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电影是长津湖战役的余音,看得我落泪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21-11-14


2014年12月上映的韩国电影《国际市场》,到2015年1月13日即突破千万观影人次(韩国一共才5000万人),成为该国一部现象级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及其一家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离奇,艺术水平在这些年的韩国电影中我以为只能处于中上水平——当然更没法和的提气、鼓劲的大国主旋律电影相比。它能取得了极佳的票房业绩,是因为击中了众多韩国人的心扉,催泪效果很强。


可以说这是一部浓缩的韩国现代史,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是造就“汉江奇迹”的韩国精神,因而有人将其誉为韩国版的《阿甘正传》。


▲晚年的男主对老伴诉说年轻时的职业梦想


男主尹德秀和老伴英子生活在釜山,晚景幸福美满,节假日时众多儿孙前来看完二老。可他遇到一件烦心事,他在釜山的“国际市场”拥有一家叫“花粉之家”的杂货店,市政部门规划将旧市场拆除建造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市场,相邻店铺主人都同意了,但德秀每每把前来劝他签字的政府办事人员给骂走。


老头为什么这样固执?故事从6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说起。


▲电影中兴南港撤退时难民蚁聚的场景


1950年12月,中国志愿军和以美军为主力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血战,美军不敌,陆战一师等军队从志愿军的包围圈里突围,一路南逃到咸镜南道的兴南港。随同大兵上船的还有数万难民,德秀一家六口即在其中。父母背着细软和两个还在襁褓中的弟弟妹妹,八岁左右的德秀负责照顾比他小两岁的大妹妹莫顺。德秀背着莫顺攀上登船的软梯,在梯子上莫顺未能抱紧哥哥,手松开了,德秀抓住莫顺的一只衣袖,袖子断了,莫顺坠落到船下,德秀揣着半截袖子到了甲板上。父亲得知此事,将母亲和三个孩子留在船上,只身下船去找大女儿。他对德秀说:如果我没能回来,你是长子,就是一家之主,要负责照顾弟弟妹妹。到了釜山后,去“国际市场”一个叫“花粉之家”的店找你姑妈。


父亲和大妹妹没能上船。船开到南部的釜山靠岸,德秀家剩下的四口人在“国际市场”找到了姑妈,姑妈收留了他们。姑父是个酗酒而懒惰的混混,和姑妈没有孩子。一家人在釜山艰难地生活着,少年德秀在课余上街擦皮鞋补贴家用,作为异乡人,他饱受当地少年的欺凌,动辄被骂成“北方来的赤色分子”。


几年后,德秀长成一个壮实的棒小伙,半工半读的他考取了海洋大学,可是他的弟弟考上了首尔大学,小妹妹也在读书。为了支撑弟弟妹妹的学业,他只得放弃深造的机会,参加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去西德当煤矿工人,挣外汇养家。在一次矿难中,他为了救工友被困在已塌方的隧道深处,资方以营救太难准备放弃。在韩国工人的抗议下,不得不投入人力和设备,把他救了出来。在德国,他与从韩国劳务输出到同一座城市的女孩英子相恋,英子在一家医院当护士,每天给濒死的老人擦屎接尿,也是相当的辛苦。两人后来回到釜山结婚,全家靠他拼着命挣来的钱买了房子,日子也和韩国的经济形势一样,蒸蒸日上。


越战爆发后,韩国派兵参战,在民间征集工程技术人员随军服务。虽然危险,但收入高。这时候,德秀的小妹妹——漂亮而爱慕虚荣的满女要结婚,她不体恤母亲和长兄的辛苦,要求有体面的嫁妆。几乎在同时,对德秀一家恩重如山的姑妈去世了,酒鬼姑父要将“花粉之家”卖给别人,他不能眼看着凝结姑妈一生心血的店铺落入别家,于是对姑父说他掏钱买下。为了筹集这两笔钱,他不顾英子的反对,报名去越南战场当随军民夫。在一次与越共军队的遭遇战中,他为了救一位小姑娘而被打伤了腿,落下终身残疾。


