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émon Go、任天堂和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什么这么火?钱从哪里来? || 海外创客100+
今年七月,AR游戏Pokémon Go比南方的高温更火热。它用151种精灵、存放精灵的虚拟精灵球和扎根于各地的补给站、道馆,一天之内征服了澳洲、新西兰和美国玩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征服了全球的男女老少。
▲John Hanke,Niantic公司CEO。
2016年7月6日,Pokémon Go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德国上线;7月7日,下载总量超过5万次;7月14日,让任天堂市值暴涨90亿美元;7月25日,用户下载量超过5千万……
它如何诞生?凭什么一路爆红?光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忧? 两个男人的爆款游戏IP养成记 夜晚11:23分,痴迷于Pokémon Go的17岁加拿大高中生Shirley,发现平时几乎不见踪迹的皮卡丘居然就在家里,急忙拿起手机捕捉却发现没有精灵球,账户也不能充值。 她立刻穿上外套,走到附近的“补给站”补充精灵球,她在玩友群里哭着对小伙伴们说:“我要疯了啊我的皮卡丘,我现在出门去附近补给站不知道回来还有没有。” 玩友们都说她疯了,零点18分钟之前,她抵达补给站补充完精灵球,回家发现皮卡丘已经不在了,还被父母痛骂了一顿。Shirley只是沉迷于Pokémon Go这款游戏的众多玩家中的一员,还有很多个Shirley遍布在悉尼的水边半岛Rhodes、纽约的中央公园、香港中环等地。他们之中有银发老人,也有刚会走路的孩子;有天性喜爱收集的女性,也有男性;有人徒步,有人骑着脚踏车,还有人开车。他们忍受着南半球的寒冬和北半球的酷暑,走出家门,只为抓捕小精灵们。
▲Pokémon Go风靡香港,除了警署外,不少地方张贴告示严禁在地盘范围内玩Pokémon Go。
这款风靡全球的游戏,用151只小精灵、虚拟的精灵球和道馆轻轻松松地俘获了一众男女老少的芳心。游戏玩家通过手机扫描附近的小精灵,用精灵球捕捉喜欢的小精灵,精灵球用完后需要在附近的补给站补充或花钱购买。任天堂、Pokémon、谷歌旗下的Niantic站在这款游戏的光环下,一手缔造这个IP和这款游戏的两个男人却站在了它身后——他们一个痴迷于昆虫,一个痴迷于地图。
1989年任天堂推出GAME BOY游戏机后,田尻智耗费六年时间制作了第一代Pokémon,可惜市场并不买账。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他的游戏和故事,田开始连载《Pokémon》漫画。这本刻画了皮皮和皮卡丘两只萌宠的漫画很快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其后拍摄的《Pokémon》动画让它一跃成为大IP。随后不断地连载漫画、动画和更新游戏,迄今Pokémon已伴随很多人走过了二十多年,田尻(kao)智从未缺席Pokémon任何版本的开发,因为那承载了他五十多年的梦想。
▲田尻(kao)智被称为“皮卡丘之父”。
Pokémon Go背后的另一个男人——旧金山初创公司Niantic的CEO John Hanke——痴迷的是地图。他说:“通过谷歌地球神游世界确实很棒,但我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它让人们走出门外发现新世界,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发现周围的美。”2004年,Hanke加入谷歌负责Google Earth(谷歌地球);2015年8月,谷歌重组为Alphabet Inc.,Niantic 脱离谷歌成为独立公司,Hanke担任CEO。
做一款与现实地图结合的游戏是他的夙愿,让玩家在游戏中探索和锻炼、让玩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了解自己城市是他的初衷。2012年,实境游戏Ingress上线;2015年7月,Pokémon Go面世。他说:“我们设计Pokémon Go的初衷是希望大家抬头看看四周的风景,探索世界。我非常希望Pokémon Go Plus尽快面世,因为Plus增加了信息推送功能,这样玩家就不用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看了。”在Niantic的地图技术的支持下,精灵们才得以出现在现实世界。 生于两个执着的男人之手,火于澳大利亚的凄风冷雨之中。未解锁的中国大陆地区,每天被Pokémon Go的信息刷屏,铁杆粉们想出了科学上网、假装美国用户等各种方式,只为能抓“精灵”。 火如何被烧了起来? Pokémon Go一经发行即登上iOS和安卓游戏的下载数榜首。有分析师称下载量超2000万次;上线三天谷歌上相关搜索量达3000多万,两天内Twitter上产生了190多万相关话题;用户日平均停留时间达43分钟,远超WhatsApp等欧美明星社交应用;一度让任天堂市值暴增90亿美金,让麦当劳股价大涨23%触发熔断机制,只因在欢乐餐中附送Pokémon玩具…… Pokémon Go爆火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这把火到底是如何烧起来的?轻松让全球的男男女女沉溺其中,它凭什么?
