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西部海域海岛群未来如何发展?

李林晴、白晶 城PLUS 2022-09-21


提到深圳的大海和海岛,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不是深圳东部的大鹏湾和大鹏半岛?

——其实,深圳的海不只在东部!

在深圳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共分布着51处无居民海岛,它们是这座城市珍贵的资源。其中,西部630平方公里海域,13处海岛占据了深圳海岛陆域总面积的98%,承载着深圳海岛未来的想象。


深圳西部海域


这片海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劣四类的水质、繁忙的港口、机场、跨海而过的沿江高速……. 在深圳特区40年的成长历程中,深圳西部海域海岛一直以城市边缘区、陆域备用地的角色存在。伴随前海、南沙、横琴三大自贸区沿着湾滨海布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跨海交通开通,珠江口海域已经从陆域末梢转变为珠江东西两岸功能联系的枢纽地区,深圳西部海域海岛的价值有待被重新认识。


深圳大铲岛西孖洲和妈湾港赤湾港码头


同时,这片海还汇聚了多处海洋保护区、湿地和鸟类迁徙通道,是白海豚、黑脸琵鹭、猕猴、红树林等多种珍稀动植物的共同家园。内伶仃有尚未被开发的自然沙滩、小铲岛保留着天然生态的山体原貌、大铲岛的滨海步道甚少被使用……



在生态文明的大格局下,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时期,深圳改变了过去将这片地区视为城市边缘区、陆域备用地的传统做法,改变了固守于将海岛围填人工化的发展思路,推动西部海域海岛群从城市背面真正走向湾区核心,从工业、能源、仓储功能走向“湾区生态蓝心、世界活力岛群”


深圳海域与海岛分布示意


-01-

综合视角下的

域海岛系统研究


改变过去单独研究海洋功能区划、海岛单岛保护与利用的通常做法,对深圳西部海域海岛进行一体的系统研究,探索思路方面的创新,提出“陆-海-岛”一体开展生态保护、参与区域协同,共建特色活力湾区。


1.1海岛综合生态系统


关注生物全路径的活动轨迹,一体化梳理陆、海、岛生态空间,构建涵盖自然保护区、海洋动物洄游、鸟类迁徙通道等在内的整体保育框架。



1.2“陆--海-岛”一体化参与区域协同


规划整合近岸、远岸岛群资源,考虑海岛资源禀赋、现状发展基础、距离城市中心距离等要素,提出港区型、智造型、城市型、旅游型四类沿湾滨海的陆海功能统筹单元,支撑陆海空间新格局。



1.3 以岛串海、共建活力湾区名片


以深圳西部海域海岛群为起点,联动香港西岸海岸公园、珠海万山群岛,策划海洋技术科普、海洋自然科普、近岸海岛风光体验三大主题的跨海岛旅游产品,扬长避短,精准发力,区域共赢。




-02-
生境保育+海域海岛全生命周期管控探索

西部海域海岛拥有丰富的生境,也面临水质恶化、自然岸线缩减、人类活动与指征物种生存竞争空间等问题。研究提出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以水质、岸线、海岛为队形的生态修复策略。


针对西部海域海岛的鸟类、白海豚、猕猴、红树林四类指征物种,提出建立“黑天空保护区”、“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工作基地、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等保护措施,关注指征生物从繁殖成长到人工救助,从采食到迁徙的完整生命周期保护措施。


2.1 划定黑天空保护区


分级划定:一级区域-内伶仃岛、红树林岛;二级区域-其他岛屿;三级区域-珠江口海域岸带1km范围。借鉴国内外黑天空保护区做法,考虑深圳西部自身发展诉求,对光源、照明方式、季节提出控制要求。


深圳西冲天文台银河拱桥

2.2 推动建立

“中华白海豚粤港澳保护联盟”


发挥深圳作用,健全完善“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 的工作机制,建立公共交流平台,加强公众宣传和公众参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科研支撑,进一步推动中华白海豚的跨区域协同保护模式。推动建立“中华白海豚粤港澳保护联盟“,建立深圳、珠海、江门、香港等地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联动机制,完善中华白海豚组织样品库和基因库,打造救护信息共享、科研教育一体化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2.3 推动深圳湾湿地加入

