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若听从王照建议弥合帝后关系 变法结局将如何
近来从图书馆借阅了一本朱德裳所著的《三十年闻见录》。作者字师晦,生于1874年,卒于1936年,取此表字应该是要以朱氏前辈大儒朱熹为人生楷模。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朱德裳是湖南湘潭人,生在晚清列强逼迫、民不聊生的大转型时代,难以在故乡安静地成长为一个“纯儒”,而是受到了湖南维新和留学风潮的影响,1903年被选为留日官学生。同行的湖南籍学子有杨昌济(长沙)、仇亮(湘阴)、石醉六(邵阳)、陈天华(新化)、刘揆一(衡山)。
在日本朱德裳加入了同盟会,和黄兴、蔡锷成为终身好友。在辛亥革命那代湖湘志士中,他因为活的时间比较长,能在晚年留下这么一本书,记述清末民初所见所闻的往事和结识的人物,很有史料价值。
▲朱德裳早年过岳阳写的一首七绝
此书由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前言乃当时还不出名的唐浩明所写。由于当时没有互联网,检索史料很费功夫,书中一些问题编辑未能弄清楚,只得存疑。如这本书收录了一篇别人所写、刊登于当时报刊的文章《戊戌新党王照》。王照,字小航,直隶宁河县人。编者注曰:
此篇系移录成作,未著撰人及书名。
而我在网上用了5分钟搜索,就搞清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其家世。感谢伟大的互联网。
文中说:“先生为辛卯举人,甲午与先从兄莹甫同成进士,入翰林。于先世父子静公为年家子。先从兄研甫、艺甫暨家仲兄明甫均与稔交。”
甲午恩科(慈禧六十大寿)的状元是张謇。查到那一科的进士录,再查“字莹甫”的人,原来作者这位堂哥是徐仁镜,出自宜兴的望族徐家。徐仁镜的父亲徐致靖,字子静,是维新派的精神教父,戊戌变法时任礼部侍郎,上疏光绪帝明定国是,“以一定心,而维时局。”并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其长兄徐仁铸,字研甫,1889年进士,与谭嗣同、陈三立、徐仁铸和陶葆廉(陶菊存)并称为“维新四公子”。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对引荐康、梁的“罪魁”徐致靖恨之入骨。徐被囚禁后,慈禧批示他是第一个该杀的人,徐家的子弟也清楚此番老太爷必死无疑,已买好棺材,准备后事。
菜市口杀新党时,徐致靖的侄子徐仁铨跑到刑场去收尸,参与变法的两个儿子仁铸、仁镜不敢出门,在家里等着办丧事。大家料想徐致靖官职最高,资格最老,肯定是第一受刑的。可第一个被杀的是谭嗣同,等六君子就义后,看热闹的百姓散了,徐家才知道老太爷这次保住了头颅。
原来李鸿章和徐致靖的父亲徐家杰是同年进士,交情甚笃。李鸿章求慈禧的红人荣禄帮忙,救年侄一命。荣禄向慈禧说情,说徐致靖只是个书呆子,根本不懂新政,只是在维新派里唱昆曲、下围棋而已,且在宣布维新后的3个月内,光绪帝一次也没有召见过他。
慈禧派太监查询。皇帝召见任何人都有记载,太监核查后说:三个月内皇帝确实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这下慈禧给了荣禄一个面子,改判徐致靖为“监斩候”(即死缓)。
光绪没有召见徐致靖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耳朵有些聋,别人必须大嗓门说话才能听清。光绪左右多有慈禧安插的耳目,所以为保密干脆不召见他。
1900年庚子事变后,慈禧、光绪逃到了西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京城乱哄哄的,在大狱里的徐致靖没人管了,平安出来了。这位维新教父一直活到1917年,以73岁高龄寿终。他晚年自号“仅叟”,意思是戊戌变法是“六君子”被害,他是刀下仅存的老朽。他常对人说“后悔保荐了谭浏阳,否则他不会被杀”。
知道此文的作者是徐致靖的侄子、徐仁镜的堂弟就好办了。因文中收录有王照给作者的回信,开头称呼为“一士年兄大人”,“一士”显然是笔名或字号,输入关键字“徐一士 徐致靖”查询,马上结果出来了:
徐一士(1890年10月-1971年11月),原名徐仁钰,字相甫,号蹇斋。曾自号亦佳庐主人。辛亥革命前后,以“一士”为笔名为各大报章撰文,遂以徐一士之名行世。.......徐一士祖上为江苏宜兴大族,清中叶以后科举极盛,即其家乘《繁衍集》所谓“父子三翰林”、“三代十科十二举人”、“祖孙父子叔侄兄弟同登科”、“一时同堂五进士”等等。
