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归雨林:西双版纳景洪热带雨林修复计划

卓伟德 城PLUS 2019-05-20



热带雨林地球最重要最特殊的生态系统[1]


热带雨林是指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的热带湿润地区的高大森林植被类型,泛指热带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等。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图片来自网络                           


热带雨林是地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拥有全球1/2的生物量和物种,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我国的热带雨林仅分布在云南、海南、广东、西藏、广西和港澳台部分区域,其中云南热带雨林占全国近6成;西双版纳雨林是我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带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绝无仅有的植物垂直分布“倒置”现象。


按常规的自然植被分布规律,由于海拔的升高,气温随之降低,植被类型也由热带类型逐步变为亚热带类型。但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却出现了一种植被倒置的特殊现象。如:勐腊自然保护区内海拔600—800米的低处为热带雨林,热带成分为85%;海拔900—1400米处为常绿阔叶林,热带成分骤减为40%;海拔1600—1800米处转变为山地雨林,热带成为回升至60%。这种植物的垂直倒置现象,是边缘热带强逆温地区特有的现象。在世界上其他热带雨林地区,尚未发现这种奇异的现象。

 

同时,热带雨林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密度以及相互的生态关系超乎我们的想象。例如我国原始雨林400平方米的样地范围内植物种数可达80—150种[2]。时至今天,雨林演替的规律在科学界尚未研究透彻,而且雨林的脆弱性导致其破坏后的恢复比其他生态系统更困难,且需要更长的时间。


全球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12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其中亚洲热带雨林消失速度最快。我国亦同样面临着雨林破坏与退化的危机,例如西双版纳目前被保护的热带雨林仅占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3],并零星分布在大面积退化生境中,呈现斑块分布的热带雨林“孤岛”。


上图:景洪市城市发展与生态演变

下图:景洪规划区影像和植被绿度分布对比

图片来源:《景洪市城乡总体规划2014-2030》

 

回归雨林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路径


国家公园功能分区

图片来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退化等危机下,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国际议题。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与修复是应对国家及周边区域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的必践之举;是云南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和民生境况的必然选择;是当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这次雨林修复计划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重要行动计划,规划目标是塑造全球雨林修复生态示范基地。“一带一路”倡议使西双版纳的区位从中国西南边境到东盟桥头堡,未来我国的热带雨林修复经验将为广泛的东盟热带地区提供宝贵经验与技术输出。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雨林修复科学修复与民族植物学的对话


西双版纳三达山曾经是连绵的原始雨林,上世纪60-70年西双代版纳作为国家重要的橡胶战略物资基地,大批知青下乡种植橡胶,导致原始雨林被大规模砍伐破坏。如今,三达山以橡胶林为主的经济林占7成以上,总体表现为具有退化特征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呈现出林相单一、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看似葱郁的橡胶林,其下寸草不生

图片来源:项目组拍摄


雨林修复作为一项全球性的生态课题,具有复杂性、地域性、科学性的特征。从科学修复的视角来看,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雨林修复过程分为“林窗——建群——生态系统完善”三个阶段。修复方法包括建群种植物法、先锋植物法、立体复合型建设模式、ANR法协助自然再生、自然更新等。我们基于对场地多因子综合评价,针对不同场地环境特征与条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采用适地的修复方法。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然而,教科书式的科学修复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当地的实践,正如长期扎根版纳从事雨林研究的学者指出:当地农民漫长的刀耕火种与自然劳作所积累的本土经验往往比教科书更有用。因此,根植本土的民族植物学是本次雨林修复另一重要的知识技术支撑。项目组多次向从事雨林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请教研讨,学习与了解雨林修复的经验。



项目组拜访国内著名热带雨林研究专家裴盛基[4]


例如傣族村民在村寨周围刀耕火种的弃荒地上栽培本土树种——铁刀木,每三年轮换砍伐树枝,留下树干继续发枝,既解决了农村能源又减少森林破坏,起到薪炭林持续利用的效果;将速生的豆科植物种植于刀耕火种闲地上,利用植物的固碳特性和生物地表绿肥,迅速恢复土壤肥力,缩短闲置周期;巧用林下湿润林荫环境,种植热带药用植物,提高经济收入等等。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在地设计体验导向的地域特色景观设计


雨林修复在回归生态的基础上,融合以体验为导向的在地景观设计,目标构建体验雨林修复全过程的生态之旅。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因此突出民族性的本土文化是设计考虑的重点。傣族古训“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农田,没有农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不能生活”,其实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傣族聚落亦形成了“森林-农田-村寨-宗教”相结合的复合人文生态系统。设计中遵循传统村寨的空间组织模式,以“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理念,通过人文修复,突出“果、茶、药、田、寨、俗”的村寨特色。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立体分层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显著的特征,设计以立体分层的树冠之旅,把人的游憩活动与雨林生态网络立体分离,向自然表达谦逊的态度。并以时间维度为设计理念,构建“演替之路”展示雨林“过去-现在-未来”演替变化的雨林场景,穿行期间的游人可以感知原乡雨林、胶林时光、修复之旅、雨林新生的不同雨林植被风光。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公众参与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回归雨林,不仅仅是版纳本地居民对生态环境改善、增加公共空间的强烈诉求,也是广大外来者对西双版纳“动植物王国”的美好期待。因此,本项目开展了包括公众咨询专题网页、“我的畅想林”市民现场咨询、超过4000份调查问卷,以及全市10所中学参与的“回归雨林,绿色景洪”征文大赛等公众参与活动,广泛地凝聚社会对生态文明、雨林回归的共识,为雨林修复的落地与实施积淀民意基础。



生态文明,任重且道远


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的主旋律,随着国务院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并成立自然资源部,我国的城乡发展的政策重点将可能从过去的重扩张与建设逐渐转向重保护与发展,城乡规划工作不仅局限于建设区,同时应该拓展对生态资源的关注与研究。


生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概念,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待进一步充实。热带雨林修复,是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然而雨林修复的任务需要持续与长期的跟踪。我们憧憬今天的一苗一木,有一天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与遮天密林,想象着蝴蝶、小鸟、蛇虫、野象,回归神奇的西双版纳。


图片来自网络


·  ·  ·

推荐阅读:


袁奇峰:自然资源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


波特兰借鉴:对自然资源空间规划体系的启发


李迅:生态文明与城市转型


未来乡村:自由人的联合体


深圳:创新之土,有芒之种乃生


温哥华宜居城市大小观




作者 | 卓伟德

中规院深圳分院设计中心主任


参考资料:

[1] 资料数据来源:《全国热带雨林保护规划2016-2020》国家林业局

[2]《全国热带雨林保护规划2016-2020》国家林业局

[3]《全国热带雨林保护规划2016-2020》国家林业局

[4] 裴盛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植物学会主席。


《西双版纳景洪市回归雨林民族生态示范园综合规划》

项目主管:朱荣远、王泽坚

负责人:卓伟德、劳炳丽

项目组成员:任婧、王希铭、蒋国翔、曾胜、陈郊、王婳、钟远岳、吴谦、钟广鹏、石蓓、李瑶、陈嘉伟

合作单位:

深圳市朗程师地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生态旅游开发研创中心

深圳意库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