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不仅限于实体空间,更来自于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社会秩序往往是实体空间秩序的投影,两种空间秩序的交织会进一步加剧城市治理问题的复杂性。


规划师不仅能理解城市的复杂性,而且能从空间维度去理解并能认识城市巨系统中局部间的相互关联,还能通过配置空间资源推动城市巨系统的良性运转。规划师是用系统性的思维,而非单一技术去尝试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规划师参与到智慧城市等平台的建设中,将更有效地推进科技在复杂城市场景中的应用和系统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2

以“均衡”取向,为“公平”赋值


其次,规划师善于发现和解决城市发展中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技术和资本会着力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并不能自动解决城市中“不充分”或“不均衡”的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算法正在成为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权威。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将会和工业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成为影响城市空间价值和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如果缺乏对城市发展不均衡的认识理解,新技术将无法辅助解决现有的城市问题,而且不当的算法还可能会使其忽视某类人群、某类空间乃至某种确实存在的需求,进而带来新的不均衡。比如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倾向于在新区的建设,而忽视旧区的更新和改造,更适宜高技能人群和相对发达地区使用,而难以为弱势人群或落后地区服务。城市规划师虽然不直接掌握算法,但却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各类平台缔造者和各种算法紧密结合,将城市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暴露出来,将各类人群的需求彰显出来,引导空间技术革新更精准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3

存“异”、求“同”,亦“真”、亦“幻”

 

规划师不仅理解人对城市空间的需求,而且能够区分不同人群在空间需求的差异。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都被打上了经济效益的标签待价而沽,因而遮蔽了人类真实的空间需求,那么在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主导的未来城市中,或许更令人担心的应该是真实的空间需求被虚拟空间替代,而城市实体空间被人类逐渐遗弃。这是大多数科幻小说中常常出现的未来场景,但并不是令人向往的科技变革的结果。未来更激烈的竞争或许并不使城市间或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而是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对人的吸引与争夺中。


规划师善于赋予空间特殊的内涵和品质去回应人的需求,甚至创造新的真实空间需求,这些是未来真实世界得以平衡虚拟世界的核心竞争力。规划师应该本着更长远和人性化的价值观,保护那些普世意义和长久价值的珍贵空间,进一步丰富真实世界中的空间内涵,而避免让那些“平庸”的空间充斥我们的城市;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参与到虚拟世界的建构中,将虚拟技术导向丰富和优化真实空间体验的方向,建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


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2050:从后天出发,

去接近城市的未来!


当下,各互联网巨头正在加速角逐城市空间服务领域,阿里、腾讯、百度正在抢占雄安新区的高地,而以Google前沿技术为支撑的SidewalkLabs则宣布在多伦多兴建Quaside的未来社区……汹涌的科技变革不仅正在改变城市的未来,更在改变规划师的职业未来。


规划师如果不能主动拥抱科技变革,可能就要面临行业的明天被新技术挤占的风险。其实城市规划具有与科技人员天然共通的话题——“城市的明天”。但规划师和科技人员却站在不同的起点,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城市的明天:科技人员关注机器和技术本身的变化,规划师重视技术变革带来的人的变化和空间变化;科技人员重视点状和片段的技术突破,规划师重视系统性的社会改良;科技人员追求持续的变革,规划师也要确保不变的价值……但差异是合作的前提,规划师只有凭借自身坚定的价值观、系统的思考能力、强大的空间技术、以及敏感的人性关怀,才能找到与科技合作的方向。


郝景芳在题为“北京折叠”的科幻小说中折射出残酷的社会现实。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科技变革始终需要有基于现实和人性的反省与制衡。而规划师也要敢于将科技变革从那个繁荣的虚拟场景拉回到复杂的城市现实中,但前提是要更积极主动地理解科技变革和参与科技变革。


因此,规划师应该尝试换个角度回答2050,不仅是基于今天的知识或者过去的经验,而是从科技变革的“后天”出发,去接近那个更加真实美好的城市明天!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本文的话题,“深圳2050”项目组同事曾有广泛的讨论,也曾邀请过科技工作者和科幻作家一起讨论。李晓江、朱荣远、张宇星、陈怡星、杨滔等前辈和同事对此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和精彩的见解,本文的观点很多来自他们的启发。期待未来有机会与更多人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  ·  · 

其他精彩阅读:


深圳:请回答2050!


深圳2050远景:不,这不是科幻


城始 | 可能是全国最高的历史建筑


朱荣远:我所理解的好城市


规矩成就方圆: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


谁是街道设计背后的大Boss?




作者 | 吕晓蓓

中规院西部分院 总规划师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