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夜景2035沙龙 | 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下的深圳夜景规划
01 主题报告
袁樵 | 上海城市照明景观规划的实践和经验
《上海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以上海市照明现状为出发点,提出“控制总量,优化存量,适度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规划根据上海市城市空间特征与景观要素,打破城市分区的思路,提出“一城多心,三带多点”的城市景观照明总体结构。结合国家标准的基础,根据不同区域的载体要素提出相应的亮度、色温、动态、色彩等照明指标要求。景观照明管理通则明确了景观照明的禁止性和控制性要求。在此基础上,上海又提出了重点区域照明概念方案,明确提出了建筑的不同亮度模式,并针对建筑与游船照明进行了实施改造。
他提出,深圳的城市空间呈带状型特征,照明规划的方式也应因地制宜。深圳将福田中心区作为夜景建设重点,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效应,这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严永红 | 以人与环境为中心
两江四岸滨江带是重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空间形态,具有强烈的空间纵深感。重集群、轻单体,强调夜景天际线和丰富光色运用是重庆照明的特征。在城市公园景观照明中,严教授团队提出与城市共生的照明设计理念,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开发的专利灯具,减少景观照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并提出设置黑天空保护区的设计理念。团队方案以地面投影作为照明的主角,将视觉焦点引向地面,将令人不悦的城市逸散光转化为背景光,形成俯视与环视效果的强烈反差。
在对未来景观照明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中,她提出将结合艺术、科学、建筑技术,设计公共艺术装置布置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人与环境为中心, 追问城市景观照明艺术对于人与环境的意义。
汪涛 |“少既是多”的理念和实践
瑞典全年自然光照较少,当地人很珍惜光资源,在照明设计中大多以简约、自然的方式呈现,照明理念遵循“少既是多”。北欧照明注重利用自然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何保证我们的下一代也能体验到我们儿时虫鸣鸟叫的夜晚,减少照明对周边环境的侵扰,是照明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未来照明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区域性,注重保护城市暗夜空。从人性化的角度考量夜景灯光设计,强调具有文化、艺术、浪漫气息的夜景灯光呈现,并实现夜景灯光设计的可持续性和低维护性。
林红 | 关于媒体立面的思考
光本身具备传递信息的能力。林红教授通过对大城市尺度、建筑尺度、行人尺度下的建筑媒体立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在大城市尺度上,媒体立面应强调独特性、地标性、远距离识别性以及高亮度;
2. 在建筑尺度上,应强调对建筑形态、结构特征的理解;
3. 在行人尺度上,需考虑主观感受、强调街道的连续性、趣味性和商业性。
她提出“永恒的暗,忽现的亮”,并在硬件、场景、显示技术、内容设计、创新和艺术性表达语言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未来城市照明可以做到真正的跨学科,鼓励多元风格融合共存,期待2035年的深圳夜景能够具有更多可能性与创新提法。
钟兵 | 让夜晚回归自然
昼夜分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属性,也是自然生物的基本规律。现代社会的过度、过长时间的灯光照明是破坏了生物规律还是在弱化这种自然属性?亮化工程是否真的是美和舒适性的体现?
作为建筑师,他认为照明本应服务于建筑的夜间展现,但众多工程项目却无视建筑本身的造型、材质、纵深感,将注意力疏离化、扁平化。现在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媒体的时代,强大的媒体立面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虽然这一现象的泛滥无法杜绝,但规划师可以通过照明规划将这些现象片段化、事件式,做到适当限制,但又不影响市民夜间活动和商业经济需求。另外,过度的控制不如通过宣传来提高公众审美,这有赖专业人士和有关部门进行教育或引导。
沈少民 | 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优秀的照明设计离不开艺术的协助,沈少民分享了多个与光有关的跨媒体公共艺术作品。作品《雾》通过芬兰风控雾技术,把水雾控制在一个空间范围内,营造出一个没有实体隔挡的类密闭空间。它在晚间也可以作为一种影像投射媒介,引发夜晚的公共参与另类体验。作为深圳新一版灯光秀的总导演,他还分享了方案制作和引入国际艺术家的策划过程。通过艺术家的角度为深圳夜景规划拓宽了思路,带来在规划和设计层面以外的思考。
费晓华 | 照明规划的出发角度
过度的照明让城市当中的暗夜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光污染不仅会影响人的夜间情绪,也对深圳的动植物造成严重的摧残。舒适、轻松、温暖的照明才是大众真正喜爱的夜间环境,深圳的照明规划和设计也应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对于目前的照明现状,他提出两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在玻璃幕墙外强行加装灯具会造成铝合金构件被穿透,产生漏水和腐烂的隐患。享受亮化效果和承担风险责任往往不是同一组人群,难免会给多方造成困扰;
2. 从公共空间使用者角度来看,目前深圳的公共照明分布、时段和控制都有待改善。
02 圆桌会议
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城市光污染与暗夜保护”、“夜间文化和经济的统筹”、“延续深圳文化记忆”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从不同视角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吴春海 | 展望深圳2035
