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丨中英街:“一街两制”见证百年沧桑巨变
中英街
地处深圳市东部沙头角镇南部
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
它和它的居民们
见证且亲历了改革开放风雨变革
也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尝鲜者”
这样一条“老街”
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故事呢?
让我们跟随讲解员小姐姐
一起走近“百年中英街”
百年中英街
深圳博物馆
“近代深圳”展览和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
分别展示深圳中英街的起源和现状
利用近代和改革开放前夕的
中英街部分复原景观以及现代中英街的图片
阐释了中英街的百年变迁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英街起源于英国租借新界,沙头角被划分为英界和华界,边界所在的河流鹭鹚径后来逐渐干涸,人们在两边建造房屋,用以居住和营商,便逐渐形成了中英街。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书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同年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英国在沙头角竖立起八块界碑,两侧分别刻有“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几号”和英文字样,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其中第3到7号界碑在中英街的分界线上。
民国时期,中英街是深圳东部的商业贸易中心,盛极一时。在百年老字号的杏春堂药店、当铺、杂货铺和古玩丝绸店附近流连,前方就是界碑碑石,一边是中方警察,一边是英方警卫,两方对峙。
在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有一棵榕树,时光流转,眨眼间就是百年,小树苗变成了苍天大树,枝繁叶茂。由于树根长在深圳一方,枝叶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古榕树与第四号界碑形影相依,构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的特殊风景,同时也见证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
当时的中英街,光怪陆离,异彩纷呈,传统与现代、糟粕与精华、落后与先进相互掺杂,呈现出中西交融的奇异景象。
在改革开放前,港深两地收入差距巨大。我们可以看到新界一侧的香港发展更好,商店林立、商品丰富精美,对比之下的华界贫穷落后、物质匮乏。
1978年,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中英街调研目睹两地的巨大差距后,萌生了充分利用广东的地缘优势,把经济搞上去的想法。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吹来,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内地人誉为“购物天堂”。
从1986年开始,黄金首饰成为中英街的热销品,华界一侧的金铺从最初的3家迅速发展到47家。1988年,“黄金热”达到高潮时,中英街一天有3家金铺同时开张,当年黄金的销售额达到15.7亿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英街中方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港方建筑则以一层为主。深圳市政府重视中英街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力投入资金建设,充分把握了后发优势,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拔地而起。
今天的中英街
是一个集旅游、观光、购物
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当我们走过百年的风雨
再一次坐在古榕树下小憩
别忘了港深之间
“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赶快长按识别
下图中的二维码来观看完整版吧!
边写弹幕边观看效果更佳哦~
看完了视频
赶快来认识一下讲解员小姐姐吧!
讲解员小档案
深圳博物馆 讲解员
李佳欣
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现为深圳博物馆中英文讲解员。多年来,接待预约参观团队数百批次,累计接待观众上万人。讲解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观众的欢迎。
多次担任深圳博物馆专题展览开幕式解说:“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天宝物语——深圳博物馆自然标本征集汇报展”“茶瓯香鼎话清闲——宋瓷与宋人的社会生活”等等。多次参与录制深圳博物馆专题展览的解说,录制央视纪录片《奇迹》等等。
图:讲解展览“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
@所有深博粉丝们
赶快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哔哩哔哩网站深圳博物馆官方主页
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来为深博小姐姐加油打call吧!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
长
按
关
注
—官方微信—
深圳博物馆
深圳改革开放
展览馆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官方微博—
@深圳博物馆
—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