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andy | NGO行业人力资源发展之我见

Mandy 发展共学 2019-08-25

最近参加了SRI和发展共学公号发起的“共读写作营”,营里每天会阅读一篇与公益相关的文章,然后营员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开营第二天,营主推送了《房晟陶:没钱又没权,非营利性组织靠什么吸引、留住人才》这篇文,以下是我读文之后的一些愚见,供读者讨论。

图来自互联网


我认为NGO人才所具备能力的理想类型应该为“使命感+专业能力+其他辅助能力”。


人力资源建设和发展是每一个组织所面临的重要议题,NGO也不例外。但由于NGO存在的价值与政府部门和商业领域有所差别,所以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也与其他两个部门不尽相同。


“什么样的人才是适合NGO?”,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我过去十年的从业过程中,我和不同教育和工作背景、不同行事风格的人合作过,有些伙伴做了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也有2012年毕业就入职在机构工作到至今。


通过对机构同事和其他机构的人员流动观察和分析,我认为NGOer必须“使命感”和“专业能力”同时具备,必要时还需要“其他辅助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干得长久且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与原文中提到的观点基本一致。



1. 使命感


这是一个抽象但必备的要素,其实和原文中提及的“原动力”是一个意思。学习、认同和内化使命,是一个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内化使命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使命变成员工的信仰;而这种信仰一旦形成,就会变成员工的“原动力”。


员工的使命管理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和持续进行的工作,不是单靠一次培训、天天喊口号就能内来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2010年正式入职培训时的第一课就是学习机构使命。虽然“教育改变世界”是一句非常简单明了的话,在对外宣传的时候也会被经常用到,但其实我真正理解这句话、认可这句话背后的理念,是在2013年去印度学习机构的项目时才完成的。在贫民窟破旧的楼房里看着那些充满童真的少数民族孩子那么认真地学习,我热泪盈眶,这个场景,像是人的一次顿悟,让深深领悟到“教育改变世界”的力量。


让员工(包括项目部门和支持部门)直面我们的服务群体,陪伴他们并让员工见证他们因自己的努力而发生的改变(即原文中所提及也是被社工机构奉为真理的“生命影响生命”),我认为这是较为有效的使命管理的途径。



2. 专业能力


NGO是一门职业,既然是职业那就需要与之匹配的专业能力,这与政府和商业领域并无太大的差别。但目前国内NGO在人员专业能力建设上,面临不小的挑战。最大的困难是难以招到专业的人才。


那NGO需要招什么专业的人? 在国外,最常见的为社会发展、社会学、人道主义援助、社工等专业,当然也包括法律、环境、生物科学等与环保、维权等工作相关的专业。但在国内,以上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不愿意进入NGO行业工作,这与国内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认可度较低有密切关系。


以社工为例,虽然近几年此专业在各大高校快速扩张;但生源不足、学生中途转系、毕业选择其他工作依然是社工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标杆性的中山大学社工专业本科在去年宣布停招,引起行业震惊,上述问题也是其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许多NGO只能招其他非专业的但具有一定工作能力或可以培养的人作为员工。虽然部分工作能力和经验是通用的,但其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还是较为欠缺,直接影响到NGO开展服务的质量。这样一来,NGO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和发展就成为众多机构走向专业化所面临的挑战。原文里提到的专业能力维度为机构人才建设提供了参考,个人认为机构可以结合现有人员情况,以此制定适合机构团队发展的团队能力建设计划。



3. 其他辅助能力


两次地震促进了国内本土NGO蓬勃发展,2017年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注册的社会组织已达67万,但其中大部分均处于初创发展阶段。这类型组织在人力使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干几个岗位的工作。回忆我们机构人力吃紧的时候,我做项目的同时也要要兼顾机构的行政、人事和财务。


虽然这种状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会被贴上不健康的标签,但对于许多初创期的组织来说,这是一个必经过程。在短时期不能改变现有人力状态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员工的多维度的辅助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可能是初创期组织需要考虑的。


据我们机构的经验,在努力培养员工与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擅于发现员工的其他特长和爱好,并适当的进行培养,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最近,我们机构由于架构调整和预算的限制,宣传岗位处于缺失状态,但由于前期招聘中发现,行政同事有写私人公众号的习惯,而财务同事的简历里也表明了自己会使用PS软件,所以在不过多增加她们工作量的前提下,我把机构的部分外宣工作交由她们来承担。


当然,要做有影响力的传播,专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也再次强调,我并不主张一个员工去承担太多种类的工作,这不利于机构和员工个人发展。只是在非常阶段,培养和激发员工的多种可能性,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人力建设备选方案。


NGO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曾经数次在招不到适合人才的时候,我都会萌发创办一个专为NGO行业服务的猎头公司的想法!因为随着NGO行业的发展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品牌传播、IT支持细分领域的服务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需要有专业并了解NGO需求的组织为其提供服务。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服务援计划”,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支持的、默德瑞特和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共同出品的《基金会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库1.0版》均是在做这样的尝试。


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尝试,助力NGO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作者Mandy,共读写作营首期营员,入营时,她这样介绍自己:


一个从没认真学过理论的社会学学生,毕业后进入国际NGO工作。从一线工作者到现在的管理岗,经过了10年的时间,虽然职位变动了,但依然喜欢田野工作,想给自己找到一个平衡点。




[支持公益行动者发声,为行业知识代言。]


二营伙伴已开放招募,还有10个席位,欲登营的伙伴,可在文末阅读营规及招募说明,了解后扫下码添加共学助手,支付21元入营体验费+21元保证金后,邀您入营。第二篇共读文章,老曲 公益项目规模化不重要,“小而美”才是重点 。



更多阅读:

写作营启动|来,一起自由读写吧

与实践者一起生产知识|21天体验营,2018新年礼

房晟陶:没钱又没权,非营利性组织靠什么吸引、留住人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