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磊:掉进坑里还手舞足蹈,至于吗?

赵磊 昆仑策研究院 2022-09-30
(点击上方【昆仑策研究院】可关注)
【本文配音由电脑自动合成,难免差错,仅作辅助阅览用。】



引言:讨论引发争议

我们的讨论《日本人挖的坑,有人跳进去了》,在《昆仑策》发表以后(2022年9月25日),引发了网上的跟帖争议。有同学收集了文章后面的跟帖:


(1)“需求决定价值和价格。你花了很多时间做出一件没有人需要的产品,它的价值是零。”


(2)“A、4个小时捕一只鹿,8个小时可捕两只鹿;B、8个小时捕了一只海狸;对比销售价格1只海狸=2只鹿。结果:劳动时间和劳动收益 相等。当劳动时间和劳动收益相等时,价值假设还有意义吗?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就是,谈价值不谈卖货。”


(3)“我咋觉得应该是劳动成本与需求两者共同决定价值呢?”


(4)“价格就是最重要的信息,没有什么先验的后发说法,人们根据市场信息行动决定抓海狸还是猎鹿,就这么简单。”


(5)“价值是客观存在,有用就有价值。价格是产生于价值交易中,交易双方对价值的共识。”


(6)“讨论一切问题一定要限定对象;时间;环境;触发条件与媒介。价格和价值的关联也是。否则就是诡辩。”


(7)“供给量决定价格,量多了价格就下来了,当量少了价格就上去了。而这个量就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力等要素条件,当要素条件变化时,量才会发生变化,才会改变原有的价格!”


(8)“咋个回事呢 小孩才做选择 大人的话两个都打啊 那个效率高打那个啊!”


(9)“经济学到底要往数学发展,还是往哲学发展?”


(10)“价值由谁认定?”


(11)“彩!虽未全懂,方式方法新颖!”


(12)“本末倒置”。


(13)“盲人摸象”。


(14)“真无聊的讨论,经济学家!”


(15)“用八个小时的时间去捕海狸,当然海狸的价格就高啊!也没有逃脱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呢。”


(16)“你有马哲去论证岂不荒唐”。


(17)“交换决定价格”。


(18)“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在价值上下波动,受供需关系影响。我去,真的有20年了还记得那。”


(19)“用单一抽象思维决定世界变化本来就陷入机械唯物主义中,既然说辩证唯物主义怎么能不谈谈博弈?”


(20)“很有价值,转给自己慢慢看。”


(21)“为什么便宜药消失了?”


对于接受过马政经专业训练的同志而言,回答这些跟帖中的质疑基本上属于ABC的常识。但是,在非专业的人士眼里,这些质疑却成了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钢鞭材料。丁堡骏教授说的好,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在论战中澄清是非,辨明真理(大意)。倘若马政经不能面对或回答这些质疑(哪怕它属于ABC),那么《资本论》就没有资格称之为科学。所以,我有必要放下手里的工作,来回答跟帖中的质疑。


跟帖数量较大,我难以一一详细讨论。对于“影响因子”较高的跟帖(其观点的影响热度较高),我就多说几句;余下的跟帖,我只能简要回答。在下面的回复中,我尽量用通俗的白话,尽可能少用经济学专业术语。


一、若无劳动,需求再大也等于圈圈


跟帖1:“需求决定价值和价格。你花了很多时间做出一件没有人需要的产品,它的价值是零。”


我请问这位读者:“你对空气的需求,大不大?”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大”的话,那么我恳请你屏住呼吁。如果6分钟之后,你还能“全须全尾”地活在人世间,那我将公开在网上为你的“价值是零”点赞。


当然,我并不赞同你跟我较这个真,否则后果自负。


所以不会有任何悬念,你的回答一定是:“人类对空气的需求,那是很大很大的!”


借用宇泽教授的口气:“哟西哟西,空气的需求,我的大大滴,你的也是大大滴!”


嘿嘿,这回答很敞亮,必须的。


那么我进一步问你:“既然你说‘需求决定价值’,那么这个‘需求很大’的空气,为啥没有价值呢?”


你或许会辩解:“我说的需求是生产出来的需求。空气清新器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它输出来的空气就有价值;没经过空气清新器加工的空气,当然就没有价值”。


OK!你说的完全正确。空气清新器输出来的空气是要付费的,是有价值的。因为这种空气耗费了人类的劳动。这不正好说明,只有经过人类劳动的“产品”才有价值吗?


