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丽迹丨这种叫“嘎啦哈”的童年社交游戏,北魏就有了!



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

随着王朝更替出现过不少都城

拓跋鲜卑的北魏政权

是如何规划

平城的扩建和改制的呢?





平城位于今天山西省大同市,是北魏政权正式规划建立的都城。北魏平城时代的近百年间(398~494),拓跋鲜卑迅速完成了由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政权的蜕变,不同族源和信仰的群体聚集于平城,使之成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书写了魏晋南北朝多民族交流、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潮流中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仍在诉说昔日多元文化荟萃的盛景。


拓跋鲜卑推动了中西交通与胡汉等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和新生。由北魏皇室主导修建的云冈石窟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中外文明交流与民族融合不断深入的艺术体现。随着20世纪以来当地考古工作的开展,它作为都城的繁华过往逐渐得到还原,屡屡在视觉和认知方面震撼世人。


拓跋鲜卑起源于今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西晋时助朝廷平定匈奴之乱,获代王封号及部分土地。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珪重振代国,并改号“大魏”,开启拓跋鲜卑问鼎中原的序幕。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开始营建宫室、宗庙、社稷坛等。




北魏平城的再发现



北魏平城的建设基于西汉平城县,北魏道武帝“模邺、洛、长安之制”,以当时中原城市为蓝本进行营造。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北魏平城共城门12座,北为宫城,南为居里。经过不断扩建改制,至孝文帝时期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郭城遍置里坊的巨大都城。


目前考古发现的北魏平城皇家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北魏平城宫城遗址(3处宫殿遗址及附属粮储遗址)、城墙遗址、明堂遗址、方山思远佛寺、云冈石窟山顶寺院遗址以及坛庙、苑墙夯土遗迹等。



贴金铅铺首

北魏(386-534) 

通长35.5厘米 宽22厘米 环径15.7厘米

 2017年大同金港园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铺首指兽首衔环的造型,从商代一直被沿用至明清,有辟邪寓意。大同出土的北魏遗物包括大量铺首,相当一部分与泡钉共出,是从棺椁外壁脱落的,应当是模仿大门的装饰样式。北魏平城时期的铺首以铜质和铅质为主。流行在兽首头顶两角之间装饰山纹、忍冬、力士等题材;近年还出土了畏兽(即兽面力士)造型的铺首。





西汉“平城”瓦当

西汉(前206-25)

直径15.5厘米 厚3厘米

2007年大同操场城北魏2号遗址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瓦当中心模印隶书“平城”二字,外饰一周弦纹与四组对称的卷云纹。


该瓦当是西汉初年平城建制的见证,其出土印证了北魏平城是在汉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也为北魏文字瓦当的传承提供溯源与对比的依据。





草原民居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描述了开阔的草原风光,其中的“穹庐”即毡帐,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主要的居住形式,保暖性能好,便于迁徙生活。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的陶毡帐顶部遍涂黑彩,并由顶部绘放射状下垂的红线,围壁又绘数个示意绑缚固定之用的花形挽结。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均为椭圆平面穹隆顶的窟形,有学者认为这是拓跋鲜卑选用了本民族传统居室穹庐的形貌。



方形陶毡帐

北魏(386-534)

通高25.5厘米 通长24.1厘米 通宽26.9厘米

2013年大同御昌佳园北魏墓地M96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定都平城之后,随着拓跋贵族定居中原,毡帐作为草原的记忆,并没有被摒弃,而是与汉式的木构建筑同存,这是拓跋鲜卑在汉化过程中保留游牧传统的体现。





双耳铜鍑

北魏(386-534)

通高26.5厘米 口径10.5厘米 腹径19厘米

2017年大同金港园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鍑是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特有的炊器和祭器,体现了拓跋鲜卑的草原生活方式。有学者指出,鍑在中国的消失可能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有关。鍑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在萨满仪式中使用的一种祭器,一旦拓跋鲜卑接受了农耕文化和佛教信仰,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嘎啦哈

