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劲松:我们凭什么规划未来?

城Plus 城PLUS 2020-08-30


30年前,我读了一本书叫《仅次于总统的职位》,因此进入了销售行业。然后‍‍信心满满,‍‍赶上了这几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房地产销售行业才发现,‍‍其实我离开了一个“仅次于上帝的行业”,那‍‍就是设计。


‍‍在我们这些“仅次于总统职业”的人和“仅次于上帝职业”的人们共同的努力下,‍‍中国城市走到了今天。


图源:bbs.focus.cn


‍‍回想过去30年,‍‍我们有过巨大的判断失误吗?如果有,是什么?为什么?


——‍‍扪心自问,即使最专业的人,在当时都无法想象中国的城市化能达到今天的发展水平。而目前,我国房地产限价的城市屈指可数,限跌的城市越来越多,即便是深圳和上海,市场实质上已经放开;二线城市,比如重庆的平均空置率达到40%以上


以后的30年还会发生什么?现在的我们,又凭什么能够规划未来?


01

我们为什么判断失误?

用什么理论都解释不了中国这么快的发展。在实践检验一切的面前,过去我们只有一个理论就是“猫论”,我们的城市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没有理论,只有目标。


图源:image.baidu.com


中国社会拥有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组织结构,是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政府经纪人之间存在竞争和比较,既服从高度组织,同时又是绝对经济利益最大的代表,代表全体人民;我们是问题推动型的社会,沉淀重资产,不考虑回报,在全球没有先例;复利效用,稳定压倒一切;城市分级网络,呈现腹地纵深;市场>效率>技术,不断产生激励和循环效应......


我们这一代人在‍‍“仅次于上帝的人”的设计+“仅次于总统的人”的推销+政府‍‍经纪人‍‍的努力下,也不断产生激励和循环效应,‍‍以至于什么理论在这个面前通通无效,‍‍就走到了今天。


02

这套发展逻辑的边界在哪儿?

发展逻辑的边界涉及到三方面,

即人口边界、杠杆的边界、地方政府边界。



 第一方面  人口的边界 


首先,中国已经达到了‍‍62%的城市化率,非农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已经超过70%。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三四线非都市圈的城市化已经基本成型。


其次,人口流动是结构问题不是总量问题,‍‍有些城市净流入,有些城市净流出。

再次,农民工不再回到农村,‍‍那么他们将在哪儿生活又如何能够‍‍安顿下来?

这三大人口问题,都不再是以前的做法能够解决的。


 第二方面  杠杆的边界 

中国房地产商‍‍的杠杆,‍‍不是财报上体现的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加了三重杠杆。

‍‍首先是财务杠杆,比如从银行贷款;
其次是经营杠杆,比如拖欠设计费,施工单位垫资后拿不到钱,房产销售拿不到钱;
再者是表外杠杆,即明股实债,投资项目的股份实际上是预期回报。


我们就这样加到了宇宙级的杠杆,三重杠杆实际上是加速器,‍‍房价上涨‍‍杠杆就加速。‍‍它的边界是当房价不涨‍‍甚至下跌时,杠杆变成双刃剑,反过来碾压,爆仓爆雷。


图源:image.baidu.com


 第三方面  地方政府的边界 


在这一时期,地方财政面临着“如果不卖地,是否还能够收支平衡”的边界,此时,市场购买力就显得极其重要。目前居民杠杆(居民家庭负债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率)成为仅剩的未来的房地产的购买力。现在全国平均居民杠杆53%,其中,‍深圳年轻人平均的杠杆100%,超越一切新兴国家,仅次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一个硬边界。


当达到边界的时候,过去的发展逻辑会变吗?我认为会。


03

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 

以前的逻辑是“炒“的逻辑:提出概念→确立规划→调整定位→土地出让。通过规划杠杆+金融杠杆+基建杠杆+政策杠杆,完成新区建设,实现规划设想。


而现在,在“房住不炒、结构转型”的逻辑下,我们在价值观上应该开始有一个根本性的扭转了,要活在当下。


图源: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过去的所谓价值是基于交换价值,基于规划、基于未来如何“打造”,忍辱负重都是为了辉煌未来,因为“明天会更好”。当设计还在考虑政府未来的交换价值、没有关注到当下每个人的便利的时候,就不会关注到在实际生活中设计的具体问题。


现在,我们反而要开始关注这个城市的阶层分布和城市流动带来的新需求,不再基于交换价值而是基于使用价值。回归到个人的需求,考虑企业、业主、租户、住户和游客等的价值……从生活成本和综合收益等方面考量。如此一来,规划和设计可以完善的东西太多了。


当我们不仅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也站在企业、业主、住户、游客,甚至站在生态的角度计算成本与收益时,也许深圳就真的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就是先行示范的意义。


摄影:陈卫国


04

再生级的城市基本动力 

深圳走到今天,‍‍城市再升级的基本动力‍‍是科技和现代服务业。都市化的核心就是“人”,人群的变化需要城市的全面升级。


这里的人群无居不业,工作方式需要高密度协同,金融业需要真正的场景资源和高品质服务。深圳想要达到先行示范,就一定要满足这些国际化、家庭化、年轻化、个性化、流动化人群的多元需求,成为国际友好型、儿童友好型、青春友好型、艺术友好型、租客友好型、低收入人群友好型的城市。



站在未来,我们一定要抛弃目前的‍‍价值标准和系统。‍‍在当前成本已经很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再设计、‍‍不断地再规划、不断地再更新、不断地把人真正的需求做到位。‍‍如果能做到,我认为我们还能继续往前再走一步,‍‍而这一步,‍‍才是中国完全实现城市化的最关键的那一步。‍‍ 


注:城Plus根据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先生12月在“第二届深圳城市设计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近期阅读:


我对深圳夜景2030发了一个梦

穿越2019的迷雾森林

创新的起源:力量与永生

南兆旭 | 深圳百年




陈劲松 | 世联地产董事长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