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 | “5 nm”到底是什么?

杨家强 电化学期刊 2022-09-23


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给现代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得益于电子与信息工业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向微小化、智能化发展,同时性能也逐步提升。摩尔定律指出,每隔18~24个月,集成电路中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依循摩尔定律,半导体行业已飞速发展半个多世纪,每一代芯片性能均比上一代有着巨大提升。业界以“几纳米/微米工艺”,即工艺节点(process node, 又称关键尺寸,critical size),来衡量芯片制程的先进性。例如,因特尔在1971年推出第一款商用处理器Intel 4004,采用10 μm工艺制程。经过50年的发展,今天的先进处理器已采用“几纳米”工艺。在商业宣传中,工艺节点也是芯片厂商、电子设备厂商着重强调的重点,给大众造成工艺节点越小,产品越先进、性能越强大的印象,这也给“几纳米”工艺的说法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解释工艺节点的物理含义之前,首先要了解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传统的平面场效应晶体管由源极(source)、漏极(drain)和栅极(gate)组成,源极与漏极被沟道(channel)绝缘;当向栅极施加偏压,电场作用使得沟道内载流子浓度提高,源极与漏极之间导通,电子在沟道之间传递。沟道宽度(channel width)越窄,芯片集成度越高;同时,沟道宽度变窄意味着源极与漏极间的电阻下降,晶体管功耗降低。但是在实际中,沟道宽度难以测量,因为源极和漏极是通过离子注入制造。栅极长度(gate length)与沟道宽度尺寸相似,一般略大于沟道宽度,因此半导体行业以栅极长度来衡量工艺先进性。在平面场效应晶体管时代,工艺节点即指栅极长度,350 nm工艺(Intel P6处理器,1995年推出)即指栅极长度为350 nm。在1997年后,由于半导体工艺的飞速发展,栅极长度与工艺节点发生部分偏移(表1)。



图1. 平面场效应晶体管



表1. 500 ~ 32 nm工艺节点下对应栅极长度及半间距



芯片技术节点进入28 nm以下后,基于平面场效应晶体管的处理器遭遇瓶颈。离子注入实现源极和漏极时,会有离子扩散到栅极下方形成扩散层,此时继续缩小栅极长度,易导致源极和漏极之间短路产生漏电流,栅极对通道电场的控制大幅削弱。199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胡正明教授提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1]。如图2b所示,Fin-FET的源极和漏极像鱼鳍一样从硅基底突出,栅极三面环绕于沟道,显著提高栅极与沟道的接触面积,抑制短沟道效应,从而提升了栅极对沟道电场的控制能力,同时降低功耗。2011年,因特尔首次将Fin-FET应用于22 nm工艺制程,将摩尔定律续命至今。



图2. (a)平面场效应晶体管和(b)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进入Fin-FET时代,台积电、三星加大对半导体工艺的研发力度,各家厂商对工艺节点的命名出现差异;如表2所示,同为14 nm工艺,因特尔的栅极长度为20 nm,而台积电和三星的栅极长度为30 nm;即使是一家厂商的工艺节点,标准也不同,例如台积电的7 nm工艺有三个工艺标准,即N7,N7P和N7+,所对应栅极长度也不同。Fin-FET的应用,以及芯片厂商的竞争宣传,导致工艺节点仅代表工艺代号,不再具有任何特定的物理含义。

既然工艺节点失去其物理含义,是否有其他标准来衡量半导体工艺先进性?首先最直观的概念是晶体管密度,即单位面积上所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但晶体管密度是一个宏观概念,难以与纳米级晶体管结构对应,目前更精准的衡量标准是最小重复单元面积,即CPP×MPP。CPP(contacted poly patch/gate patch)指栅极间距,MPP(minimum metal pitch)指M0层金属的间距。以此标准来衡量半导体工艺先进性,由表2可知,因特尔14 nm工艺的晶体管集成度远高于台积电和三星的14 nm工艺,甚至对标其7 nm工艺;同时,因特尔在14 nm工艺打磨多年,相继推出14 nm+和14 nm++工艺,坊间传闻因特尔14 nm工艺与台积电7 nm工艺相当也不足为奇。


表2. 因特尔、台积电和三星半导体工艺对比



依据摩尔定律,5 nm后芯片将进入3 nm、2 nm和1 nm时代,此节点下Fin-FET的漏电流问题难以攻克。目前,芯片厂商已开展GAA型晶体管(Gate all aroun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的研发,即栅极被四面包裹的晶体管。虽然工艺节点失去了本来的物理含义,但其数值不断缩小的背后,影射了半导体行业关键技术的更迭。


本文作者:

杨家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Hisamoto, D.; Wen-Chin, L.; Kedzierski, J.; Takeuchi, H.; Asano, K.; Kuo, C.; Anderson, E.; Tsu-Jae, K.; Bokor, J.; Chenming, H., FinFET-a self-aligned double-gate MOSFET scalable to 20 nm.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 2000, 47 (12), 2320-2325.


END

相 关 推 荐

本刊推荐 | “腐蚀与电子电镀”文章推荐(2020-2021)
本刊推荐 | “电化学研究方法和表界面分析”文章推荐(2020-2021)
目录 | 《电化学》2022年第6期(电子电镀专辑-上)文章速览
PPT | 南京大学方景礼教授:电子电镀的现状与趋势


关 于 我 们

进 入 学 术 交 流 群

《电化学》为各位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欢迎按照研究方向进群交流,编辑部将不定期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会议、招聘等各种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