上世纪九十年代,半岛局势一度缓和,敌对的双方协商同意因战乱而分离的老百姓寻亲。德秀便一门心思要找到离散的父亲和大妹。在一次电视寻亲中,终于认定一位在美国的韩裔女子是失散多年的大妹莫顺。这位女子很小的时候被美国人从朝鲜战场带回美国抚养,长大后嫁给了一位白人,她耳朵后面的痦子和莫顺的一样。已经不会说韩语的她却牢记着一段韩语,她随着哥哥逃难时,哥哥对她说:“这里不是运动场,我们不是去玩,要紧紧抓住哥哥的手,明白了吗?”并且捧出了珍藏多年、缺了一只衣袖的小女孩的韩服。兄妹俩在两头对着镜头大哭,德秀告诉莫顺:“妈妈还活着。”莫顺带着丈夫和孩子到釜山看望亲人后不久,母亲去世了。


▲在美国长大的莫顺只记得哥哥说的这句韩语


德秀的父亲呢?他下船后在纷乱的人潮中没能找到自己的大女儿,他后来怎样?是在北方孑然一身?活了多久?没人知道,是永远的悬案了。


父亲最终下落不明,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种残缺;德秀在越南因受伤造成瘸腿,对他个人来说,是一种残缺。这可看作一种隐喻:对韩国人而言,今天虽然国力强盛,民生富足,但残缺似乎是这个民族的宿命。


这部电影应该算作韩国式的主旋律,所表现出的是韩国人坚强不屈、困境中突围的精气神。其中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少年德秀在釜山街头给一位姓郑的社长擦鞋,当时韩国还一穷二白,郑社长却对擦鞋少年说,韩国有一天会造成万吨巨轮卖给别的国家。

 

电影开头,德秀和老伴坐在海港边,看着大大小小的船舶,德秀对英子说,他年轻时最大的梦想,是做一个海员。——但为了家人,梦永远只能是梦。电影结尾时,德秀离开儿孙喧闹的客厅,一人走进卧室,对着父亲的照片说:“我现在过得不错。可是,您知道,我好辛苦呀。”主人公德秀终身遵守父亲的嘱托而尽长子的责任,为此牺牲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一点,如果不在儒家文化圈生活的人恐怕很难理解。


战争,从来多是大人物的游戏,而为战争付出最大代价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且不说那些战死或受伤的平民子弟,即使不在行伍中的老百姓,战乱会使多年积攒的家底一夜归零,而在战火中死填沟壑者不知凡几,骨肉分离者亦不知凡几。


朝鲜战争是韩民族心中最深的、至今尚未愈合的伤口。这场战争使半岛血流成河,酿成多少人间悲剧,那些能活着逃到南方、后来过着富足日子的难民,无疑是幸运者。


尹德秀的一家,是从北方逃难到南方的难民的缩影。这种经历的人很多,他们来到南方后,对韩国的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韩国总统文在寅就是1950年12月逃离兴南港的难民之子。文在寅的父母和姐姐逃到南方后,被安置在离釜山很近的巨济岛,他在回忆录中说:


1950年12月,父母在离开了家乡,背着当时还在吃奶的姐姐南下。很多家庭都是留下老人,让年轻人远走他乡。我家也是,祖父母留了下来。我父亲至死都没有收到祖父母的音讯。后来我们听说了祖父母去世的消息,但没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
当时,按照父亲和母亲的预想,也就是两三周后就能回到故乡,所以完全是“赤手空拳”,什么都没有。他们压根没做长久生活的准备,但不得已也只能在一个人也不认识的陌生地方开始了新生活——毫无根基、孤孤单单的生活。

 

若对朝鲜半岛的近现代史特别是朝鲜战争有所了解,就不难理解韩国人的悲情,以及其国民性格里的自尊、敏感和倔强。


因微信修改规则,请各位朋友点击文末“在看”或“赞”,方能下次收到本公号的群发。若将本公号设为星标,那再好不过了。】



精彩回顾


我观故宫的三个角度:游客、历史爱好者、北京市民

说说农村争屋场地头那些事

一个王朝的钦差为何越到后期则愈多?

辛亥革命110周年有感:莫道购得假共和,毕竟碧血未白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