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左宗棠诗中的桃源胜景只是幻境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19-02-22

▲雪中湘江橘子洲头 图片来自朋友圈


昨日,我的故乡湖南普降大雪,三湘四水皆银装素裹。在家乡的朋友和亲人纷纷在朋友圈里发照片和视频,本来就山清水秀的湖湘在雪后更是妖娆。


遥看故乡的胜景,我想起了180年前吾湘先贤左宗棠写的一首诗,题为《催杨紫卿画梅》:


柳庄一十二梅树,腊后春前花满枝。

娱我岁寒赖有此,看君墨戏能复奇?

便新寮馆贮琼素,定与院落争妍姿。

大雪湘江归卧晚,幽怀定许山妻知。


写这首诗时左宗棠卜居湘阴柳庄,那是左氏和家人在一起度过最安宁平和的一段时光。


左宗棠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积代寒素”的家庭,祖上好几代都是秀才。那时候民间有“穷秀才,富举人”的俗语。秀才之所以穷,因为只是功名的起点,一个人进学获得秀才的功名,有一定的特权如见官不跪,但是经济收益很有限。如果不能继续考举人、进士而出仕为官,又不事稼穑,不做买卖的话,只能靠做私塾老师为生,那是很清苦的。左的父亲左观澜就是一名秀才,考运不好。他和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是岳麓书院同窗,可胡达源日后高中了殿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而他只能以秀才终老。


让左观澜感到宽慰的是他有三个聪明而刻苦的儿子:左宗棫、左宗植、左宗棠。三个儿子跟着当私塾先生的父亲读书,学业都很好。长兄左宗棫在24岁时病亡,左宗植和左宗棠两兄弟道光十二年(1832)湖南乡试中同时中举,左宗植为第一名即解元;左宗棠中第18名,时年20岁。可谓相当年轻了。而那时候,大他一岁的曾国藩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直到第二年参加第七次童子试才进学,成为一名生员。


可接下来,左氏兄弟的考运实在是太差,止步于举人。左宗棠分别于1833、1835、1838年三次进京参加会试,皆落第。其中第二次会试已经被录取了,后来考官发现湖南多录了一名,湖北少录了一名,便把他的名字划掉,补上一名湖北举人。——人生,就是这这般有许多偶然性,得失往往在某个大人物的一念之间。1838年第三次会试,后来居上的曾国藩不但中了进士,且被选为翰林庶吉士。这一年落第后,左宗棠决定从此不再参加会试。


不参加会试,就无法成为进士而做官。可日子还得过下去,左家没什么田土,大概比曾国藩家还要穷。左宗棠中举人后,被湘潭周家看上,将女儿周筠心嫁给他。周夫人的长辈做过户部侍郎(财政部副部长),在湘潭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穷家小子左宗棠只能入赘周家,做了好些年上门女婿。由于三次会试落第,娘家当地的人便瞧不上这个倒插门女婿,编出一个顺口溜奚落左宗棠:“桂在堂,招个郎,呷掉一仓谷,睏烂一张床。”桂在堂是周家的堂名,湖南把“睡觉”叫“睏觉”。好在妻子和岳母对左宗棠很好,相信其非池中之物。


举人毕竟是地方精英,虽然不能直接出来做官,但竞聘教职远比秀才有优势,而且左宗棠的学问和才能远近闻名。于是他得以主讲醴陵的渌江书院。因为这段机缘,他结识了道光年间的名臣、湖湘人才的“推手”陶澍。


1837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巡阅江西,顺道回湖南安化扫墓,经过醴陵,在当地要住一宿。醴陵的知县当然要好好招待这位湖湘第一大员,必须布置一下陶澍下榻的行馆。那时候,当官的读书人多,逢迎高官讲究一个雅字,而不是像谷俊山将军直接往上司的后备箱里塞黄金那样简单粗暴。知县找来左宗棠给行馆前新写一副楹联,专门欢迎陶澍。——如果搁在现在,一定是大红横幅,上面是机器打印的大字:“热烈欢迎陶澍总督莅临醴陵视察工作”。


