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卖身不成,被P2P追债,汇源百亿债务怎么还?|| 深度
年收入不足7000万,就敢用7000万在央视打广告的汇源,如今百亿债务压顶,与P2P深度纠缠,朱新礼的豪赌何时开始失效的?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首发
作者:张可心
编辑:陈涧
设计:甄开心
编辑助理:苏欣然
没落的老牌果汁企业,因牵涉P2P再次引发关注。
9月18日,先锋系掌门人张振新突然离世,此时距先锋旗下P2P平台网信逾期危机暴露不足三个月,官方表示,是由大额企业标的无法及时还款,以及部分借款人恶意逃废债等原因所致。
大额企业逾期名单上,汇源集团的名字赫然在目。而早在7月29日,汇源集团就发布关于网信集团合作的公开声明称,截至7月28日,汇源集团逾期款项为4900万元。
尽管这笔款项仅占网信逾期总金额的一小部分,但汇源的窘境暴露无疑。
从曾经家喻户晓的“国民果汁品牌”,经过近30年沉浮,汇源集团竟一次次因为“卖身”“停牌”、“欠债”等负面消息被重新拉回大众视野,国民饮料品牌缘何陨落?
1992年,山东《大众日报》刊登的一幅图片,深深刺痛了时任山东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朱新礼的心。
图片中,一位沂蒙山果农面对着一车卖不掉的苹果,狠狠咬下一大口,“卖不出去,卖不出去我就吃掉它!”
上世纪90年代初,沂蒙山区家家户户种果树,苹果、香梨、山楂等棵棵拔地而起,无奈当地交通、信息、加工业等滞后,果农丰产却不丰收,大量水果卖不出去,许多果农不得已砍掉果树,又重新回到种粮的老路上。
农民“卖果难”,干部心里慌。朱新礼毅然“下海”,志在解决家乡父老的难题。
1992年6月,朱新礼完成当时全县最差企业——一个负债千万且停产三年的县办罐头厂的改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淄博汇源有限公司。
▲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
企业经营之初,朱新礼便深谙借力(资本)打力(市场)之道。其先是同香港善汇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带上合资企业的帽子,以获得国家优惠政策;进而通过补偿贸易这一妙招,引进德国现代化浓缩果汁生产线的同时,再用产品抵偿设备顺利打开国际市场。
尝到资本的好处后,朱新礼便一鼓作气,将公司总部从山东搬至北京,计划两条腿走路,于国内市场大展一番拳脚。
1996年11月18日,北京汇源集团第一次亮相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大会,便以7000万元价位,高调拿下1997年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成为首个跻身“黄金播段”的北京企业。
要知道当时,汇源全年收入尚不足7000万元,这一场豪赌背后,朱新礼的野心与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很多同行还没有品牌意识,谁走在前面谁就最有利。我粗略估算了一下,那时我们的产值大约是每年3-5个亿,可以说到了大规模宣传的时候”,事实证明了朱新礼的判断,“1997年广告一投,1998、1999年公司产量就超过10个亿了”。
一时间,“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的广告语传遍大江南北。到了2000年,汇源果汁的年销售额已高达12亿元,以23%的市场份额高居国内果汁业榜首。
之后,汇源开始更大胆的拥抱资本,德隆、达能、统一等曾相继成为汇源的主要战略投资人。2007年2月,汇源果汁(01886.HK)不负众望,在香港联交所风光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大涨66%,筹资规模达24亿港元,成为香港当年最大规模的IPO。
▲汇源果汁上市以来股价表现。
然而,令朱新礼做梦也没想到的是,汇源的命运竟从上市之时,便注定了高峰即低谷。
于不惑之年创办汇源,近花甲之时满心荣耀的看着企业上市,被大众所认可。此时的朱新礼并没有想着功成身退、安享晚年,而是始终牢记着当年,誓要为家乡父老解决困难的创业初心。
据朱新礼粗略估计,“企业发展近20年,整个果产品利益链条上,汇源一年直接或间接养活农民至少上百万。”这其中既包括建工厂收购果产品,还包括自发展初期便开始布局上游,即建设基地自种果树,实现全产业链的业务模式。
相比销售渠道建设,上游布局显然投资更大耗时更长,但也更契合朱新礼作为老一辈农民企业家的志向与情怀。
因此,当全球著名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对上市后的汇源表达出强烈兴趣的时候,朱新礼丝毫没有犹豫,且规划得很清楚:将汇源所有销售渠道卖给可口可乐,相互借力打开短板市场,专心布局农业现代化建设。
179.2亿港元,是当时可口可乐企图借由汇源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诚意,也侧面反映出汇源品牌当时在中国的地位。然而自2008年9月3日收购计划一宣布,国内就迅速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那一年,适逢中国举办奥运会,民族情结迅速占领道德制高点,“卖国求荣”的讨伐声如一颗颗石子砸在朱新礼的心尖上。
发布会上,朱新礼略显疲态的说,“收购公告发布后,我找了个山沟把自己关起来。说不上成功与失败,要说成功,有这么多网友不高兴骂我;说失败,把这个企业带到现在,没有坑害过任何人,不管是就业、果农、国家税收,都是皆大有益。”