“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


加快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海堤沿线红树林湿地、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高标准打造西部海域海岛湿地保护体系。加强科普教育,建设“红树林自然课堂”。加大力度编制自然教育科普读物、建设自然课堂、组建自然教育队,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


拉姆萨尔湿地分布图
湿地总数:2,372个;总面积:253,603,511 公顷

2.4 增加猕猴生境连通性及多样性


对猴群分布密集的生境进行重点保护,有规划地增加区域内物种多样性及生境多样性,增加生态廊道并尽量提高廊道植被覆盖度,减少外界的干扰,为猕猴提供良好的栖居环境。对有条件开放内伶仃岛实验区,测算生态旅游游客日容量(G1),建立生态科教承载力评价系统,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生态科教游客日容量进行调整。



2.5 全生命周期监测反馈机制


研究构建从资源普查、开发利用、反馈预警全流程的监测体系,对深圳西部海岛群及周边生境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级预警,建立海域海岛动态化、精细化管控的深圳样板,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依据。


-03-
多情景构建下的陆海联动发展

基于大湾区协同发展以及深圳区域治理的多情景模式,提出西部海域海岛陆海联动的多情景方案。策划城市市政能源岛群、城市复合功能岛群、航运金融岛引领下的深港澳珠合作示范区等三种实施难度、功能定位高度、发展价值取向各异的情景方案,为西部海域海岛应对未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预留弹性。


深圳西部海域海岛群发展情景指引

情景1:城市市政能源岛群


西部海域海岛群主要承担城市安全设施布局,兼顾部分生态游憩功能,适度探索海岛开放,推动城市陆域公共空间向海延伸。


意向图:纽约湾总督岛(大铲岛参考海岛)


情景2:城市复合功能岛群


西部海域海岛群承担城市安全设施承载、城市服务、休闲游憩三方面功能。自然生态保护基础上植入城市功能,打造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强化西部陆海互动关系。


意向图:东京湾猿岛(小铲岛参考海岛)
图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情景3:航运金融岛引领深港澳珠合作示范区建设

结合前海扩容提质及功能外溢的诉求,预留大铲建设国际航运金融岛可能性,助力深圳西部岛群与横琴岛国际旅游岛、桂山群岛国际保税岛群共建深港澳珠合作示范区。


意向图: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的马恩岛(内伶仃岛参考海岛)



-04-
海域海岛立体、分层开发

在深圳西部现状海岛油库仓储空间不足、国家围填海严格收紧背景下,探索海洋立体开发模式应用,释放海岛有限宝贵空间。远海地区,探索设置人工浮岛、固定平台、浮动储油装置等方式落实油品仓储功能,满足湾区能源供给。近海地区,保障城市安全及景观,结合海岛丰富海域游憩、科研功能。结合跨江公路、轨道通道建设,识别涉及桥隧上岛的重点区域,提出立体用海用岛导则,指导海域复合开发。



深圳的海域海岛蕴藏着巨大的魅力与潜能,站在湾区视角、关注更生态、更区域、更科学的利用方式,希望西部海域海岛可以在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绽放独特光芒!


项目名称:《西部海域海岛群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

委托单位: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生态技术协作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院内项目主管/协管:罗彦、白晶

院内项目组成员:李林晴,胡卜文、张琪、李春海、邴启亮、陆巍、蔡燕飞、陈旭光

-
相关阅读
设计海滩城市:想去和你吹吹风
海洋新城:深圳潮汐海城
从深圳大空港到国际会展新城
-




作者 | 李林晴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四所


作者简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硕士,2016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主要项目经验涵盖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参与西安、兰州、杨凌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横琴、富阳、泰安、西高新等地分区规划。近年持续跟踪海洋及海岸带发展,参与并负责西部海域海岛群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广东省陆海统筹重点区域资源管控方法研究、前海海洋空间规划专题研究、烟台黄渤海新区海岸带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课题及项目。





作者 | 白晶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四所副所长/文化遗产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地理学(景观设计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高级城市规划师。参与并负责各种项目类型,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竞赛服务等,代表项目经验包括横琴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横琴新区与保税区、洪湾、湾仔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珠海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整体提升规划、阜阳西湖新区总体概念规划、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地区城市设计竞赛及整合等;关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文旅特色项目、陆海统筹与海岸带保护等专项方面的工作,长期跟踪院内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课题,曾获国家、省、市级规划设计项目奖励,曾在《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