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背后大历史|他有过勒石泰山的辉煌 终不免灭族之祸
乾隆五年(1740),泰山之顶的碧霞元君祠发生了一场火灾。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道教神祇系列中的一位女神,民间俗称“泰山老母”。泰山是她的道场。
水火之灾,本属寻常。但这场大火过后,产生了载入中国书法史的严重后果:近两千年前由秦朝丞相李斯书写的《封泰山碑》残石不翼而飞。碑石原存于道观的东殿,按理说石头不怕火烧,显然是有人趁火打劫。又近八十年过去后,至清嘉庆二十年春,泰安知县蒋因培令人在道观内的玉女池中觅得残石两块,尚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十残字。
今天人们只能从拓片上欣赏这副“书法之宗”的风采。碑文用秦统一天下后颁行的通用文字——小篆书写。此碑书法严谨浑厚而又不失绰约之风姿,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书写者出色的才华和愉快的心情,都倾注于其中。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求学于齐国的荀况。他恐怕是中国读书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后来他做了秦国的大官,帮助秦王灭了六国——包括最强大的齐国和楚国,一为自己的留学之国,一为生养自己的祖国。他个人的仕途也走到了顶峰,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秦始皇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
灭六国的战略是李斯帮助秦始皇定下来的,简而言之就是“远交近攻”和“各个击破”。秦国先与不接壤的燕国和齐国交好,安抚楚国和魏国,专心致志进攻相邻的韩国和魏国,而其他四国坐视不管;韩、魏被灭国后,再腾出手来灭掉魏国和楚国,接下来灭掉燕国。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俘虏了齐国国王田建,滨海的齐国最后被灭,秦始皇一统天下。
在战国群雄逐鹿之时,得鱼盐之利的齐国是秦国最强劲的敌人,因此也被秦国作为最后啃掉的硬骨头。六国被灭后,残余的旧贵族当然不会心服,尤其是距离首都咸阳千万里之遥的齐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频繁地东巡,就是要防范反抗势力死灰复燃,而齐是他巡视的重点地区。始皇帝先后共有五次大规模出巡,其中东巡四次,先后刻石七块以记功:峄山、泰山、琅琊各一块,之罘两块;另外,碣石、会稽各有一块。——齐地占了七分之五。
那个时候没有随团记者摄像在电视台播出,或拍照、写长篇通讯发在报纸的头条上,想记载最高领导人的视察并传之后世的,通行的办法就是写文章刻在石头上。刻石泰山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泰山是万山之宗,当然是齐国人精神的寄托。始皇帝横扫六合后,以封禅泰山的形式来宣扬自己得到天下的合法性,也是对山东六国进行一种精神上的碾压。那么撰文并书写的,当然非大秦帝国第一才子、日理万机的丞相李斯莫属。
《史记·秦始皇本纪》全文记载了泰山刻石的内容: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後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不知道李斯在书写这段文字时,是否想到了年轻时在故乡上蔡目睹厕中之鼠的感慨?《史记 李斯列传》载: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从此发愤图强的李斯一方面不远千里去齐国拜第一学问家荀况为师,学习经史和帝王之学;另一面则观察天下大势,寻找可以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的“粮仓”。
李斯找到了,那就是经过历代国君励精图治而国势强盛、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秦国。他学成后辞别老师荀况,发表了一番毕业感言: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从此成了底层青年的励志名言。楚国知识分子李斯到了秦国,投奔在权相吕不韦的门下,任命为郎,和秦地知识分子抢饭碗,这当然引起了本地读书人的嫉恨:南蛮子挡俺们的路了。于是宗室大臣劝秦王将李斯等客卿赶走。李斯为了保住饭碗,洋洋洒洒对秦王写了一份奏折,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其劝谏秦王的理由不外乎以利动人:
夫物不产于秦者,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就等于说:我虽是楚国人,但是愿意追随秦王打天下,只要您能给我富贵。
秦王便是用六国之人才灭了六国,李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灭了六国后,必须要统一文字,统一思想。先后做过廷尉和丞相的李斯又是第一高参。兼任“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的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的小篆。
统一文字是大功一件,后世没有什么争议。而李斯做了两件大为缺德的事,让人诟病不已。一是害死了荀况另一位高足、李斯的有力竞争者韩非;二是推动了秦始皇钳制思想,最终导致焚书坑儒。他如此建议秦始皇: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读书人整治读书人最有办法。李斯这种做法,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不时地被人效仿。等始皇帝驾崩于巡视途中,他同意了赵高的阴谋,矫诏赐死始皇帝的长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也开启了自取灭亡之门。赵高就像当年他对待韩非那样,向秦二世进谗言,以谋反罪将李斯灭族。在狱中他追悔莫及地说:“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李斯和儿子一起腰斩于市,那句父子相拥而哭的锥心之言也一再为后世人所引用: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李斯被杀,赵高指鹿为马就毫无障碍
可惜一代大才,以客卿的身份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却落得了那么个下场。如果历史再给李斯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做“仓中之鼠”吗?
我相信他还会那样,李斯以后两千多年里,不是有无数的读书人和他一样么?谁会真正吸取他的教训?建不世之功,把自己写的字刻在泰山之巅,是多么巨大的诱惑呀。
往期精彩文章
碑帖背后大历史|为战争疗伤的《等慈寺碑》:情均彼我,恩洽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