如果没有加入人类劳动,再大的“需求”都等于圈圈!对不对?


所以说到底,不是“需求决定价值”,而是“劳动决定价值”。


写到这里,估计有人按捺不住了,急吼吼地拿出“稀缺”或“边际效用”要跟我较劲。“稀缺”或“边际效用”这个话题,已经超出了“跟帖1”的讨论范围,恕不赘述。若想跟在下较劲,请参:赵磊《效用价值论批判》,载《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


二、价值理论有没有意义?


跟帖2:“A、4个小时捕一只鹿,8个小时可捕两只鹿;B、8个小时捕了一只海狸;对比销售价格1只海狸=2只鹿。结果:劳动时间和劳动收益相等。当劳动时间和劳动收益相等时,价值假设还有意义吗?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就是,谈价值不谈卖货。”


这位反问“价值假设还有意义吗”的理由是这样的:价值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价格呢,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卖货收益啊!做生意谈好价格就OK了,琢磨价值“还有意义吗”?


他的结论是:研究价值理论跟做生意卖货,完全是“不共戴天”,“势不两立”。要“谈价值”,那就别“卖货”;要“卖货”,那就别“谈价值”。


这样的理由和结论很务实,我不妨称其为“钱眼子境界”。


唯利是图的商人是不是跟做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不共戴天?我不知道。然而问题在于:是不是因为商人在卖货的实际中只看见银子,没看见价值,所以马克思对价值的理论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么?


按照“钱眼子境界”,若没有实实在在的“卖货”收益,一切理论均没有意义。换言之,科学研究和科学进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浪费生命,只有西门大官人开药铺、数银子,那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估计,除了西门庆之类的大官人,没有多少人会把“钱眼子境界”太当一回事。我要请问这位“钱眼子”:波函数看不见,量子力学从理论上分析它就是吃多了撑的?夸克看不见,它就不存在了么?黑洞你看见了么?既然你没见过黑洞,那么霍金那个著名的“黑洞有毛”还有意义吗?


所以,在当今这个世界,即便“卖货”赚钱很重要,也不至于非得跟价值理论的研究工作不共戴天不可吧?何况很多看不见银子的理论研究,恰恰是比“卖货”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举一个例子。在量子理论中,微观粒子的波函数虽然可以用理论进行分析, 但这个可以用理论描述的波函数却不能直接观测。一旦人们实际观测微观粒子的具体位置,波函数就崩溃了,波包就塌缩了。所以,人们测量到的只能是反映波函数状态的“力学量”,而不是波函数。


按照“钱眼子境界”,既然波函数无法直接测量,那么研究“波函数”纯粹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问题是,科学家绝不会因为波函数无法直接测量,就断言波函数没有意义,就拒绝对波函数进行理论分析,更不会断言波函数是量子力学凭空虚构出来的。


我不妨拿波函数与价值做一个比较:试图直接测量劳动价值论所定义的价值,就如同测量波函数一样,其实是不可能的。对于价值范畴而言,能够直接测量、直接量化的只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我打一个比方:经济学的价值,就类似于量子力学的“波函数”;而经济学的价格,就类似于反映波函数的“力学量”。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测量 “波函数”,但是能直接测量反映波函数状态的“力学量”。同样的道理,我们虽然不能直接量化价值,但是能够量化反映价值状态的“价格”。


为了强化同志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我再举一个例子:夸克的故事。夸克(quark)一词,是诺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墨里.盖尔曼取自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据说,这个类似于鸭子的叫声,是用来形容“一个质子中有三个夸克”的意思。

  

什么是夸克?夸克,是构成宇宙中物质的基本粒子,是一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夸克与夸克互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称之为“强子”的复合粒子。

  

鬼魅的是,虽然夸克存在于强子里面,但是,由于一个被称之为“夸克禁闭”的原因,科学家既不能够直接观测到夸克,也不能够把夸克从强子里面分离出来。

  

有科学家甚至预言:人们永远也无法直接观测到神奇的夸克。

  

那么,科学家凭啥让我们相信夸克是真实的存在呢?换言之,无法直接观测的夸克,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吗?量子力学定义的夸克,它科学吗?