北魏(386-534)

长3厘米 宽2厘米

2019年大同悦城帝景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嘎拉哈为满语音译,为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作为一种玩具流行于中国北方至地中海沿岸。嘎拉哈可作为礼物赠送,亦见于墓葬中。这组嘎拉哈材质为羊距骨。除了常见的骨质外,后世亦有玉等不同材质的嘎拉哈。





忍冬纹灰陶砖

北魏(386-534)

长36.3厘米 宽18厘米 厚6厘米

云冈研究院藏


中心莲花向外伸出四枝植物,空隙处各有1组忍冬纹,舒展自如;主图案两侧各有1鸟衔缠枝葡萄。整体别具异域风情。


忍冬纹最早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后传至西亚、印度,继而辗转随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忍冬纹是北朝流行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除石窟外也被广泛运用在北魏建筑、墓葬和生活用品上。





北魏生活



通过平城墓葬出土的器物和壁画可知,汉地农耕文化对鲜卑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汉文化和鲜卑文化交融,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粮食增多,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北魏平城时期墓葬的形制、装饰内容等在表现形式上较汉代有很大不同,但其“事死如事生”、趋吉避凶的思想与汉代以来的丧葬文化一脉相承,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陶质明器一组

北魏(386-534)

2017年大同红旗街S1地块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此墓所出侍俑形象简约,似体现草原审美风尚,又似与关中地区十六国晚期至北朝早期陶俑相类,印证多元文化作为平城实力凝聚的来源。


牲畜俑、模型明器的类型与两汉以来汉人墓葬明器类型一致,表现农业经济的内容,反映北魏平城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逐渐转向农耕定居生活的风貌。





陶侍俑

北魏(386-534)

高17厘米 底长10厘米

2015年大同柳泉南街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陶侍俑

北魏(386-534)

通高18.5厘米

2017年大同红旗街S1地块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陶侍俑制作拙朴,发型、帽式几乎不表现,面容似有深目高鼻特征。上身着交领短衣,下着拖地长裙,双手拢袖置于腹前。


此类侍俑形象简约,似体现草原审美风尚,又似与关中地区十六国晚期至北朝早期陶俑相类,印证多元文化作为平城势力凝聚的来源。





砚的演变



《释名》云:“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砚最初仅作为一种研磨器,汉代砚已获得长足进展,以圆形、长方形石砚为主,装饰辟邪、龙纹、熊足等。北魏时期,汉砚规制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创制四方形砚,且常带浓郁外来文化特征装饰。同时北朝亦承袭魏晋之风,流行马蹄足圆形砚。



石砚台

北魏(386-534)

高9厘米 长27厘米 宽23厘米

2018年大同悦城帝景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此砚灰砂岩制成,具有明显的鲜卑化特征。砚堂呈方形,有一耳杯形砚池,砚池一侧雕刻龙纹,笔插饰以莲瓣纹。


砚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已流行。早期的拓跋鲜卑“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神兽镜

汉代(公元前206-220)

直径9厘米

2017年大同金茂园B区北魏墓地出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


此镜饰以3个神兽。除了照容这一实用功能外,铜镜往往还被人们寄予愿望与诉求。汉式镜上常出现各式各样的奇禽,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辟御妖邪、趋吉呈祥。






对于嘎拉哈这个游戏

深博君乍一听很陌生

一查发现

每个地区有自己的叫法:

抓石子、抓子、打籽儿、拾马和......

会玩的举手!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6日-2024年5月24日

展览地点: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市民中心)中厅及第二专题展厅




▇ 往期推荐 ▇


四大发现丨你以为的大漠缺衣少食,而实际上🧐

丝路留金丨这么美的锤纹银杯,喝水都是甜的吧......

深圳是什么时候迎来解放的?一起重温广东各地历史性时刻

这些寒假礼物,大朋友看了也想玩!

我发“年终奖”啦!快来围观~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视频号

深圳博物馆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

获取相关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