左宗棠大笔一挥,写就一副流传至今的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幅对联写得太好了,奉承陶澍非常到位,用典很贴切。上联说的是道光帝接见陶澍,天语慰劳,问及陶澍早年在家乡安化资江边的印心书屋读书的往事,并挥毫写下“印心书屋”几个字赐给陶澍。这是旷代殊荣。如今离家二十余年的陶澍回老家,资江中间的印心石仍在,等待旧时的主人。下联既用旧典,又贴现实。陶澍的先祖是东晋名臣陶侃,陶侃身兼荆州、江州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据长江上游,是东晋最有实力的大臣,和王敦、王导兄弟分庭抗礼。“八州子弟”可指陶家先祖管辖荆湘八州军政大事,也指家乡各州的子弟翘首盼着陶澍回乡。


陶澍一看,很是高兴,要知县把写对联的先生找来一见。一见面,看到左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深谈下去,惊为奇才,于是两人结下了忘年交。第二年即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会试落第后,绕道南京去见陶澍,陶澍替自己七岁的小儿子陶桄向左宗棠的大女儿求婚,一位总督和一介布衣,两人年龄差了一辈,却结为儿女亲家,这在当时成为官场奇闻。陶澍此举,含有托孤之意。第二年,陶澍死在南京,陶澍的好友、左宗棠的老师贺熙龄和左宗棠的好友、陶澍的女婿胡林翼皆写信给左宗棠,请左宗棠去陶澍的安化老家,以给女婿陶桄做家庭教师的名义,主持陶家大计。——在陶桄之前,他的兄长夭折,其余的都是姐姐。他成了陶家的一根独苗,而又是小妾所生,陶氏家族对宫保大人的遗产可是虎视眈眈。宗族夺孤儿寡母之产,在那个时代的湖南乡下是常事。左宗棠来替女婿做主,颇有威慑力。


左宗棠在安化陶家做了八年的家庭教师,将陶桄教养成人,并把女儿嫁了过去。在此期间,他举家离开湘潭岳母家,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湘阴东乡柳家冲买了70亩田,建宅院名“柳庄”。其“每自安化归来,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讲求者试行之。日巡行陇亩,自号‘湘上农人’”。他还把安化的茶树引进到湘阴,并栽培成功。


做一个隐居乡下的土地主了却终身,应该是左宗棠当时真实的想法。一个举人,如果没有特别的机遇,即便通过“大挑”出来做官,也就是一个县的教谕,而年龄已是一大把。左宗棠不乐意这样的仕进之道。咸丰元年(1851),左宗棠在给贺熙龄的次子贺仲肃的信中云:


兄东作甚忙,日与庸人缘陇亩。秧苗初茁,田水琮琤,时鸟变声,草新土润,别有一段乐意。出山之想,又因此抛却矣!



《催杨紫卿画梅》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年冬天左公从安化归来,船行湘江,正是大雪漫天。回到柳庄,天色已晚,而庭院中十二棵腊梅正吐蕊怒放,芳香扑鼻。他想到了要让画家朋友杨紫卿把雪中腊梅画下来,并给了个命题:“娱我岁寒赖有此,看君墨戏能复奇?”如果那时候有智能手机,何必请画家?以左文襄公的性格,他一定会拍无数张“柳庄雪中腊梅”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嘚瑟。


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只是幻境。就在左宗棠对贺仲肃说不想出山的1851年,洪、杨于广西金田村起事,洪流滚滚,浩荡向北。湖南毗邻广西,太平军出广西后,攻打的第一个省会城市便是长沙。湘阴距离长沙很近,又当北上岳阳的孔道。如果长沙被太平军占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为了桑梓能够保全,在各方催促之下,左宗棠终于出山,入湖南巡抚张亮基之幕,参与筹划保卫长沙。


是年左宗棠四十岁。从此,他永别了闲适的田园生活,而时刻处在危险的战争与繁忙的政务之中。直到他73岁督师东南,指挥与法国的战争,病逝于福州。


如果天下太平,没有洪杨的起事,左宗棠终老于柳庄,至死也只是一位乡绅,恐怕是大概率事件,他后来的不朽勋业也就无从谈起。天下大乱,他的人生下半场才那样精彩。


国家不幸个人幸。于左公而言如此,对当时大多数湘淮军将领来说,亦是如此。

【十年砍柴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


从曾国藩一封家书可窥洪杨起事的必然性

曾九帅的科举情结:官再大学历犹是道伤疤

曾国藩教导诸弟:精通一行就有饭吃

圣诞节和双11的 all buy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