他只是想不明白,“企业靠利润生存,2004年不卖,现在卖,就是因为价格好。价格好的时候不卖,你还叫企业吗?做企业,不就是应该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
彼时,没有人比朱新礼更了解“自己的孩子”,销售已经成为汇源的短板,据业内人士当时透露,其产能曾一度能达到300亿元,但销售额至多才50亿元。可朱新礼这番言论,句句发自肺腑,不但不能安抚舆论,反而适得其反。
▲汇源果汁2007年以来的业绩情况。
2009年3月,商务部依据《反垄断法》叫停了这笔收购,这也是2008年8月中国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未被通过的收购案。
此时的汇源元气大伤。一方面,为配合收购方案,汇源完全裁撤销售团队:全国21个销售大区的21名省级经理基本离职,销售人员也从3926人减少到仅剩1160人;另一方面,上游建设仍在继续,单单同许多地区建设“汇源果园”和“果树银行”,就曾两个月内耗费20亿元。
自此,汇源背负起沉重的负债,并在艰难的渠道重建过程中饱尝亏损的恶果,一蹶不振。
多年后,商务部反垄断局30名党员到汇源进行党员实习日活动。宾主寒暄落座过后,往事不可不提,反垄断局的党员们说,不好意思。
但最好的时机已然过去,汇源也因家族式管理痼疾、盲目扩展新品类、定位不准确等原因,走起下坡路。
2013年,朱新礼正式启用职业经理人,接连聘请前李锦记酱料集团CEO苏盈福、前百事大中华区饮料运营副总裁梁家祥等5人先后执掌汇源帅印,但几乎没有一位任职超过两年。
公司大小事务,拍板的还是朱新礼。有汇源前高管公开表示,“汇源是‘朱氏家族’上演独角戏的舞台,职业经理人不过都是跑龙套的。”
债台高筑下,公司经营难见起色。彼时,便有诸如“建议国企中粮集团将汇源纳入囊中”等声音响起,那些年,广药、伊利、娃哈哈等均传出过收购汇源的绯闻,最终都不了了之。
2019年4月,汇源发布公告,内容显示其将以36亿元出售品牌,接盘方为天地壹号,一个年营收仅20亿元且知名度远不如汇源的地方饮料品牌。但消息传出不足百天后,合作告吹。
这场收购开始前,外界纷纷慨叹“汇源贱卖”,但此时的汇源,已被沉重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据汇源果汁发布的未经审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汇源果汁总负债114亿元。
▲汇源果汁负债增加,一直在卖资产还债。
为缓解困境,汇源一直在想办法。早在2013年4月,汇源就开始了与先锋集团的紧密合作,包括双方在香港合资成立汇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前者在后者旗下P2P平台借款的桥梁;朱新礼本人或汇源集团旗下公司分别与先锋旗下P2P平台,通过交叉持股展开金融合作等。
据《棱镜》报道,汇源集团旗下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入股了先锋旗下成立于2016年10月的中新(黑龙江)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认缴金额1000万元,股权占比2%;而网信集团则持有汇源集团旗下四季本源农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61%的股份。
同时,朱新礼本人也曾是网信A轮投资人之一。7月29日,汇源发布声明,称2013年至今,汇源集团与网信集团陆续就汇源主导的5个农业项目展开金融合作,此合作与汇源果汁及上市公司无关,“双方一直处于平等互利的合作中”。
《棱镜》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10月之前,汇源从先锋旗下的网信等P2P平台借款规模或高达20亿元左右。从今年5、6月份开始,部分借款已经出现逾期。这一数字目前尚未得到更多信源确认,而汇源的说法是尚待核实。
9月9日,先锋系旗下另一家P2P平台工场微金在其官微发布公告披露,汇源旗下四家借款公司逾期共计400万元,并提出以物抵债,包括但不限于果汁系列、红酒、大米等。
▲汇源四家公司逾期情况,由工场微金披露。
如今,汇源果汁处于停牌状态,停牌前市值仅为53.97亿港元。因一起违规向实控人朱新礼的关联公司北京汇源饮料提供42.75亿元短期贷款,被港交所自2018年4月3日起强制停牌。根据规定,如果不能在2020年1月31日前达成所有复牌条件,会面临退市风险。
由此,汇源果汁在资本市场讲故事的可能性也被暂时剥夺。
遥记2014年,朱新礼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复盘称,“假设2008年,我把汇源整个事业的三分之一,用25亿美元成功卖给了美国公司,那这25亿美元再加上我原来占三分之二的部分——汇源农业、汇源果业,将来如果再生产汇源果酒、汇源鲜果,这些一系列汇源品牌的话,那我现在早就是千亿级公司了。”
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一代果汁饮料巨头,从家喻户晓到如今在主流超市里再难寻身影。这背后绝不单单是哪一步棋走错所致,既然时势已造不了英雄,不知这英雄是否还能努力造时势。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首发,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商务、内容合作,请联系小冕(微信号:xiaomian0504)。
▶无冕财经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现已覆盖今日头条、搜狐财经、网易财经、凤凰新闻、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号、新浪微博、UC头条、百家号、企鹅号、雪球号、蚂蚁财富号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