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专家为效忠太后背弃职业伦理下场悲惨,有人说是报应
上文(《一件冤案引发朝廷和地方督抚在司法权上的角力》)说到,赵舒翘因“谳河南王树文狱,承旨研辨,获平反,巡抚李鹤年以下谴谪有差(《清史稿》),其砺砺风节和高超的专业水平赢得了朝野的交口赞颂。不久后他被提升为湖广司郎中。在刑部办案之余,赵舒翘根据在提牢厅任职的经历和对监狱管理的思考,写成了《提牢备考》。该书是清代一本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监狱学著作。
按照清廷对官员的一般培养路径,长期在部院做官的赵舒翘在司官职位上外放为凤阳知府,开始了地方历练。他立身甚严,勤于政事,无论后来做温处道道员、浙江布政使,还是在封疆大吏江苏巡抚的任上,官声都很好。在其任凤阳知府时,当地迭遭水、旱灾害,赵舒翘及时拨出府库银救济灾民,并捐出俸银两千两买救生船、办育婴堂。据说他还发动了妻子带着女婢昼夜加班为灾民缝制棉衣裤。一个地方主官这样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至少,在相当程度上舒缓了民怨。——中国的百姓自古是很知足的,给点阳光就灿烂。
在地方历练一圈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赵奉旨回到北京,任刑部左侍郎兼礼部左侍郎,第二年升为刑部尚书,执掌清廷治安和司法的最高衙门。
赵舒翘是专家型高官,在官场无强大的后援。他无法和有着长白山血统的满蒙亲贵相比;没有湘淮系军功集团内来自袍泽的相互支持;像翁同龢、潘祖荫这类科场世家,祖孙父子兄弟皆身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资源,他也没有。这样的专家型高官,能在官场立足并步步高升的,无非两点。一是德才服众,能清廉为官,认真做事,民望高;二是在政治圈里不树党,不刻意依附哪一派势力,只对最高领导人效忠。
赵舒翘思想上偏保守,在他回到中枢后,变法改良风起,他看不惯康梁这些改良派新贵。“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梁潜逃,六君子被捕。如何处置谭嗣同这几位让太后恨之入骨的维新派官员,作为大清朝首席大法官兼公安部长,赵舒翘的意见很重要。
蒋正侪著《都门识小录》载:
当光绪戊戌时,赵舒翘为刑部尚书,六君子案作,孝钦后(注:即慈禧)震怒,命严究其事,赵对:“此等无父无君之禽兽,杀无赦,不必问供。”孝钦颔首。
赵舒翘有一位门生是杨锐、刘光第的四川同乡,任职刑部提牢厅。他向赵泣告,认为应当分别审讯再判刑。赵的回答是:“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动。汝速出,旨即下。”
六君子就这样没经过任何审讯即拉到菜市口杀头。以光绪帝名义下发的圣旨曰:“稽延日久,恐有中变,朕熟思审处,该犯等情节较重,难逃法网,傥语多牵涉,恐致株连,是以未俟复奏,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
如果说,谭嗣同因为策划围攻慈禧所居的颐和园,是谋逆大罪,康广仁替逃走的长兄康有为顶罪,而杨锐、刘光第实在是冤枉。他俩为人本分,办事低调,不喜欢康有为的招摇,和康梁师生二人几乎没有来往。刘光第做过刑部广西司主事,通晓《大清律》,他质问行刑官,“未讯而诛,何哉?”“祖制虽强盗临刑呼冤,当复讯。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制何?”但慈禧太后恨屋及乌,一定要把光绪帝重用的几个年青官员处死而后快。
当初在王树文案中讲程序、抠法条的赵舒翘,以专业素养赢得了士林尊重,此时政治站位重于职业操守,也就不讲法条、程序和祖制了。他逢迎太后之意,终于成为自己年轻时所憎恨的李鹤年那样的大官。
