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⑩|2021年法学研究十件大事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2年第4期
编者按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
年终岁末,站在时间的渡口回望,“2021年”对中国绝对是具有不平凡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值得被铭记。
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法治中国“一规划两纲要”的格局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部落地之年。自此,法治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亮相。
作为呼应,国家立法机关立法明显提速,打破了近年来立法数量纪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年共制定法律17件、修改法律26件,交上了一份不负时代使命的成绩单。
回顾这一年,司法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从康美药业集体诉讼案到深圳个人破产第一案,从人脸识别第一案到“辣笔小球”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司法机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两个确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法治建设职能,整合资源优势,主动担当作为,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真真切切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民主与法制》周刊推出年终盘点系列。通过梳理全国人大、法院、检察院、政府等单位或系统的法治建设成果,归纳、总结经济法治、生态文明法治、社会法治、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等领域的热点和成就,与您一同回首2021年法治中国建设,锚定新起点,共同谱写踔厉奋发、踵事增华的法学法律工作新篇章。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报道之十
2021年法学研究十件大事
文/蔚泽洋
回望2021年,广大法学研究者深入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建党百年,召开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和学术会议,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在疫情防控走向深入化、常态化的背景下,建言献策助推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和应急法治体系的构建;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出台之际,探索个人信息公私法保障的同频推进与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法治能力提升;在《民事诉讼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保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修改之时,思考司法现代化和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的法治对策;在数字技术、平台经济深刻塑造社会生活的经济背景下,推进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执法,强化网络直播和电商行业的税收治理,等等。为了向2021年作出卓越贡献的研究者致敬、向2021年不平凡的法学研究事业致敬,我们总结了2021年度法学研究十件大事,希望为法学研究的历史留下一些宝贵的记录和回忆,为将来的研究者储备一些珍贵的学术史料。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成立,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应运而生
5月,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在中国法学会成立。6月26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激励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奋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平台和基地,中心成立以来,举办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报告会”等一系列高层次高规格活动。特别是2021年10月起,在中国法学会所属《民主与法制》周刊开辟《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每月出刊1期,发表中央领导同志、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出刊4期,发表文章40篇,推动法学法律界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宣告形成,党内法规研究获得长足发展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一套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政治保证、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着眼解决管党治党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补齐党内法规制度短板,不断扎紧织密制度笼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辉煌成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截至2021年7月1日,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615部。2021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组织处理规定(试行)》相继出台,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进一步筑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标志着在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关口,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已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于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发挥好党内法规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大作用,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重大作用。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在法学学科之下设立党内法规学二级学科。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了一大批党内法规研究机构,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论文,举办了一系列党内法规研讨活动,一批党内法规专家学者迅速成长起来,党内法规学渐成显学。
《民法典》开启法典化热潮,
部门法法典化研究如火如荼
《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随着《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民法的法典化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带来的法典化热潮还在继续:商法虽不再寻求独立的商法典,但希望推动商法总(通)则的呼声仍有;环境法典的制定、是否可以有劳动法典、部分行政法的法典化、现行刑法是不是刑法典的讨论等,都体现了《民法典》对其他法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202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要求“研究启动环境法典、教育法典、行政基本法典等条件成熟的行政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法典化的路径如何选择,体系结构应当如何搭建,遵循什么样的指导原则,国外成功经验和立法体例如何借鉴,这些都是行政法法典化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开启立法行动的理论铺垫。在认真总结编纂民法典经验的基础上,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将迎来重大建设机遇。
2021年,各法学期刊纷纷开辟专栏、专题,深入研究行政法典、环境法典、教育法典、劳动法典等相关法典的编纂问题,凝聚共识,为立法机关建言献策
四年来首次公布“不合宪”案例,
合宪性审查研究厚积薄发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自2017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听取备案审查工作报告,并公开报告。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在报告中将“合宪、涉宪性问题”单列,并披露了“不合宪案例”。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马怀德、王锡锌等十二位专家学者受聘成为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首批委员,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展备案审查工作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合宪性审查是保障其最高法律效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法律机制。2021年是合宪性审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王旭、王锴、李少文、林彦、郑磊、王建学等学者对合宪性审查中的核心审查标准、程序设计、制度功能以及法理困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2021年也是合宪性审查制度建设由“探索”走向“突破”的一年,合宪性审查案例的公布为宪法实施与监督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权威经验,更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现实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民主与法制》周刊推出《红色法律专家》系列
红色资源,是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精神印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民主与法制》周刊组织采写《红色法律专家》系列报道,已刊载董必武、何叔衡、谢觉哉等20位革命先辈的法治故事和事迹。回顾他们为中国法制事业和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就是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这一批红色法律专家中,有人民法制事业的创始人、人民司法制度的开拓者;他们所倡导的公开审判、巡回法庭、人民调解、刑事和解等制度,饱含历史和时代价值,为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实践经验;他们起草、见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宪法、婚姻法和民法草案等一系列法律;他们是新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为新中国的政法教育与法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缅怀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重温那一段光辉历史,是对我们党红色法治血脉的光荣传承,是走好新时代法治事业新的长征路的重要前提。
群星璀璨,多位法学专家学者获得国内外重要荣誉
2021年,多位法学专家学者为法学研究、法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内外重要荣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和国际影响。