城市照明规划应以人的所在、所见、所悟为本展开,“上帝视角”并不具有特别意义。《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通过邀请城市设计团队的参与,带头在照明规划中引入设计力量平衡视角。并提出在深圳夜景2035的规划当中,希望增加公共艺术的参与。
他认为,十五年后的照明图景是无人能准确预测的,相关规划需要具备弹性、适应性,同时要与深圳系统规划形成关联。多元性、包容性、多样性是深圳的核心价值观,在城中村与各种城市空间逐渐减少的同时,好的照明可以帮助和促进深圳的发展和活力。
徐新淮 | 国际标准和专业坚持
作为灯光设计师,徐新淮认为光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建筑姿态而存在的。而建筑群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照明更要考虑到灯光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人的感受,还有对设计的品质和理念的坚守。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她认为遵循国际标准和职业操守对推动项目有着积极作用。
陈晓晗 | 公共艺术的愿景与使命
陈晓晗从照明的角度着重介绍了我国第一个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的使命和价值观。并通过分对里奥·维拉瑞尔(美国艺术家)在旧金山大桥上第一次用装置艺术作品的形式替代照明工程的案例分享,表达了公共艺术的愿景与使命。该案例成功之处在于:
1. 城市公共艺术可以被纳入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
2. 当地人文和历史得以融入到作品中;
3. 跨界的惊喜:艺术家利用即时算法控制灯光群,却无法预知呈现内容;
4. 可持续运营:灯光秀在2年内吸引了五千万观众,为周围产业增加了一亿美元营收,而整个项目采用新技术后每晚消耗只有不足30美金。
她认为,跨学科、新材料、交互技术、人文历史等领域是深圳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希望给深圳乃至全国带来标杆性的作品。
许诗乔 | 照明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许诗乔从行业的角度分享了深圳目前的夜间经济产业现状和数据。目前,深圳数字创意与多媒体协会共有460多家会员企业,分别涉及创意、视觉、技术、设备等领域,其中60-70%集中在深圳市。在这四百多家企业里,企业小至10到20人,最多能达到300人以上。按照平均每个企业雇用50位从业者估算,整个产业链大概有30至50万左右的工作人员。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她希望这几十万从业者能够从着重技术转移至提升审美和全球视野,让深圳和全国的夜间经济更加美好。
板仓厚 | 完善照明决策机制
自2012年在香港成立办公室开始,坂仓先生就持续参与深圳的项目,其中第一个就是深圳平安大厦。七年间,他深切地感受着深圳的变化,同时也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他表示,日本的照明设计师很少能够参与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决策中,而在深圳工作时却能经常耳闻一些相关规定和标准。他希望这类的政策的制定能够进一步完善,使深圳的夜间工程实施更加规范化,期待深圳作为中国的年轻城市能够继续广纳新鲜事物并完善落实机制。
王泽坚 | 深圳夜景观察与示范
深圳上一版规划制作距今已有7年,对于这期间深圳的夜景变化他分享了以下三点观察:
1. 关于灯光秀:灯光秀的崛起是经济和技术进步快速的体现,希望大家能够齐力推动城市文化层面的发展。中心区大尺度的统筹往往会与城市多样性和公共安全产生冲突,小而美等做法也有借鉴意义。
2. 规划角度:夜间活动已然成为现代城市的刚需,中规院的大数据也将助力作出判断。此外,国土空间规划重构的语境下我们也要思考照明专项规划和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
3. 设计层面:用白天的思维来设计夜晚是一种专业误判,我们需要转换思路,从灯光加法过渡到减法。
深圳的多个重点片区可以通过联合各个相关部门,先实验、后示范,引导市场需求。城市微更新项目也可从小尺度范围利用优秀的照明设计激活城市空间,结合媒体宣传、将照明的价值观深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去。
面出 薰 | 本地特色,多元氛围
面出先生指出,建筑照明设计已经走过了41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只是配合建筑设计师表达建筑设计意图,到现在形成灯光秀,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谁都无法对2035的城市照明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即便如此,他认为深圳的城市照明规划时,注重城市当地特色的表达十分重要。
深圳是一座新颖、年轻,让人倍感兴奋的城市,但用于吸引观光客的照明设计已经足够多了。未来的照明设计应更多地为市民服务,增加安全性、舒适性,让更多的当地市民愿意在夜间走出家门,去感受这座城市。希望2035年深圳的照明可以呈现出和现在完全不同的状态,不仅是亮的地方,暗的地方也可以营造出好的夜景氛围。
朱荣远 | 照明规划的价值取向
在总结发言中,朱荣远将此次的跨界沙龙比作一次责任与情怀的汇聚。嘉宾们一起借助光、借助照明技术来思考照明规划范畴之外的非基本需求。“照”是主动性,“明”是分寸。有效的协调机制系统、低碳节能的观念和文化艺术的呈现方式也能有效帮助我们从过亮的夜晚逐渐过渡到适宜的黑暗。
深圳作为大湾区先行城市,它的亮化示范也将影响其他中小城市未来的走向。在深圳照明规划2035中,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什么?想从宏观、中观和围观层面示范什么?光环境背后的光文化、光的价值导向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进行照明规划修编项目时,非技术性的内容也同样应占据核心重点,以人民为中心实实在在地去落实,厘清导向,通过合法化的规划为深圳注入让人民真正受益的价值取向。
梁 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阅读: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