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迅:生态文明与城市转型

李迅 城PLUS 2019-05-20


城市规划是想让人生活得更美好,但我们是不是正走在事与愿违的路上?

第一部具有现代城市规划特征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卫生法》,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所以城市规划的起源不是关注具体的住房、建筑,而是从环境角度出发,关注公共卫生、防止传染病。因此城市规划的初衷是很朴素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中国的转型方向——从需求控制理论谈起


关于如何解决北京的堵车问题,曾经搞过一次大讨论。有人提出不仅要搞地下轨道交通,还要搞地下汽车交通,以米字型路网斜插在地下。这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再加面的思路,怎么解决都解决不了问题。


因此规划师说,北京老城区从现在开始不再拓宽道路,旧城改造也不再搞大规模的拆建。老城区将不设公共停车场,必须坐公交进去。交通拥堵问题解决不了就不解决了,不开小汽车进老城区就行。这不是逃避问题,而是有理论依据的,这就是需求控制理论。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叫需求控制理论?这是美国人反思二战后汽车经济、丢弃式消费后提出来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永远无法满足,所以人的消费需求必须是有节制的,适度消费,精明增长,这就是新城市主义。


2010年,奥巴马去澳大利亚访问期间说:“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要跟美国和澳大利亚享受一样的生活标准,那将是地球的灾难。”这话很不中听,但细想是有道理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只是时间问题。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过去的殖民国家用军事手段掠夺资源,我们现在是用经济手段。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建设工地,中国的发展正在影响地球。我们要向世界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如何崛起?十八大国家特别提出新的文明特征——生态文明,就是我们的时代背景。


什么是生态?共生、循环和协同


我们规划师在讨论生态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它的核心要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共生。自然界当中所有的物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应该是共生的、和谐的、共存的。多样性一定不要随意去破坏,破坏了会反过来惩罚破坏者。


第二,循环。生态学上认为所有物种的发展都是循环的,世界上没有垃圾,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完全可以再生。


第三,协同,或者叫协调。生态文明强调共生、循环、协同,我们老祖宗的理念天人合一就是这个意思。人不在自然之外,更不在自然之上,人在自然之中。


深圳城市建设

摄影:梁浩


气候变暖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当前目标是碳排放与GDP增长相对脱钩,控制碳排放总量。


联合国气侯组织IPCC认为,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确有关联性。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拐点取决于中美两国,我们当前还做不到碳排放与GDP增长的绝对脱钩,但可以追求相对脱钩。当然最佳状态是联合国的“四倍跃进”计划,GDP上升一倍,能源消耗下降一倍,综合效益就是四倍。这看起来很难,但是北欧已经做到了。今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去有两个字叫“合理”,今年“合理”两个字没有了。


中国城市的转型是必然的、必须的,城市规划任重而道远


中国城市的转型是必然的,必须的。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从褐色的工业文明向绿色的生态文明转型;从线性的发展模式向循环的发展模式转型;城乡空间从小汽车主导的无序蔓延、粗放、非均衡向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主导的紧凑、有序、集约、均衡转型;产城融合,职住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倡导的中国模式——C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转变


目前全国280多个城市提出了生态、低碳、绿色的城市发展目标,但是完整的、开始操作实施的估计只有50个左右。住建部以每年建成两百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作为构筑绿色生态城区的基本条件,另外还有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包括绿色出行比例、再生能源占比等等。在此想强调下低冲击开发,我们做规划时要尽量降低地表径流系数,让更多的地面变成水面,变成湿地,变成透水地面,从源头实现对暴雨产生的径流和污染进行控制。


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规划演变的主要方向


第一,建立目标体系,理念一定要超前,包括被动式设计、低冲击开发和源分离、城市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模拟、碳足迹规划等等。


第二,建立生态诊断、生态目标、规划方案、运营管理、实施评估全过程。重视监测监控、模拟分析和建设管控,重视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估,防止事与愿违、打着低碳的旗号干着高碳的事情。


第三,规划的理念、目标、布局、技术、政策都要有相应的转变,需要我们规划工作者一起探索落实。


第四,政策体系,体制创新。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生态规划最终应落实到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比如鼓励奖励政策。


结语:


面向生态文明和城市转型,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要提升完善。


面向生态文明和城市转型,我们的目标是留得住山水,记得住乡愁。规划理念要以人为本,规划的方法强调统筹兼顾,多元参与,规划的内容强调有效配置,保护资源。规划的体系更加强调协调,规划的过程更加强调公众参与。


*本文根据李迅副院长2014年7月15日在我院的专题学术讲座整理删节而成,全文收录在我院三十周年系列讲座与主题笔谈《城事论道》中。


·  ·  ·

推荐阅读:


陈一新:美丽深圳的关键是城市设计


三问“未来全球创新之都”深圳


迎接科技变革的城市未来!


深圳:请回答2050!


杨保军:规划师的人文素养


朱荣远:我所理解的好城市


未来乡村:自由人的联合体


规矩成就方圆: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


城始 | 可能是全国最高的历史建筑


谁是街道设计背后的大Boss?




作者 | 李迅

中规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