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家 | 他们的励志故事比《延禧攻略》更接地气,值得你用流量点赞!

余杭发布 2019-09-18


200年前,魏璎珞从包衣出身的宫女起步,接连坐上了贵人、令嫔、令妃、贵妃、皇贵妃的宝座,甚至生下后来的嘉庆皇帝,演绎了清朝后宫的“火箭提拔”。她的一生,不得不说是一部跨越阶层的励志传奇!


200年后,我们身边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葆有情怀、不忘初心,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一部部“奋斗攻略”。今天小余儿就带你走近他们,“观看”他们的“攻略”历程……



心怀小林黄姜“复兴梦”

——徐建荣——

在临平乾元,家家户户烹鱼烧肉必放几片自家产的黄姜,伴着一茬又一茬黄姜采收而成长的徐建荣,对黄姜充满亲切。当看到小林黄姜因种植面积逐年萎缩而减产甚至濒临绝迹时,他痛心不已,当即以政协委员身份,提交了《加大对小林黄姜种质资源保护》的提案,此后,他身体力行地投入到黄姜种植事业中。


通过建立合作社,制定我区首个《小林黄姜栽培技术标准》和黄姜早熟栽培方案,至2016年,小林黄姜种植面积已达30亩,共采收嫩姜和老姜近10万斤,总收入30多万,每亩效益1万元以上。目前合作社已成功开发姜茶和醋姜等衍生产品,并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成为知名中医药馆的药材供应基地。

下一步,徐建荣将计划收集““小林黄姜”“临平甘蔗”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品种,逐步建成余杭传统名优土特产种质资源圃,进一步挖掘传统农业文化,实行农旅结合,创建余杭传统名优土特产品博物园,吸引市民游客观光体验传统名优土特产文化和美味。


一生甘当“鸡司令

——杜金跃——

1996年,凭着对养殖业的喜爱和6年的奶牛场工作经验,杜金跃用仅有的600元积蓄作启动资金,购进50只苗鸡,开启养鸡生涯。从2003年“非典”开始,杜金跃经历了禽流感、火灾、雪灾、水灾的重重考验,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他没有放弃,而是打造出“黄湖龙头山”土鸡特有品牌。他引进口感好、肉质细嫩的种鸡,淘汰快速养成品种,并注重鸡场生态建设。2016年,龙头山生态养殖场成功完成G20峰会保供任务,进一步打响自有土鸡品牌。


2009年,杜金跃组建了杭州金跃家禽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走上养鸡致富道路。他制订的“农家土鸡饲养模式”标准,已成为业内土鸡饲养模板。今年,他在养殖试验区尝试“网上绿色养殖”模式——鸡在室外铺设的塑胶网板上活动,既可防止地表硬结、水土流失,又可从网孔中觅食,提供适量青饲料。

早在2006年,杜金跃就开始向市场供应杀白净膛的肉鸡。西湖边赫赫有名的楼外楼饭店招牌菜“叫花鸡”,用的就是龙头山土鸡。去年底,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女儿杜芳雅,回乡投入养殖场工作,并充分发挥自己计算机专业优势,进一步拓宽网上销售渠道,同时主管各门店直销业务,业绩蒸蒸日上,“鸡司令”已后继有人。


一生耕耘藕花间

——马良浩——

自古以来,临平崇贤一带就广植荷花,卖莲藕、莲子是当地人的主要营生。马良浩家就在荷塘最多、种藕历史最久的崇贤三家村。


年少时,他早早挑起家中的藕生意。在生意渐成规模后,他发动周边20多户农户,共同出资组建起“杭州湾里塘莲藕专业合作社”。2016年5月,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市场信誉,合作社成为G20峰会保供商。整个保供期,供应了5430公斤莲藕、845公斤荷叶,出色完成任务。借保供契机,合作社的内部种植管控和产品声誉得到很大提升。近两年,马良浩更是探索出既能增加收入又可改善生态环境的藕田套养方式,即在荷塘里套养甲鱼、锦鲤,每亩增加水产收入3000元。经过10多年发展,杭州湾里塘莲藕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区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全国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下一步,马良浩将投资购置机械设备,对莲藕进行深加工,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结合休闲农旅,打造集休闲、观赏、采摘于一体的大型生态莲藕园区,以期让人们拥有身在十里荷香景观中的幸福体验。


葆有情怀的耕作者

——沈兴连——

沈兴连是土生土长的余杭仁和人。在东塘农机站工作的十多年,为沈兴连积累了丰富的农机操作与管理经验。


2008年,他牵头组建了杭州余杭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为服务更多农户,他设立的田间学校每年举办内容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班。2009年,他与农户签订土地季节性流转合同,采取由合作社无偿耕作冬闲田,次年6月收获油菜籽并插好晚稻苗后,将农田归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方式,有效减少了冬闲田和农民晚稻生产成本,稳定了粮油种植面积,也为合作社增加了经济收入,开创了全省土地流转新模式。


在技术更新上,沈兴连积极探索“机器换人”。他研发的“油菜种植打穴机”成功申请到实用专利。近两年,他在渔公桥村的千亩粮食现代农业园精心栽种各色作物,使得农田景致应时变幻,真正呈现出“村在园中、家在景中”的风景田园,慕名前来体验观光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展望未来,他感慨地说:“余杭的种粮政策扶持力度很大,我们合作社有信心不断做精、做大、做强,让余杭的沃土永不荒芜,为“乡村振兴”战略多作贡献,并带动更多农民兄弟过上小康生活。”


潜心水产养殖攻略

——杭勇——

1996年7月从浙江水产学校毕业后,杭勇被分配到余杭区鱼种场担任技术员,从此开启了他至今已长达20年的水产养殖生涯。鱼种场转制后,他开始承包鱼塘养殖青虾。2006年,在“太湖一号”试养成熟并取得效益后,杭勇即组织102户农户成立了杭州余杭永胜水产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周边除社员外的其他300余农户一起,通过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共同走上养虾致富道路。


为提高青虾的产量和价格,合作社近年陆续引进“一季草鱼一季青虾”、“虾与泥鳅混养”、“稻虾共生”以及“虾与土步鱼混养”等养殖模式,并都已运作成熟。与浙江大学合作的稻虾互利共生模式,有效提升了稻、虾产量和品质,亩利润比单养青虾高出1600元。2009年,杭勇成立了冠名党员服务站。通过上门问诊、邀请参观等方式,为周边养殖户免费分析鱼病,并同时力推新产品、新技术。至2017年,“杭勇党员服务站”的免费问诊数多达3000人次以上。

未来,杭勇将带领合作社大力开发生态循环农业,撰写鱼、虾、稻深加工文章,并建设观光池、休闲垂钓区,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我们珍视坚守初心的品质

认准了一件事,就毕其一生奋斗到底。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些乡村振兴领头雁们能拥有累累硕果,

也不过是把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罢了。


改革·家 往期阅读

改革·家 | 好吃到曾被怀疑做了手脚!这家开了近30年的老店,美味不止一般!

改革·家丨不爱搞发明的创业者不是好手艺人

改革·家 | 两度请辞、归隐茶山,“铁砂掌”如何成了“径山绿神”?




内容支持/区农业局

编辑/周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