  

根据“夸克禁闭”理论,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内部的,并不存在可以观测到的单独的夸克。有人据此认为,夸克不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迄今为止,由于夸克理论所做出的几乎所有预言,都与实验测量能够一致。因此科学家相信,夸克是客观的真实存在。总之,科学家对夸克的认识,是间接地来自于对强子的观测,而并非来自于对夸克的直接观测。

  

尽管夸克不能直接观测,但在量子力学的语境中,夸克这个鬼魅般的范畴并非科学家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科学的。

  

对于那些认为价值并非真实存在的人,以及认为价值研究毫无意义的人而言,我希望你们认真琢磨一下夸克的故事。


三、“数学化”才是科学吗?


跟帖9:“经济学到底要往数学发展,还是往哲学发展?”


这个质疑充斥着对哲学的鄙视。在“哲学鄙视者”看来:没有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不够复杂的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哲学;经济学往数学化发展,那就是科学;数学模型越复杂,经济学就越科学。所以经济学必须数学化,只有数学化才是科学化。


按照“哲学鄙视者”的逻辑,既然马克思的价值不能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来,那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只能是哲学,而不是科学。


别看这位“哲学鄙视者”动不动就“数学发展”,“哲学发展”什么的,其实他(她)真的不知道,这数学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数学化是否等于科学化?我说了不算,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当代科学界的专业人士都心知肚明,并非越是数学化的理论就越有科学含金量。爱因斯坦在他的科学生涯中,数学只是一种“清洁收尾”的辅助手段。可是今天物理学家的主要工作,大都耗费在写方程追求最优美的“数学解”上了。当代物理学的前沿研究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越来越数学化:量子力学中的弦理论、宇宙暴胀理论、多重宇宙理论、多世界理论、口袋宇宙理论、圈量子引力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是直接从数学模型中推导出来的,几乎没有任何实证数据做支撑。


——难怪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布赖恩·格林说:“弦理论完全是建立在理论上的、纯数学的,至今仍未与任何实验数据相联系” 。作为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格林甚至在心里自嘲:“可怜的哲学家。”


数学化是不是意味着科学化呢?否!数学化并不是科学的特征。科学的特征有两个:一是实证(拿出证据来),二是理性(要讲道理,即用人的逻辑讲道理)。数学化只是“讲道理”的一种手段而已。


面对物理学研究越来越数学化的趋势,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斯坦哈特提出了质疑:“这是科学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理论呢?”所谓“形而上学”,不就是哲学嘛。如此数学化的成果,与其说是科学,倒不如说更像是哲学。正因为如此,科学界人士对这种数学化的定位,恰恰不是对科学化喜悦,而是对哲学化的担忧。


难道在科学的视野里,哲学就这么不堪么?当然不是。如何评价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还是看看科学家们怎么说吧。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斯坦哈特说:

“我读过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说过的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在创建统一理论的过程中他失败了,并且他怀疑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成功。原因是,物理学家们不再懂得逻辑和哲学。我认为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他没有提到数学,反而提到了逻辑学和哲学。”


意大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说:

“科学家应该考虑哲学吗?现在的潮流是摒弃哲学,因为我们有科学,不需要哲学。我觉得这种想法很幼稚,原因有二,其中之一是历史角度。回顾历史,若不是因为着迷于哲学,海森堡就不会提出量子力学;若非痴迷于哲学,拜读诸位哲学大家,爱因斯坦也不会提出相对论;若非满脑子想着柏拉图,伽利略也不会有他的成就;牛顿也认为自己是名哲学家,是从与笛卡尔讨论开始工作的,有着很多哲学想法。”
“甚至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等人,过去所有的重大科学进展都是由那些对方法性、基础性甚至是形而上学式的问题了然于胸的人所推动的。当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时,他脑海中存在一个完全哲学性的框架。……正是这种哲学式的思考使他构造出了无与伦比的新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


我很喜欢罗韦利的作品,比如《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我实在是爱不释手,读了不下三次。


我希望“哲学鄙视者”能够平心静气地读读罗韦利对哲学评价的这段论述。


为什么马克思要把热衷于在现象上转圈圈的经济学称为“庸俗经济学”?就是因为庸俗经济学只关注外表和打扮,只关注你穿的是不是西装革履,只看你用没用数学模型。马克思用“庸俗”来界定这样的经济学,真是太准确了不过来。除了这“庸俗”二字,我真想不到能用什么来定义这样的经济学了。


此外有两个相关问题值得讨论。一个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对数学的赞扬?其实,很多人误读了马克思评价数学的那段话的意思。另一个是数学模型能不能取代马克思的辩证法?这是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本质区别的关键所在。很遗憾,限于篇幅,这两个相关问题我不能展开了。(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考:赵磊《马克思的实证何以如此特别?——计量分析与《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比较》,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年第4期。)


四、谁是“经济学家”?


