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设计师制:从好设计到好营造

王泽坚 城PLUS 2022-09-21


40年前,深圳从一个边境小城,变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破冰者,变身为一座超大城市。


自1984年开始,我们有幸以长期跟踪、伴随服务的方式,参与和见证了深圳很多重点地区和复杂系统项目的建设,例如:罗湖口岸30年的历次更新、深圳湾超级总部20年的谋划、深圳湾公园15年的设计与建设、后海中心区15年的设计和建设,以及深圳大空港地区近20年的战略发展与实施建设等等。


''

伴随式服务的方式,能够

最好地保证“从好设计到好营造”的实施效果。



长期的服务跟踪和及时的优化修正,是我们在深圳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不可或缺的规划服务内容。伴随式服务的工作核心是把控城市设计与建设的愿景与方向、响应发展历程中政府以及市场的调整要求、统筹多专业协同推进落实的诉求,建立内部和外部工作协同机制建设,并且在长期的伴随式城市设计服务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制度化。这些探索和积累成为后来深圳市政府2018年正式出台总设计师制度的重要实践基础。


▼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平面图与十五年间变化

 


伴随式服务的规划设计实践,可以根据2018年正式推出总设计师的相关文件,划分为两个阶段:


2018年之前可称为 “类总设计师服务” 阶段;

2018年之后则可称为 “总设计师服务” 阶段。



01类总设计师服务伴随式规划设计服务阶段一



深圳湾地区如今是深圳最具现代滨海都市意象的中心城区。但是,在1999年滨海大道正式通车之际,这里仍是管禁森严的边境管理区, 2000年之前的发展规划只是期望这里能够不断地填海造地,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


改变这一切的是深圳湾公园和它相关地区的一系列长期的、兼具战略性与实施性的规划设计。


1

深圳湾地区概念规划



2001年,我们通过竞赛获得了深圳湾地区概念规划的设计任务。概念规划开启了一个已持续20多年的、系统性实现深圳滨海城市意愿的综合发展计划。涉及城市滨海地区近3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包括今天的深圳湾公园及其腹地的城市设计(含华侨城地区以及欢乐海岸、超级总部基地、后海中心区、高新南区、蛇口地区),规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环境的新关系、定义深圳滨海公共生活形态,以期在深圳城市的中部实现滨海城市的理想。


2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规划设计



第一个落实“滨海都市”意图的实施项目是深圳湾十五公里滨海休闲带(后来命名为深圳湾公园)。


▼ 点击图片,阅读《深圳湾公园规划设计》


''

对处于城市与海洋交际位置的深圳湾公园,

我们提出最重要主题是连接



包括深圳和香港的海湾生态连接、人文与自然的连接、滨水地段与城市纵深腹地的连接、不同公共场所和文化需求的连接、以及城市功能的连接。例如在华侨城地区提出的“上山下海轴线”,贯彻到了华侨城区、欢乐海岸、安托山的后续设计和建设中去,并直接影响了今天深圳提出来的“山海连城”计划。


''

深圳湾公园设计另外一个主题是修复



历年的大规模填海,原有的滨海生态系统和自然岸线的形态都遭到了破坏。通过大范围的争论,岸线修复计划最终替代了原有的进一步填海计划的实施。城市舍弃了填海带来的规模用地,向海扩张的脚步后退一步;但从更长时间维度和更广的地理范围来看,深圳得到了城市文明的大幅度提升和进步。


▼ 深圳湾公园

图源: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在深圳湾公园的实施过程中,这样的理想落实涉及很多专业协同,例如如何优化生态边界,才能形成生态修复的基本条件等等。这样的专业性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搭建平台,组成多专业、综合性团队为城市服务。以深圳湾公园作为滨海地区开发建设的“主纲”,后期陆续启动了腹地的若干城市核心功能区的规划设计。


3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设计



超级总部基地定位为一个连接深圳与国际、沟通现在与未来、宜居宜游宜业开放共享的全球城市功能中心,基于“总部+文化+生态”三大主题的都市滨海目的地。


▼ 点击图片,阅读《深圳湾,何谓“超级总部基地”?》


中规院以动态伴随式服务,为该片区持续开展城市设计方案优化与修正工作。前期通过“类总师”服务的方式,调整该片区的定位和空间,从原有单一的“滨海城市住区”(2001年)到复合的“滨海文化商务中心”(2004年)再到“超级总部基地”(2007年)不断提升,从单纯的城市空间设计发展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引导,为该区域的社会目标与空间结构打下良好实现基础。


2018年,市委市政府邀请孟建民院士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开展超级总部基地的“1+N”总设计师服务,中规院作为其中核心的规划咨询团队,继续强化规划统筹与设计实施的有效传导和衔接,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审批服务等方面,全过程、高效率持续保障片区建设。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全貌


4

后海中心区规划设计



从2005年至今的南山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系列规划工作是类总设计师服务阶段的重要项目。不仅采用一系列设计创新为深圳塑造了生态文明时代的湾区公共文化中心,更通过持续性的伴随规划服务、保障创新的设计理念引领后续建设实施,建立了一套结合后海中心区实施环境的技术统筹制度框架,探索了深圳总规划师制度运行机制。


▼ 点击图片,阅读《深圳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


''

