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人文的韧性与创新”(线上)国际会议主旨演讲精华回顾
2022年,适逢《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设立40周年,也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院70周年及“同济规划百年”。《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全球纪念活动主题是“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韧性、人文和创新的源泉”。在此背景下,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设立40周年活动“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人文的韧性与创新”(线上)国际会议在11月15日至16日举行。
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4个主题分论坛、闭幕式四个主要部分。在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文化部主任景峰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先生、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前建筑与遗产总监兼法国国家建筑与规划师阿兰·马里诺斯先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院士、以色列耶路撒冷比撒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设计与保护研究教席负责人迈克·特纳先生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主旨发言环节在国匠城视频号、WUPENiCity视频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视频号、规划云和哔哩哔哩网站中进行中英文线上直播,吸引了近13000人次在线观看。
主旨发言
中国名城保护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杨保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发言主要通过“回顾历史成就”、“把握时代要求”、“聚焦核心任务”三方面展开了对中国名城四十年保护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回首往昔,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名城保护制度,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当下,杨保军总经济师指出,我们要把握好时代要求,在新形势下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在城乡建设中,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名城制度建立40年为起点,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为新契机,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
未来如何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他强调,要聚焦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守好保护底线,做到系统完整保护。二是要坚持以用促保,发挥遗产使用价值。三是要完善制度机制,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最后,杨保军总经济师总结,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物换星移的沧桑,铭记着政通人和的辉煌, 蕴含着体国经野的智慧,散发出流风余韵的芬芳。置身其间,可以跨越时空、勾连古今,让人领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体会到品类之盛的生机,享受到游目骋怀的愉悦,品味到源头活水的滋养。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荣光,珍惜今天的宝藏,孕育未来的希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城市遗产和以文化赋能城市的实践与创新
景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文化部主任
景峰主任在主旨发言中首先阐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的使命,联合国六项与文化相关的公约、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为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高层次的指导框架和合作机遇。只有获得对文化的广泛认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普遍了解,才能够更好地把经济和社会收益带给大众,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今年9月在墨西哥举办的2022年世界文化政策大会,核心议题就是制定全球文化政策路线图。“世界为文化而集结”,大会强调衡量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并发布“文化2030”基准,以衡量文化对环保、教育、性别平等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接着景峰主任介绍了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部门成立的城市平台,在区域层面关注城市网络的资源交流与合作互通,并在全球的专家的帮助下搭建起最佳实践案例的共享平台。以期将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好地嵌入到保护和规划之中,这将会变成一个具有变革性的力量,并创造出一个具有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环境。
景峰主任还分享了当前教科文组织在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系列行动项目和热点概念。例如创意城市网络、学习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等。其中创意城市网络项目(UCCN)成立于2004年,旨在促进那些将创意视为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因素的城市之间的合作。全球近300个城市将文化和创意置于可持续城市发展政策的核心。无论是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设计、电影、美食、文学、音乐还是媒体艺术,创意城市都是其创新资源、知识和实践,旨在为所有人建设更可持续、更美好的城市。从这一角度来看,城市不单纯是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人类创意以及创新能力的一个载体。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新途径——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实践