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领衔、各分编牵头人主笔独著或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法典释评(十卷本)》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我国新闻出版界最高奖项)。
在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开展的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活动中,王利明、肖永平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表彰。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柳华文当选亚洲国际法学会副会长;10月11日,柳华文研究员成功连任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委员。
国际法研究院(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举办第80届双年会,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贾兵兵当选研究院联系院士(Associate Member)。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林荣膺“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2021年度法治人物”。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张文显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法理学》(第二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罗翔入选《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度法治人物。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际法治研究院首席专家秦天宝教授当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平台(IPBES)利益冲突委员会委员。
第7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投票,改选了国际法委员会34个委员席位,我国候选人、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黄惠康再次成功连任,任期五年。
中国法学会组织开展第九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李广德、胡健两位青年才俊的作品分获论文、专著一等奖。
继往开来,多家研究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
2021年10月至今,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刑法学研究会、立法学研究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等中国法学会所属法学社团迎来换届工作,郑淑娜当选新一届宪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当选新一届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许安标当选新一届立法学研究会会长,张文显当选新一届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王其江当选新一届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会长。
本年度换届工作主要把握突出政治性、强化权威性、体现代表性、保持延续性、严格控制负责人规模等原则,在全面总结上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值得关注的是,本年度换届工作继续大力扶持青年学者成长,让更多青年法学学者加入研究会,让优秀青年学者补充到研究会负责人、常务理事等重要岗位上来。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下、在新一届理事会和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各研究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扎实推进,企业合规试点工作和理论研究渐入佳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检察机关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规制司法制度。
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开展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扩大企业合规改革试点范围;6月,最高检推动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着力加强第三方监管规则规范化建设,以监督促落实,做好“后半篇文章”。以陈瑞华、张泽涛、李玉华、李奋飞、李本灿等教授为代表的刑事诉讼法学者积极关注这一研究主题,围绕制度构建、实践观察、域外考察等方面展开学术探讨,为改革试点建言献策。
企业合规制度期望挽救涉案企业,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也通过“办理一案,带动一片”,推动关联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守法经营,预防和减少企业违法犯罪,切实提升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准,从而实现检察办案最佳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革故鼎新,新期刊新格局推动法学期刊事业繁荣发展
2021年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如何落实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如何高起点、高水平推进期刊建设,既是法学界的重大问题,也是法学期刊的重要发展机遇。
2021年,法学期刊同样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扎根湘鄂大地的两本期刊《湖湘法学评论》与《荆楚法学》相继创办发行,聚焦新时代中国法治重要现实问题的两本期刊《人权法学》与《党内法规研究》先后获批。法学期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老牌期刊《法学杂志》自9月起重回双月刊;《政法论坛》《政治与法律》等期刊迎来新掌门人;《中国法律评论》跻身CSSCI,《财经法学》《地方立法研究》《国际法研究》《南大法学》《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中国应用法学》跻身CSSCI扩展版。此外,一大批法学期刊斩获重量级奖项:《中国法学》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法学研究》《国际法研究》获评中国社科院(2020)优秀学术期刊、《国际法研究》刊文入选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政法论坛》等期刊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21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行政法学研究》等期刊新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民主与法制》周刊在2021年4月迎来了第1000期的里程碑。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入选Scopus引文数据库,表明《中国环境法学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进一步认可……在中国法治迈向新征程之际,上述新期刊与新突破将为法学期刊发展带来新能量,为法学研究创新增添新动力,为法学理论创新和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推陈出新,法学“元理论”“元命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经典的魅力在于永不过时。法的渊源、权利概念、宪法渊源等法学研究中的“元命题”在2021年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雷磊阐述了法的渊源理论的视角、性质与任务,提出了“法的渊源就是司法裁判过程中裁判依据的来源”的观点;陈金钊对法源的拟制性及其功能展开研究;彭小龙、刘作翔则进一步探讨了法源的来源、价值、制度实践等重要内容。“宪法渊源”同样是宪法学界的年度“热词”,第四届中国宪法学青年论坛以“宪法渊源”为主题展开探讨,《法学评论》第4期以专栏形式刊载了张翔、雷磊、何永红和刘晗关于宪法渊源的4篇论文。
权利命题同样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王夏昊、张恒山等学者分别分析了法律权利和具体权利的概念结构;童之伟在数篇论文中回溯了“权”字以及“权力”“权利”概念在中文法学的起源、传播和跨越;王方玉、刘叶深与陈景辉等学者则对新兴权利的存在与否形成争鸣。这表明,在学界普遍关注学术前沿热点、回答社会核心关切话题的同时,仍有许多学者扎根法学基础理论,他们甘坐冷板凳的纯粹精神值得更多关注与褒奖。
资政建言、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法治智库建设遍地开花
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任务,全国各地纷纷在支持法治智库建设上持续发力。中国法学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作为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法学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编制从22人增长到62人。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正式成立。2021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环境法智库,也迎来了所庆40周年,开始了新征程。
在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很多中国智库自觉拓展了研究视野,就重大国际舆情与美西方的霸权主义行径,从历史和事实的角度展开客观理性分析,例如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撰写《新疆棉花不容抹黑——新疆棉花生产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的调研报告》,有力回击了西方国家对新疆采棉工作的恶意解读;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发布《美国干涉阴云下的世界人权困局》研究报告,深入剖析了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动机和具体表现……上述报告均获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转载,以丰富的事实论据、深厚的理论底蕴,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有助于凝练和传播中国话语、参与和促进国际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善全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12月11日,浙江大学以“共同富裕与法治建设”为主题,邀请张文显、贾宇、公丕祥、王利明、李林、黄文艺、杨宗科、王轶等知名法学专家发表真知灼见,助力推进共同富裕伟大事业。
2022年,法学界将继续前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继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规划,为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建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信广大法学研究者将继续坚持扎根实践土壤,关注社会现实,充分建言献策,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康齐贤 芦佳琪
推荐阅读: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⑨|秦天宝:2021年生态文明法治十大进展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⑤ | 2021年十大民生法治热点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
让周刊陪伴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