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赵亮 城PLUS 2020-08-31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湾区的独特背景,区域内目前有的三个行政主体,并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制度及具体情形存在显著不同。——湾区内在优质资源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将成为湾区是否能够实现国家期望与世界竞争力战略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素流通是实现湾区协同发展目标的切实路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受到港澳媒体特别关注而有待解读的重点信息。

 

 一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要素流通的先行条件


《纲要》对基础设施联通探讨可重点分为“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能源保障体系及水资源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1.1 交通基础设施

www.chinaairports.org.cn


- 设施指引 -


| 在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中,《纲要》确定了核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定位与城市之间关系。如:“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


| 在国际港口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内河航道与疏港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网络”,从而形成对产业支持、人流物流贯通的地面交通设施网络。


| 航空发展方面,明确各城市间的协同关系,提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的整体要求。


| 对于非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间的交通贯通及整体区域交通网络提出明确指引。如:“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此外,同时关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建设”。从而建立了以核心城市为交通枢纽联通内地与海外的整个交通保障体系。


©Edmund Sumner


- 重点项目 -


《纲要》提到的重点项目包括:

| 深圳与香港对接的“莲塘/香园围口岸、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新口岸”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 在湾区内发挥连接区域核心枢纽作用的“深(圳)中(山)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


| 推进赣州至深圳、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


| “加快构建以深圳为枢纽之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等广东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等加强与其他城市的重点合作。


1.2 信息基础设施

electronics360.globalspec.com


面对未来国际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将同时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体现在粤港澳三地互联宽带扩容,通过“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等形成完整的数据网络体系,并结合国际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研究,将“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


1.3 资源流通保障

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及要素流通的基础条件,针对粤港澳湾区的本底情况,同时需要重视能源保障体系及水资源保障体系,《纲要》对能源供应结构、储运体系、水利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体系提出规划要求。

 

目前,粤港澳湾区内的基础设施要素流通仍主要突破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在交通基础设施流通的基础上,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其他更高层要素流也呈现出流通性增强的乐观趋势。


 二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是实现湾区要素流通的重要举措


image.baidu.com


2.1 建成设施互联互通的成效

香港与内地近期通过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两大世纪交通互联工程为要素流通打下坚实基础。


暨广深港高铁(2018年9月23日)及港珠澳大桥(2018年10月24日)交通枢纽正式通车接近一周年之际,回望两项工程对于要素流动的作用,有专家评价两项工程的历史意义可能仍需要二十年才能定论。但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数据,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来的流通便利价值不可否认:


·据西九龙边检站数据统计显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以来,平均每月有82万旅客搭乘高铁到达香港,2019年春节期间经西九龙站口岸出入境人次近61万,日均客流达8.6万人次。


·港珠澳大桥的同比数据显示日常通过跨境巴士、跨境出租车及私家车的跨境人流流通量为4.8万人次。而港珠澳大桥除了在人流要素流通中起到重要作用之外,更加在于其物流运输,即通过货运车辆完成更加快速的粤港澳三地联系,并已经引起了各电商公司的积极布局。


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流通。如:港珠澳大桥世纪项目的约1200亿人民币即由三地政府合资共建,包括设在三地的口岸及连接线自行建设之外,最主要的是大桥主体与沉管隧道建设,而中国银行凭借其在粤港澳三地的资金流动优势取得贷款牵头行资格,此外回本运营等也需要三地在资金链的共同合作;信息流则更体现在对于施工建设中地质信息、工程建设信息、安全评价到施工运行的全控把握。由此可见,制度破解与基础设施建设可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2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中的问题

深中通道示意(腾讯视频)


虽然基础设施已经带动了要素的积极流通,但目前由于三地制度不同,仍然存在阻碍交通便利的根本问题。如:


·广深港高铁无法办理跨境的补票,若内地旅客越站乘车至香港西九龙站,由香港西九龙站按无票处理。


·根据对大量国际友人的采访调研,湾区内高铁体系仍存在国际化程度和特定国际人士便捷服务的明显缺失。


·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对于珠海口岸上车的非香港居民身份证及非外国护照旅客有不同的规定措施。


·在港珠澳大桥也存在内地与港澳车辆的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如:香港货车最高限载标准为44吨,内地货车最高限载标准为49吨(车货总重),澳门货车最高限载标准为38吨。


·未来的湾区内交通线路规划也可从《纲要》中窥探,而其中最令人关切的是深中通道建设。其不仅将影响到粤港澳大桥的客流竞争,也会涉及到广州作港进出船只高度限制变化,进而有可能影响发展的问题。

 

由此可见,对于粤港澳三地未来基础设施联通仍有更加便利的巨大潜力,并可持续与制度协同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要素流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在湾区内的广泛建设,势必将为整个湾区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并通过更加高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改变和提升目前湾区的要素流通模式。


. . .

近期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内容与方法


方煜:从“深圳特区”到“大湾区”的跨越


珠澳多元产业图谱:大湾区“第三极”的选择


大数据图解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 | 赵亮

中规院深圳分院粤港澳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规划研究师,专职城市科学领域,重点关注粤港澳湾区内的几大城市动态跟踪,港澳城市的社会学术研究,高密度城市的人居环境构建及文化认同等议题,深度参与《粤港澳观察蓝皮书》年度系列并发表诸多学术论文。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