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煜:从“深圳特区”到“大湾区”的跨越
今天,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上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湾区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前言:从“经济特区”到“大湾区”
改革开放的40年在珠三角创造了经济特区为引领的发展奇迹,激发了“特区速度,升级速度,转型速度,创新速度”的一系列引领全国的城市-产业-经济迭代升级。在穗港澳之外,深圳、东莞、中山等诸多明星城市“群雄并起”,曾代言了一个“城市英雄主义”的时代。
但是,近年的粤港澳地区,成长的烦恼日显:香港产业空心化,澳门的过度单一化,深圳空间成本的难以为继和创新成本持续高涨、广州的新动能转换瓶颈、东莞的街镇碎片化、珠海与核心城市渐行渐远、中山日益成为中间城市……一个个城市之殇,预示着“经济特区模式”下的城市英雄主义时代的终结,全力追赶与速度增长时代的终结。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最独特的制度特色与多年厚积的发展优势,将支持共建共享、彼此融通的“大湾区模式”,有望在下个30年引领粤港澳进入繁荣、公平、美丽、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从“经济特区”到“大湾区”的理念跨越、价值认知跨越、模式跨越、行动路线的跨越,将成为我们今天探索的重点。
01
发展理念的跨越
01
1.1 国际视角:
在全球化下半场竞争中,中国需要新的对外开放平台
全球化2.0时代,中国的开放格局需要经济转型、空间转型和外交转型。过去,通过WTO引入资本,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园区、特区的政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世界工厂,下一步要真正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国家,就要“走出去”在全球尺度去组织和推进产业、经济、文化、治理等各项事务。
当前,在全球贸易保护和国际政治围堵的现状下,中国“走出去”面临极大的障碍,港澳地区仍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因为有多种制度、多元文化、多种的资本形式以及最丰富的创新形态等,在人民币国际化、企业走出去中扮演着“超级联系人”角色。
2015年受到海外投资最多的经济体及经济自由度指数
图源:howmuch.net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
1.2 转型视角: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模式的引领,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经济引领者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一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完备。随着技术模仿空间缩小和改革红利逐渐减弱,近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亟需探索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向国际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新经济动能。
湾区是当今全球经济的增长极与技术变革领头羊,也是区域经济形态转型的重要趋势。在国家转型发展背景下,粤港澳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地区,在国家转型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新常态下国家创新发展引擎。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日本国土交通省、美国统计局、WIND数据、英国Z/Yen公司《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美国《财富》杂志、《QS世界100强大学排名》整理
1.3 一国两制视角:
将香港自由经济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港澳繁荣稳定
近年,香港受全球经济冲击明显,转口贸易、服务贸易及酒店等相关产业竞争力降低,四大支柱产业(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旅游业)的增长持续减弱;高端服务业竞争力下降。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香港连续5年被评为全球房价收入比负担最重的地区,生活成本过高,贫富差距过大,青年人就业成为难题。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到:“支持香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提供机会,实现长期繁荣稳定,缓解香港资源环境压力及社会问题,使香港从粤港澳合作中受益。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最高密度”的湾区城市群
02
全球价值的认知跨越
02
2.1 价值一: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市场和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枢纽
从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贸易格局逐步经历环大西洋时代-环太平洋时代-环印度洋时代的更迭。环印度洋地区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城镇人口、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全球占比不断上升,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地区,世界贸易迎来新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走出去的方式是海路并举。丝绸之路有三个方向,一是从上海这个方向远洋,到达太平洋地区;二是中亚地区。这两个地区在近域都没有足够的人口和经济市场,恰恰在大湾区周边有庞大的东盟国家,人口加起来将近14、15亿,跟中国差不多。所以我们看到港口航运网络与铁路体系都在推进,以实现经济共同体的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空间距离关系
2.2 价值二:
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海港互联、航线最短
以广州港为例,广州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来,开辟外贸直航航线46条,世界前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在广州港开辟班轮航线;从珠三角各港口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航线里程,比国内其他港口距离均较短;以珠三角港口群为核心,形成向海洋开放的海运扇面,以及向内陆开放的腹地扇面,珠三角毋庸置疑将成为我国内陆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资料来源:World in 2050.The BRICs and Beyond: Prospec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2013
2.3 价值三:
对外联系网络:港口通航和运营网络遍布全球
大湾区主要港口的运营商遍及全球。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就有很多我们对外承建或者运营的港口。其中,深圳港主要运营商和记黄埔、招商局国际、中远太平洋参与运营的港口遍布全球,还有吉布提、科伦坡等与沿线国家共建的港口航线。广州和深圳也积极开展友好港口建设,遍布“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这些都是我们的巨大优势。
中国对外承建或运营的港口分布图
来源:中规院深圳分院,深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战略支点布局研究
2.4 价值四:
拥有世界级海港群、空港群及高效物流体系
大湾区各机场航空客货运总量超过其他三大湾区,港口货运量居全球第一。
随着未来高铁和城际轨道与机场的结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高等级交通网络密切联系的快速交通网。例如珠三角的旅客可以乘坐广深港高铁抵达西九龙,再换乘机场快线抵达香港国际机场,包括港珠澳大桥的开通,香港机场将更好地服务整个大湾区。穗莞深城际也将区域两大机场白云机场和宝安机场联系起来,未来机场的合作,大有文章可做。
2.5 价值五:
企业国际化和“走出去”优势明显
大湾区企业的优势也很明显。深圳新兴产业走出去比较早的、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凭借创新优势已广泛走向世界市场,并逐步占领产业高端环节,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运营的模式。深圳的企业带领着全国的企业走上国际,可以看到两个资本:一是国家资本,包括港口、“一带一路”的建设、基础设施;二是市场的资本,包括我们在新的产业、战略性的技术方面,都在走出去。
03
行动路线的跨越
03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些定位涉及到了创新、协同、生态、宜居、文化等诸多领域。
3.1 创新湾区——创新是动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未来的新动力不是资本、不是技术,而是改革、文化和创新。创新就是培育未来的新动力。
基于全球资本服务体系的GAWC排名,大湾区已有港、广、深三个城市进入α层级,但核心城市地位仍有待提升(广、深地位弱于北、上);基于全球资本控制体系的排名,大湾区只有港、深控制力较强,但地位相比北京、上海仍有不足。趋势上,全球顶尖总部的集聚度呈现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城市有较好上升趋势。
Alpha++:全球经济的最高整合能力,伦敦、纽约;
Alpha +: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高度的服务能级,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悉尼、巴黎、迪拜、东京;
Alpha和Alpha -:链接全球大多数地区的高端服务进入全球经济网络,圣保罗、米兰、多伦多、首尔、台北、广州、旧金山、深圳等;
Beta:链接部分地区的高端服务进入全球经济网络,波士顿、成都等;
资料参考:http://www.lboro.ac.uk/
我们真正从城市PK走上区位的PK,从城市群时代走向湾区时代,从城市创新走向湾区创新。破除壁垒,补齐短板,降低成本,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发挥集成优势。
3.2 协同湾区——制度是特色
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的创新,一定是在边缘的地方生长出来的。大湾区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1个国家、2种制度、3个关税区”的制度特色,治理结构包含多种制度、存在很多边界,可以为创新孕育氛围。“一国两制”下的互利合作,与京津翼的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完全不同;同时,与欧盟“一制多国”合作不同,当前制度门槛高于国家门槛,粤港澳三地的流通便利性远不及欧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人类共同命运体的理念践行,粤港澳多样的制度、融通的合作模式、包容的文化恰恰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样板。香港的欧美体制与金融专业服务、澳门与葡语系国家的天然链接、深圳的全球硬科创中心、广州中国商贸商品走出去的门户……还有前海、南沙、横琴三个自贸区作为深度合作的承载平台、推动自由贸易发展,探索两种制度下如何破解就业、医保、税收以及教育之间的壁垒。
从城市到区域,大湾区不是减少差异,而是求同存异、异中求和,将各自优势转换为粤港澳共同的国际竞争力。在宏观层面,顶层设计指导的跨境协商管治机制;在中观层面,沟通机制与合作平台;在微观层面,促成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更深入的合作,实现更广度的开放。
3.3 生态湾区——海湾是核心
国外知名湾区,生态环境品质都非常好。比如,纽约湾地区纽华克湾下游部分区域水质为“鱼类存活”标准,其他区域水质均达到“渔业标准”及以上,为全美最洁净海港之一。而珠江口湾区已经是华南第一大、国内第二大污染型海口,水污染形势严峻,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堪忧,环珠江口湾区水环境质量与国际三大湾区差距有20-30年;在岸线方面,大湾区填海造陆面积居世界前列,海湾面积快速萎缩,1973年-2017年,珠江口海域面积缩减了15%。大湾区海岸带开发强度不断提高,可开发岸线余量小。生态是大湾区最大的短板。
大湾区因海而生,从地区到湾区,从流域到海湾,背后是生态逻辑之变、是发展理念之变,大湾区需要一个美好的环境来容纳城市未来的转型迭代。生态是大湾区的核心价值,各城市相拥一湾、构成了一个难以割裂的生态共同体。
3.4 宜居湾区——民生是根本
大湾区人的流动是最关键的。粤港澳三地市民来往活动频繁,据2015年数据,每天有40万的深港市民在深港之间奔波, 占香港与内地每日跨境人次总量的60%。来往内地的居港人士中有7成的目的地是深圳,大约是23万人次/日。内地赴港旅客中有6成来自深圳,大约7.5万人次/日。从经济联系度来看,更像是一个双核的城市。但目前仍存在阻碍人员等自由流通的各类障碍,这种障碍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问题,而是社保、教育、医疗制度体系等等,恰恰是这些看不到的问题才是我们下一轮发展最重要的东西。下一步真正关键的就在于各种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整合。
我们提出近期可以开展公共服务跨境衔接试点,建设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比如,研究养老、医疗等福利的跨境可携带性。引进香港教育模式,实现前海教育与香港标准的统一和相互认证;远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在大湾区与港澳之间真正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包括人才通、信息通、规则通。
3.5 人文湾区——文化是灵魂
一流的产业和竞争力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栖息环境,恰恰文化就是一种滋润人才最主要的载体。洛杉矶、旧金山有着众多不同的族裔、信仰、文化和建成环境,都是吸引大量人才的因素。大湾区该思考如何用文化竞争力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以提升文化国际性为核心目标建设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加强文化的跨区域协作平台与体系建设,强化多元文化繁荣发展,才真正具备造血能力。
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全球最独特的制度特色与优势,共建共享、彼此融通的“大湾区模板”,将在下个30年引领粤港澳进入繁荣、公平、美丽、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图源:sohu.com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纲要》的发布,标志以深圳特区为突破口的40年改革开放之后,大湾区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个现代化的崭新模板。从特区到湾区,从追赶融入到引领担当,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全球化到“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是一次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跨越的地理新发现,是一种不同制度共同合作发展的新范式,是一个自主创新与全球生态共同驱动的新平台,一部面向未来不同文化彼此包容而大气磅礴的新史诗。
本文根据方煜先生2019年4月3日在深圳大学 [ 城市案例专题研究课程系列讲座 ] 中的演讲整理。
. . .
近期阅读:
讲者 | 方煜
中规院深圳分院院长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