张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部署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2018年,国务院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张兵局长指出,近年来,中国积极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认真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下,从多尺度和多维度改进遗产保护措施。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通过“一张图”汇总文化遗产所有的空间保护和利用信息,使文化遗产保护贯穿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建设的全过程,同时建设文化遗产的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最后,张兵局长结合敦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对世界遗产莫高窟以及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的创新性保护方式,阐释了国土空间规划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
法国跨区域文化景观遗产的协作管理体系探索——以卢瓦河谷为例
阿兰·马里诺斯
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前建筑与遗产总监
法国国家建筑师与规划师
阿兰·马里诺斯先生首先介绍了世界遗产卢瓦河谷的概况及其突出普遍价值,并重点介绍了从2002年以来卢瓦河谷所开展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跨区域的合作管理机构MVL(The Val de Loire Mission)由卢瓦河谷所跨越的两个区域的政府资助建立,以协调地方当局和相关利益者,该合作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在两个区域公共政策的优先范围内考虑卢瓦河谷的管理方案和行动。同时,公共会议的举办为规划专业人员和当地的协会、居民、教师、研究人员等成员,提供了反思与讨论的平台,每年还会基于会议交流制定一个行动计划。
阿兰·马里诺斯先生还分享了卢瓦河谷的一些实践项目,如卢瓦河谷声名远扬的沿河自行车道、相关节日里开展的传统船只制作的活动等。卢瓦河谷在当地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身份识别的标志,被许多企业或者是商业实体使用。卢瓦河谷也成为了生活和景观之间和谐共存的标志。
最后,阿兰·马里诺斯先生指出卢瓦河谷的保护经验超出了大多数遗产地所采取的简单的遗产保护措施,引入了一些旨在揭示地区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原创经验在今天仍然十分有借鉴意义。
新旧共生 和而不同:海口骑楼外滩再生探索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发言从海口骑楼老街再生工程的背景及过程、保护修缮、活化再生等三个方面,对其前世今生、保护修复、再生设计及实施境况作了详细总结和未来展望,着重介绍了骑楼街廓及骑廊修缮、骑楼内部再生设计模式和实施案例、街庙-天后宫空间改良及场景重塑、琼海关旧址再生等设计及实施的系列探索,对骑楼外滩长堤路进行新旧共生的创意设计。从与国际前沿对话的视角,讨论了“修旧如旧”、“整旧如故”和“新旧共生”等概念范畴的意涵,及其在海口骑楼外滩老街区修缮与再生工程中的运用。最后用一个动画视频表达了对全面实现海口骑楼外滩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这一目标的憧憬。
世界遗产:超越城市
迈克·特纳
以色列耶路撒冷比撒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设计与保护研究教席负责人
迈克·特纳先生的发言从《桃花源记》出发,借助文学作品引出乌托邦式的想象与愿景,并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回顾了19世纪末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带来的启示、1987年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进及其对文化因素和人类福祉的关注,探讨了当下城市快速发展和大都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城市碎片化以及城乡割裂等问题,强调从时空的角度理解并加强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韧性,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以更广泛的视角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以及遗产与人的关系。
主旨发言总结
最后,邵甬教授对今天的演讲进行了总结。邵甬教授指出本次主旨发言不光是从历史性城镇景观,更多是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现在大都市面临的挑战。主旨发言中提到的多种关系的处理,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文化和自然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人与自然、遗产与人的关系等等,在当下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中尤为重要。本次主旨发言为HUL下一个十年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邵甬教授对六位演讲嘉宾从不同空间层次、不同视角对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分享表示了感谢,也表达了继续国际携手合作,保护世界共同的遗产的期待和愿望。
END
编辑:崔家滢 李心恬 潘妍涵
摘要整理:杨文君 吴羽洁 耿钱政 蔡茜 李书音 林菲菲
排版:章誉倬(实习)
相关链接
新闻 | 第一期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
新闻 | 第二期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
新闻 | 第三期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
新闻 | 第四期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
新闻 | 第五期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
预告 | 第六期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
新闻 | 《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设立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成功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国际机构(Category 2 Centre),是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机构。它服务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及其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致力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由北京、上海、苏州三个中心构成。上海中心(同济大学承办)主要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项目,包括城镇、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建筑群/建筑遗址保护以及文化景观保护等;北京中心(北京大学承办)主要负责自然遗产保护、考古发掘与遗址管理以及文化景观管理;苏州中心(苏州市政府承办)主要负责传统建筑技术和修复、保护材料分析以及历史园林的修复与维护。
中心轮值秘书处现设于上海,主要负责根据中心理事会确定的计划和指示,协调和指导中心工作。
TEL:(+86) 21 6598 7687 转 8002
FAX:(+86) 21 6598 2058
E-mail:tx.wang@whitr-ap.orgWebsite:www.whitr-a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