王照为光绪帝所器重,进士及第后任礼部七品主事,四年内超擢为四品京堂候补,并赏三品顶戴,并被简任为出使日本大臣。因变法失败未能成行。
和康、梁、谭等激进的改良派不一样,王照主张不要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威,尽量维护太后和皇帝的母子关系。徐一士文中曰:
在戊戌新党中,先生特有一种见解。以为后帝母子有意见,而帝之力不足以敌后。故主张调停帝后。于后则力加推崇,以美名奉之,使悦而不为梗。然后顽固诸臣失其依恃,新政之行可期,下令如流水。
王照曾以礼部主事身份代拟一份奏折,将慈禧太后吹捧为东方的维多利亚女王:
自外交通,我皇太后听政三十年,忧劳备至。所有变通之端,皇上继之,实皆由皇太后开支。与维多利亚东西媲美,非荷西诸女主所能并论。惟因诸臣奉行不力,致劳我皇上今日之奋厉。而皇太后起衰振靡之夙志,久已表著于中外矣。
此种看法未免有些天真,但在慈禧太后手握绝对权力的当时,王照的建议还是很理性的,他清楚地看到慈禧太后并不反对变法图强,但坚决不能接受因为变法而丧失手中的权力。只要大权还在她手中,变法带来的美名归于她,她也乐见其成。
但是光绪帝最信任的张荫桓和康有为则不然,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权位,如果皇帝不掌握最高权力,还活在太后的阴影下,那么太后信任的旧臣很难迅速被清洗,而他们作为幸进的新贵,继续仕进之路受阻。只有扳倒慈禧这个绊脚石,才有更好的机会。所以,利用年轻的光绪帝求治心切,挑拨母子关系是符合康有为自身利益的选择。王照多年后回忆他曾劝说过康有为。
“太后本是好名之人,若皇上极力尊奉,善则归亲。家庭间虽有小小嫌隙,何至不可感化?”南海不悦曰:“小航兄,你对于令弟感化之术何如?乃欲责皇上耶?”余不复辨。
晚年王照为普及教育,发明了一套官话字母,据他所写的说明言:
用此字母专拼白话,语言必归一致,宜取京话。因北至黑龙江,西至陇,西南至滇,南至江,东至海。纵横万里,约二百余兆人,皆与京话略同。其余桂、粤、闽、浙、吴、楚、晋与京音不同;亦且各不相通。是推广之便,莫如京话,故可定名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幅员人数多者。
这番主张,和后来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是何等的相近。
进入到民国后,王照隐居在北京,过着清苦的日子。胡适因新文化运动而声名鹊起,成为当时的第一文化大V,王照不顾年迈体弱,以前清翰林的资历,去拜访胡适,并请胡适为自己的著作《小航文存》作序。胡适在序言中说:
去年九月,我来到北平,借住在大羊宜宾胡同任叔永家中。十月八日,有一位白头老人来访,我不在寓,他留下了一大包文字,并写了一张短条子留给我。我看了他的字条,才知道他是三十多年前的革新志士,官话字母的创始人,王小航先生(照)。我久想见见这位老先生,想不到他先来看我了。第二天,我把他留下的文稿都读完了,才又知道这位七十二岁的老新党,在思想上,还是我的一个新同志。他在杂志上见着梁漱溟先生和我辩论的文字,他对我表示同情,所以特地来看我。我得着他的赞许,真是受宠若惊的了。
第三天,我到水东草堂去看王先生,畅谈了一次。我记得他很沉痛的说:“中国之大,竟寻不出几个明白的人,可叹可叹!”我回来想想,下面没有普及教育,上面没有高等教育,明白的人难道能从半空里掉下来?然而平心说来,国中明白的人也并非完全没有。只因为他们都太聪明了,都把利害看的太明白了,所以他们都不肯出头来做傻子,说老实话。这个国家吃亏就在缺少一些敢说老实话的大傻子。
王小航先生就是一个肯说老实话的傻子。他在“贤者之责”一篇的末段有这八个字:
朋友朋友,说真的吧!我去年十月读了这八个字,精神上受着很大的感动。这八个字可以代表王先生四十年来的精神也可以代表王先生这四卷文存的精神。
▲徐致靖(子静)
在给徐一士的回信中,王照写道:
回忆三十余年,云卷风驰。子静、研甫、莹甫三公,已为古人。而义甫、明甫亦无消息。弟已过七旬,每念故交,尝抱邈若山河之憾。
1933年,王照故去,寿终七十五岁。作为士大夫中的精英——翰林,他对国家和朝廷想尽一份责任,但历史没有给他、也没有给中国机会,只能抱恨终身。一百二十年后再逢戊戌年,回顾他和康有为的争论,读史者只有一声叹息。
【十年砍柴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