因为太后满意赵舒翘的表态,赵舒翘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由刑部尚书而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兼管顺天府事务。一人主天下之刑名,并兼任内政、外交两大中枢的大臣,还分管了首都的事务,眼看着晋位大学士是顺理成章的事。谁料两年后,他遭遇了“戊戌六君子”一样的厄运。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直隶地面的义和拳闹得越来越大。是年五月,清廷命令京刚毅和赵舒翘前往京郊良乡、涿州一带调查义和拳虚实。赵舒翘是个明白人,本来认为“拳匪不可恃”。刚毅是推荐他入军机处的恩人,又是旗人、协办大学士,和端王载漪(大阿哥溥儁之父)打得火热,而赵舒翘在六个军机大臣中排名最后。他不敢得罪颟顸霸道的刚毅,于是顺着刚毅的意思回朝后报告“其术可用”,提出“抚而用之,统以得帅,编入行伍”,以便“因势利导”。太后接受了他和刚毅的意见,开启了义和拳进入京师的闸门。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赵舒翘已追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到自己的家乡西安。李鸿章奉命和联军谈判,联军提出必须处死支持义和拳的“战犯”,赵舒翘为联军开具的名单中之一。
慈禧太后本来并不怨赵舒翘,她知道这祸是载漪和刚毅等人引起的,且赵舒翘不像毓贤那样,有杀洋人的血债。一开始朝廷对赵舒翘“革职留任”以示薄惩,在洋人的威逼下,逐渐加码,后改为“交部严惩”,再改为“斩监候”。
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几位联合实施“东南互保”的实力派督抚,十分同情赵舒翘。张之洞认为,“赵查办拳匪尽两日,颇有解散,回奏亦称拳为邪术不可恃,更属冤抑。”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底(1901年2月),张之洞在给西安行在的一封电报中亦说:“赵舒翘一员,似乎拟罪浮于情,此等重案,关系国家全局,必须核实方能有所劝诫,众请自觉允服。”认为杀戮赵舒翘这样的大员,要保重国体,不能听从洋人的意见,必须经过核实并公开其罪状再处罚,才能让公众服气。
另一位比李、刘、张资历浅的实力派大员袁世凯更懂政治,他的一句话说得很明白:“时势迫危,但知保宗社,安两宫,诸人即有冤抑,亦不暇顾。”意思是说如此急迫危险的局势,只要能保住江山,让太后、皇帝安全,其他人即便有冤枉,也管球不了啦。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朝野皆知赵舒翘冤,但面对洋人的不依不饶,朝廷最后将赵舒翘定为“斩立决”。消息传开后,西安城内绅民联合为赵请命,愿以全城人保其免死。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二,西安鼓楼集数万人,声言要劫法场;太后若杀赵舒翘,请离开西安回京。迫于群情激愤,慈禧太后下诏将赵舒翘“赐死”,令其在西安家中自尽,陕西巡抚岑春煊监督执行。当日,赵先吞金、吃鸦片膏自尽未死,又服砒霜仍未死。岑春煊逼迫赵府仆人用湿纸糊住赵舒翘七窍闷死,死时虚岁五十四。
赵舒翘在自杀的十来个小时里,一直盼望太后会回心转意,下恩旨免其一死,最后岑春煊劝他不要存这个幻想,太后不可能救他了,赵舒翘才彻底绝望。一代律法名家就这样冤死了。据说赵在临死前给后代留下十二字遗言,“房要小,地要少;多读书,少应试”。这大约能看出他对清廷彻底失望吧。
政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带来的灾害可加诸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亦可加诸己身。不知道赵舒翘被下诏自尽时,是否想起他主张不经审讯即行正法的“戊戌六君子”?《都门识小录》以赵的结局来佐证有因果报应,“福祸报应之说,近于迷信,知者弗道。然而左氏有言:‘人谁不死,凶人不终。’则确为理论之信而有征者。”
慈禧太后向列国宣战前杀了反对孟浪行事的徐用仪等五位忠臣,战败后又处死了同样忠心耿耿的赵舒翘。这样折腾,清王朝仍又维持了十年,也算是奇迹了。
【十年砍柴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