城市设计成为

具有稳定价值标准的一系列设计协调过程



城市设计团队不但首创了一套贯穿片区、单元、用地的系统要素控制方式,并且以稳定的伴随规划方式参与城市设计实施的全生命过程,针对设计创新中的众多博弈焦点提供定制研究服务,在保持公共价值最优原则基础上,与多方对话、协调,共同寻找实施优化调整方案。


''

规划管理部门与伴随规划设计团队形成了

“设计总控”“管理总控”的协作管理机制。



伴随规划团队提供持续稳定的设计总控意见,并由三大实施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能贯彻到实施进程中,“设计总控”和“管理总控”以中立、公允的身份参与各类协调工作,实现了设计价值向建设实施的有效传导。



02总设计师服务伴随式规划设计服务阶段二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全球第一个集地铁、周边市政道路桥梁及管廊、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同时开发并投入使用的系统建设工程,对项目统筹协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2018年深圳市政府正式开展总设计师咨询服务制度,这是深圳第一个采用“双总师”制度实践的重点地区。


▼ 点击图片,阅读《从深圳大空港到国际会展新城》


按照会展指挥部的总设计师细则要求,总设计师团队主要是为指挥部、招华集团、空港办、市区两级政府的各个部门提供规划、建筑、景观、市政、交通、生态等各领域的技术协调、专业咨询和技术审查等服务。总设计师团队以区域统筹为目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兼顾公共项目建设的同时,引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从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来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总设计师团队重点解决了八大问题:


1. 协调指导深圳国际会展城综合规划编制,搭建技术整合平台。

2. 协调重大公共设施选址,推动决策调整,解决关键地区核心用地问题。

3. 开拓国际视野,策划多方力量打造西湾都心。

4. 交通方面,从区域公里级的连接建议到街道厘米级的微差协调。

5. 景观方面,重点关注人的尺度与整体空间协调,聚焦慢行体验空间营造。

6. 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协助落实各类设施用地、提升优化水生态系统等基础保障。

7. 双总师协同,从不同角度开展地块方案设计审查,确保城市建筑空间品质。

8. 在会展中心落成后,继续开展会展二期、区域协同、街道优化、设计指引等专项研究工作。



03几个观点关于总设计师服务制度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品质、强化特色和持续的运营以激发城市活力,需要对城市设计的实施进行制度化的探索,这是总设计师制的意义所在。


总设计师工作最核心的是把握实施方案的刚性和弹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如何判断“变”或者“不变”,然后确定“怎样去变”。


1

基于时间性,要处理静态和动态的关系



传统的城市设计是为了配合法定规划而编制的,管控要求都以文本或者导则的形式呈现,它是一个静态的成果。而实施性的城市设计是一种实践过程,有时间属性,随着人事变迁、价值观念的转变、时空的演绎和市场的更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及时进行应变和解题的局面。所以“用时间来伴随设计”的服务方法,和“一张蓝图干到底”,是制度间的一种对话。这里的一张蓝图应该不是指一张静态的平面图,而是指整体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意图。 


2

基于方向性,要处理坚持和修正的关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甚至不是一天可以想清晰的。所以在地区发展或者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参与方介入,总会带着“为什么这样?”“不能改么?”或者类似的问题。的确,规划设计是一种设定价值预期取向的一种故意的行为,但是,同样它也是一种目标和价值先导集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些目标和价值取向预设之后,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应该坚持和落实。


细节决定成败。在每一次局部改变的时候,如果发生方向上的错误,即使是小的错误,最终结果也会危若累卵。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坚持,并不意味着某件宏大的、正确的目标或者愿景,而是在修正局部的一件件小事的时候,依然能够坚持最初的价值判断。



3

基于系统性,要把握要素和连接的关系



从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来看,有很多因管控失效最终导致效果不佳的教训,最终呈现的结果是无法实现预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关于系统性的概念虽然理解很复杂,但是它有一些规律,比如说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可以理解为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系统的三种要件分别是要素、连接方式和实现的功能。


系统性的原则还有一个方面,要素和连接往往是互相关联的,就是当你解决某一个要素或者连接的问题,应该不引起其他新的问题为前提。 


4

基于结构性,要把握主干和从属的关系



总设计师服务面对的项目系统性和复杂性往往表现为实施规划可以分解的横向项目库系统,以及实施规划设计的多维机构协作产生的纵横交织的组织系统。


面对不同分支系统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怎么处理?这需要准确的把握项目的结构性,在所有复杂系统构成中都有主干和从属关系,结构性的特征影响了整个项目的特征,正确认识结构性也有助于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守住底线。什么样的系统属于结构性的“四梁八柱”呢?通常会是生态安全格局、公共空间结构和道路交通框架等方面。成语“纲举目张”就是这个意思,把握住了“纲”,不管“目”怎么变化,整体结构性是不会被破坏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好设计到好营造,将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当我们面向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去思辨,顺应不了社会进步的规律,那么无论曾经多么优秀的规划设计都将存在认知的局限性。所以不同层级和不同专业的规划设计,都有必要采取不同的伴随和修正方式,去确保良好的结果,这就是规划的理性一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唯一确定的就是确定性。初心、信念和理想都有其确定性的一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价值观和底线的坚守,才能让好设计真正变成好营造。



作者 | 王泽坚
中规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作者简介:注册城市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岩石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常务理事,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快速城市化时期有效控制建设品质的多层次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方法实践,目前担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副总规划师、深圳会展城的副总规划师以及海上田园城市副总规划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