有人说,火的是AR(增强现实)。AR作为这两年最火的概念之一,确实自带聚光效应,但Niantic 开发的另一款AR游戏Ingress远没这么火,Pokémon Go本身并没有使用特别尖端的AR技术——通过手机定位扫描,在现实中添加AR影像即可实现。AR乃至VR媒体的狂欢确实推动了游戏的传播,但AR并不足以撬开市场。
▲Pokémon Go成为史上最短时间内下载量达到5千万的手游。(数据来源:Sensor Tower)
由于原理类似,AR游戏Ingress积累的一百多万玩家基本都变成了Pokémon Go的玩家;Pokémon是任天堂经营了20年的大IP,与它相关的漫画、动画、游戏以及周边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伴随着很多人走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积累了大量铁杆粉丝,他们是游戏的忠实玩家。一位加拿大高中女生告诉《无冕财经》:“我小时候超喜欢Pokémon的动漫,每次(看到它)在电视上播都很激动。”
自带大量粉丝出生,打开市场已经变得相对容易。几乎没有门槛、新鲜的玩法也是游戏的一大优势,轻易为它带来新的用户;收集可爱的精灵,满足了很多女性玩家的收集癖;攒经验、升级、道馆决等玩法赢得了很多男性玩家的好感。游戏本身的吸引力,让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Pokémon的路人甲加入了捕捉“小精灵”的大军。“(可能)女人有作为collector的天性,一周时间就沉溺其中了。”美国一位女大学生说,她刚趁着旅行在中央公园捕获大量“小精灵”将账户升到了10级。
▲Pokémon本身是个成熟的IP,新鲜的玩法也是游戏的一大优势。
发行商选择在地广人稀、户外社交文化氛围浓厚的澳大利亚等地区首发,完美迎合了那些想出去走走又找不到动力的宅男宅女们的胃口。捕捉“小精灵”成为他们走出家门、探索周围世界的新动力,即使南半球尚处于寒冬季节,也有很多玩家忍受着寒风和冷雨聚集在Rhodes等地等待精灵出现。在澳洲出师得利,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效应,为进一步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迅速占领了社交媒体传播高地,吸引了大量跟风玩家。
大量粉丝、游戏自带光环、抓住用户痛点、首战告捷……这些因素让Pokémon Go旗开得胜,风靡各地。 钱从哪里来?路还能走多远? 移动App 市场调研公司Sensor Tower近日发布了一份Pokémon Go的收入统计报告,从7月6日上线到8月1日,Pokémon Go首月营收达1.6亿美元,成为同期最卖座的手游。虽然Pokémon Go这款游戏免费向公众开放,但通过用户内部购买的方式获得收入,玩家可以在软件内购买尚未捕捉到的精灵、精灵球等用具。上线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购收入已达1.6亿美元。由于游戏坐拥上亿用户,开发商打算让广告商创建赞助位置以驱动客流量和收入;同时,任天堂将开发Pokémon Go Plus等配件和相关产品。作为一座不可多得的吸金富矿,开发商们正在拓展多种盈利渠道。
▲从7月6日上线到8月1日,Pokémon Go首月营收达1.6亿美元。 (数据来源:Sensor Tower)
然而,在全球狂欢的背后,也藏着巨大的隐忧——游戏已经出现了降温的苗头。“(游戏的)Peak期应该已经过了,游戏入门容易,(但是)对于大量跟风的人来说需要持久的吸引力。”美国新泽西州一位玩家告诉无冕财经,“像我(升)到了20级有Ultra Ball之后就没有动力继续了。”一些热血玩家建的讨论小组的活跃度也慢慢在下降。跟风玩家慢慢失去热情,在抓到相应的精灵或玩到一定的级别时,逐渐弃坑,能转换为广告价值的流量将越来越少。
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个(游戏的)设计有违用户的天性,出门抓精灵,偶尔是可以,但长久是不可以持续的。”在跟风用户进入厌倦期时,要么推出更多的功能和玩法增强游戏的吸引力,要么走细分路线吊住铁杆粉的胃口。然而,因为bug取消Nearby功能、打压“精灵地图”网站Pokevision等蔑视用户的做法让很多骨灰级玩家深感愤怒,开发商Niantic失去了大量玩家的信任和好评,很多铁杆粉丝也不愿为此买单,纷纷要求退款。
▲Niantic工作室CEO约翰·汉克与宫本茂等人在一起。
吸引更多新用户、留住现有跟风用户,需要更加丰富的功能和玩法;挽回铁杆粉丝的心,则需要开发商的智慧与为用户服务的理念。游戏是扭转颓势持续升温还是燃烧后化为灰烬?一切都未可知。
它是否会进入中国大陆以及何时进入中国大陆,开发商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它是否会在进入中国大陆前就被国外玩家抛弃,暂时难以判断。不过,无冕财经已经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获悉,任天堂已正式为“Pokémon GO”申请商标注册。
版权声明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微信公号转载需开白名单,或有其它需求,请联系客服小冕(微信号:xiaomian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