跟帖14:“真无聊的讨论,经济学家!”


对于指责“真无聊”的这位先生(女士),我弱弱地问一句:什么样的讨论才不无聊?愿闻其详。


在你赐教之前,我猜一猜吧:既然你说的“真无聊”指的是我们的讨论“真无聊”,那么阁下的意思是不是说,一旦有人跳进日本人挖的坑,那就必须无比虔诚地流着激动的泪水,手舞足蹈地载歌载舞,这样才“真有聊”了呢?或者撅着屁股跪在“猎人故事”的神逻辑面前顶礼膜拜,绝不准对“日本理论经济学第一人”有丝毫不敬,否则就是“真无聊”了耶?


顺便澄清一下:承蒙谬赞,你称呼我等为“经济学家”非常滴不合适。衡量“经济学家”的标准,并不是讨论的内容是否无聊,而是距离经济学诺奖的距离。据说宇泽教授是“最接近经济学诺奖的人”,所以宇泽教授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晚近以来流传一个有关“经济学家”的段子。不知道从啥时候起,“经济学家”的称呼就跟小姐的称呼是一样的了。理由是,“经济学家”看见谁有钱,就坐谁的腿上。


这个段子是否偏激,不好说。据我观察,虽然也有“穷人经济学家”,但实属凤毛麟角,而“大款经济学家”“主流经济学家”“富人经济学家”……这些才是正儿八经的“经济学家”。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也称之为“无产阶级”,或称之为“打工仔”(既包括蓝领,也包括格子间的白领。只要是处在雇佣关系之中,哪怕你是部门经理,都一样)。大家想想,以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他能成为“经济学家”么?


大家再想一想,连马克思都与“经济学家”无缘,更何况我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小卒子了。所以,用“经济学家”称呼我们,有损“经济学家”的光荣称号,会让真正的“经济学家”生气的。


五、吃狗屎证明“交换决定价值”


跟帖17:“交换决定价格”。


在“交换决定价格”这个命题中,所谓“价格”是不是价值与价格搅拌以后的宝贝,恐怕只有这位先生(女士)自己知道。


大概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经济学有了不准谈“价值”的纪律约束。所以上面这位不谈“价值”,我估计,要么压根儿就没有“价值是什么”的问题意识,要么就是对马克思的价值范畴避之唯恐不及。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看来,即便这位先生(女士)说的是“价格”,所谓“交换决定价格”的命题也是似是而非的。价格当然是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但决定价格的并不是“交换”,而是交换双方所付出的劳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交换决定什么”的说法忽如一夜春风来,突然间就风靡天下。据我考证,“交换决定价格”这个说法,与茅于轼提出的“交换创造价值”的高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交换创造价值”的含义是:价值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交换创造的。


有意思的是,“交换创造价值”这个高论,居然得到了“博士吃狗屎”的实证检验。检验的全过程如下:


有两个经济学博士,为了“交换决定价值”还是“劳动决定价值”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正当争执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两人看见路边有一堆狗屎。甲对乙说:“如果你吃了这堆狗屎,我就给你5000万。”乙想了想,就把狗屎给吃了。于是,甲给了乙5000万。


争论继续。吵着吵着,两人又看见一堆狗屎。乙心理很不平衡,就对甲说:“如果你吃了这堆狗屎,我也给你5000万。”为了赢回那5000万,甲捏着鼻子把这堆狗屎给吃了。于是,乙又把那5000万还给了甲。


两人越想越不对劲:什么都没得到,还白吃了两堆狗屎。于是他们去找著名经济学家请教。经济学家听了他们两人的故事后,颤颤巍巍地伸出一个手指,激动地说:“1个亿呀,1个亿!你们俩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社会创造了1个亿的GDP……这不就是‘交换创造价值吗’?!”


两个博士吃狗屎的壮举,雄辩地证明了茅于轼的高论: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交换创造价值”。


当然,这么味儿的证明不仅需要“解放思想”的勇气,还需要“解放味蕾”的勇气。


六、便宜药消失了,谁的错?


跟帖21:“为什么便宜药消失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


本来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机器和自动化越来越普及,单位商品中的劳动耗费就会越来越减少。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单位商品的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价格必然随之趋于下降。


可是为什么在科技越来越进步的今天,某些救命药品的药价不是越来越低,而是越来越昂贵呢(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情形)?马克思说过,这不是科技发展的过错,不是“自然力取代人力”的过错,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过错!在《资本论》中谈到机器使用的时候,马克思说: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马克思讲的100多年前的情况,在当代雇佣劳动关系的背景下依然如此。举一个案例: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软件托管平台)上传开,一时间引发了网上大讨论。所谓“996ICU”,是指工作“996”,生病“ICU”。也就是: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休息1小时,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生病了就住进ICU(重症监护室)。


资本的逻辑一旦支配医疗领域,就必然是“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无论怎么粉饰,医改的失败都是国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医改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的逐利本性与医疗的救死扶伤目标是不相容的——这是主张“医改公益性”的依据所在。


回顾这么多年来的医改,其基本逻辑恰恰是强化医改的“逐利性”和“私有化”,淡化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任由资本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地来统摄医疗服务,结果,除了进入这个行业且赚得盆满钵满的资本家心花怒放之外,整个社会如果不天怒人怨,那才真是奇了怪的事情。


搞笑的是,以“效用最大化”为宇宙真理的主流经济学,却极力回避用“效用最大化”来解释“过度医疗”的原因。在他们看来,“都是爱心不够惹的祸”。因此,治本之策是激活资本的“大爱之心”,让“慈善事业”托起“看不起病”的明天。还有更离谱的,干脆把“爱心不够”归咎于私有化还不够彻底。似乎一旦资本都一股脑地挤进医疗领域,“大爱之心”就会泛滥,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天堂。于是,一个严谨的医改数学模型就这样诞生了,其中的“相关关系”是这样子滴:过度治疗是因为爱心不够,爱心不够是因为产权不明晰,产权要明晰就必须彻底私有化。


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研究“过度医疗”的问题。但是,马克思却深入地研究了“过度生产”(生产过剩)的问题。这为我们讨论“过度医疗”,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马克思说:

“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


我把上面的文字稍加变动,同样可以用来描述当下“过度医疗”的现状:

  

——“构成现当代‘过度医疗’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病患者的收入只限于最低水平医疗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过度检查’、‘过度用药’以及‘过度治疗’的界限。”

  

由此观之,“过度医疗”与“生产过剩”其实是同一个逻辑。如同“产能过剩”一样,“过度医疗”恰恰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因为,用药、检查以及治疗的界限,不是病患者的需要,而是资本家的利润。用马克思话说就是:“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决不是生产者的需要”。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按照主流经济学的医改模型进行医改,“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医疗乱象不仅不会有丝毫收敛,反而会越演越烈!其结果,只有更“过度”,没有最“过度”。

  

虽然都是“过剩”的逻辑,但与“生产过剩”相比,“过度医疗”却是“另类”的生产过剩,所谓另类,表现在以下几点:

  

另类一,医疗服务不同与普通商品(比如汽车),医疗是一种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也就是说:当普通商品(汽车)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对普通商品(汽车)的需求量会随之下降。但是,当医疗价格上涨时,人们对医疗的需求量并不会像其他商品那样随之下降。哪怕药价再贵,你该吃药还得吃药;哪怕手术费再贵,你该动刀还是得挨刀(要不你就在家里自己锯腿)。一句话:任人宰割。

  

另类二,医疗服务不同与普通商品,在于“过剩”的受害者有所不同。当普通商品(比如汽车)的供给增加了,如果你厂家不仅不降价还要涨价,那我可以走路,可以坐公交,可以骑自行车。汽车卖不出去,不仅汽车生产工人要承受失业的后果,你资本家也要承受“产能过剩”的后果——甚至破产。但是,当医院施加“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和“过度治疗”时,病患者除了接受,往往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不该做的检查你做了,不该吃的药你吃了,不该经历的治疗你经历了。与普通商品不同,承受“过度”后果的并不是资本家,而是病患者。


另类三,医疗不同于普通商品,还在于进入医疗行业的门槛比较高,这个门槛不是资本,而是技术。虽然各种私立医院、小诊所有如雨后春笋满大街都是,可是,真正能解决病患者问题的,也就是少数几家公益性大医院(这也正是公益性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当医疗服务私有化之后,随着资本纷纷涌入医疗领域,医疗服务的供给的确增加了,然而医疗服务不仅没有降价,反而是“过度医疗”越演越烈。这是为什么?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供给增大的医疗服务,不是公益性的公立医院,而是逐利性的私人医院。


在公益性医院供给不足,甚至越来越萎缩的背景下,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到,病患者如果得不到公益性医院的“恰当医疗”,那么,就只能听任私人医院的“过度医疗”。何况,许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已名存实亡,早就与私立医院的“逐利性”沆瀣一气了。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逻辑下,便宜药能不消失吗?


七、简评余下的跟帖


跟帖3:“我咋觉得应该是劳动成本与需求两者共同决定价值呢?”


——赵评:这是典型的二元论。二元论也就罢了,问题是“供求决定”只能回答价格如何形成,回答不了价值如何形成。“供求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就跟19世纪的中国老太太讥笑“地球是圆的”一样:“如果地球是圆的,住在地球那一面的人咋不掉下去呢?”你永远也别指望“供求决定论”的信徒能接受劳动价值论。


跟帖4:“价格就是最重要的信息,没有什么先验的后发说法,人们根据市场信息行动决定抓海狸还是猎鹿,就这么简单。”


——赵评:这位还是那句车轱辘话,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就没有必要去搞清楚。你不搞清楚我能咋发?那你就继续糊涂下去吧。


跟帖5:“价值是客观存在,有用就有价值。价格是产生于价值交易中,交易双方对价值的共识。”


——赵评:看来“效用价值论”的阴魂一直不散啊。为啥“效用价值论”是谬论?展开说就太浪费时间了,请看拙文《“效用价值论”批判》,载《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


跟帖6:“讨论一切问题一定要限定对象;时间;环境;触发条件与媒介。价格和价值的关联也是。否则就是诡辩。”


——赵评:这话没错,宇泽的“猎人故事”就是这类诡辩。


跟帖7:“供给量决定价格,量多了价格就下来了,当量少了价格就上去了。而这个量就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力等要素条件,当要素条件变化时,量才会发生变化,才会改变原有的价格!”


——赵评:这位讲的是价格,没有讨论价值究竟有没有、存不存在的问题。


跟帖8:“咋个回事呢 小孩才做选择大人的话两个都打啊!那个效率高打那个啊!”


——赵评:这位读者钻进钱眼子里面已经出不来了。一言以蔽之,他关心的是效率,他的问题导向是效率。我们说的是“前门楼子”,可是这位说的是“脚后跟子”。给这位讲“价值什么什么”的,只能“鸡同鸭讲”。


跟帖10:“价值由谁认定?”


——赵评:这个问题提得好,至少没有因为“看不见价值”,就干脆直接否定价值的存在。我建议你学习一下《资本论》。


跟帖11:“虽未全懂,方式方法新颖!”


赵评:谢谢这位读者的肯定。补充一下,这个方式方法其实就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方式方法。


跟帖12:“本末倒置”。


——赵评:如果指的是宇泽弘文教授,我完全赞同。


跟帖13:“盲人摸象”。


——赵评:我觉得这话用在宇泽教授的身上,肯定很贴切。


跟帖15:“用八个小时的时间去捕海狸,当然海狸的价格就高啊!也没有逃脱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呢。”


——赵评:正解!(此处应该有掌声)


跟帖16:“你有马哲去论证岂不荒唐”。


——赵评:这位连什么是“马哲”,什么是“马政经”都没有搞懂。连“马哲”和“马政经”都一头雾水的人,居然好意思说“你有马哲去论证”,这岂不是荒唐到家了么?补充一句:这位所说的“你有”,疑似“你用”的笔误。


跟帖18:“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在价值上下波动,受供需关系影响。我去真的有20年了还记得那”。


——赵评:看来还是有读者受过《资本论》的训练,这真令我欣慰。二十年前的学习今天仍然记得,由此可见学习《资本论》很有必要。


跟帖19:“用单一抽象思维决定世界变化本来就陷入机械唯物主义中,既然说辩证唯物主义怎么能不谈谈博弈?”


——赵评:这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思维,值得点赞。不过我有必要补充一下,当你把辩证法与博弈论做比较,或者把辩证法作为博弈论的参照系时,需要注意:辩证法跟博弈论不是一回事。我先掉一下胃口:想知道二者的区别吗?


跟帖20:“很有价值,转给自己慢慢看”。


——赵评:对于这样的学习态度,我给n个大大的点赞。必须的!


【相关阅读】

赵磊等:日本人挖的坑,有人跳进去了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推荐友情关注:
【昆仑策研究院】头条号   【昆仑策网】公众号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公众号  【红色文化网】公众号
            

     【思想火炬】公众号   【万邦图治国别区域研究院】
           

【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