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斋藏印丨邓石如、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大咖之印都刻了些什么?
在明朝之后
清代篆刻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风格各异,派支繁衍
成为专门之学
金石为师
清乾嘉至嘉道时期是中国篆刻艺术与理论研究发展的双高峰。乾嘉考据学盛行一时,学者钩沉学术、辑佚典籍,以“实学”促使宋代开创的金石学复兴。金石学术思潮又直接影响了篆刻艺术的大发展。
这一时期,治印、赏玩、鉴藏、著述等蔚然成风,浙派和皖派双峰并峙,学者将印学融入金石学范畴,倡导“印外求印”“金石为师”,深入印篆文字、文献、制度、流派等研究,使之成为古文字、古器物考据的一部分。篆刻家深究鼎彝,穷尽碑刻,精研篆隶魏碑,引入治印,广为著述。
绿天
清 道光十五年(1835年) 杨澥
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高4.2厘米
象牙
隶书边款:“仙平鹤骨不受羁,素书懒诵聊支颐。俯汲清泠面厜㕒,白云弌握将谁贻。道光乙未冬聋石。”
杨澥(1781~1850年),原名海,字竹唐,号龙石,江苏吴江人。精研金石考证,早年学浙派,后专攻秦汉玺印。晚年以正书、隶书作边款,深得汉魏六朝碑刻遗意。有“江南第一名手”之誉。
研山/海昌朱铦
清 道光十六年(1836年) 杨澥
长2.0厘米 宽2.0厘米 高3.0厘米
寿山石
覆斗钮,钮顶浮雕如意形勾连纹,具汉印风韵。隶书边款:“丙申嘉平篆,龙石”;“仿汉人法,研山仁兄属。杨澥。”
西
泠
八
家
“西泠八家”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共八位篆刻艺术大家,主要活动于清乾嘉至嘉道年间、以杭州为中心,受乾嘉金石学影响甚巨,融通古今,锐意创新,又称“浙派”。
开创人丁敬为清中期印坛盟主,其篆刻直追秦汉又参以隶意。西泠诸家多博学好古、书画兼善、精研金石之学,治印宗法汉印,又将钟鼎、摩崖石刻、陶砖镜铭等文字融于篆刻之中,创立了苍古雄健的风格,印学著述丰富,影响最为深远,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大泉居士
清 陈豫钟
长1.5厘米 宽1.5厘米 高1.5厘米
寿山石
边款:“秋堂作”。
陈豫钟(1762~1806年),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生于金石世家,收藏书画、古砚甚富,精于金石文字和古器物研究,尤擅墨拓。篆刻服膺丁敬,参以汉印,所作秀丽工致,有自家面貌,边款极佳。著有《古今画人传》《求是斋集》《明画姓氏均编》等。
蜗庐旧旁吴宫住 脂粉溪头春水香
清 陈鸿寿
长2.5厘米 宽2.5厘米 高7.2厘米
青田石
边款:“省庭作”,“承斋二兄同年索刻,曼生。”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官至淮安同知。酷嗜摩崖碑版,篆刻继西泠四家,浙中人悉宗之。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著有《桑连理馆诗集》《种榆仙馆印谱》。
无乃太简
清 陈鸿寿
长2.1厘米 宽2.0厘米 高3.5厘米
青田石
印文语出《论语·雍也》,其字体承隶启楷,苍劲有力,具汉印风韵。楷体边款:“曼生”。
王沆之印
清 赵之琛
长2.7厘米 宽2.5厘米 高7.7厘米
昌化石
楷书边款:“次闲仿汉铸印于退盫中。”
赵之琛(1781~1852年),字次闲,号献父、献甫,斋号补罗迦室,浙江杭州人。嗜金石书画,尝为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摹写文字,西泠八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著有《补罗迦室集钞》《补罗迦室印谱》。
王沆(1809~1862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翰林院编修。
玉昆父/刘崐之章
清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赵之琛
长2.4厘米 宽2.4厘米 高4.3厘米
寿山石
“玉昆父”楷书边款:“己酉嘉平,次闲仿汉。”商承祚题刻“刘崐字韫斋,又字玉昆,云南景东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同治初,湖南巡抚解组后,侨寓长沙。己酉为道光之廿九年。契斋记。”
“刘崐之章”楷书边款:“次闲篆。”
刘崐(1810~1887年)历官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至湖南巡抚。著有《岳麓续志补编》《刘侍郎奏议》。
少宰私印
清 赵之琛
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高4.2厘米
昌化石
楷书边款:“法汉印不难形似而难神似,此印为松岑少宰仿汉,其何如以教之。次闲。”此印是赵之琛为清朝大臣花沙纳刻一枚私印。
花沙纳(1806~1859年),乌米氏,字毓仲,号松岑,清蒙古正黄旗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官至福建巡抚、工部尚书、吏部尚书。著有《出塞杂咏》《东使吟草》等诗文集。
百炼此身成铁汉
清 佚名
长3.0厘米 宽2.6厘米 高5.9厘米
楚石
行楷边款:“丁巳九月次闲为伯元老友仿汉。”另有商承祚题刻楷书边款:“伯元,阮元也,丁巳为嘉庆二年。契斋记。”
印篆是否为赵之琛所治尚存疑。
四会严氏根复所藏
清 咸丰八年(1858年) 钱松
长4.2厘米 宽2.0厘米 高8.6厘米
寿山石
隶书边款:“根复癖书画,收藏极富,刻此用充清秘。戊午冬叔盖。”
钱松(1818~1860年),字叔盖,号耐青,江苏钱塘(今杭州)人。善鼓琴,工篆隶、精铁笔,藏古碑旧拓皆有题跋。山水设色苍古有金石气,亦善梅竹,尝手摹江氏汉铜印丛。晚与杨岘、僧六舟等结社南屏。
严荄(道咸年间人),字根复、甘亭,广东四会人,书画收藏甚富,此即其藏书画钤印。
印
由
书
出
清乾嘉年间,江苏南京、扬州一带,以邓石如、巴慰祖为代表的印人崛起。邓石如为金石书法巨匠,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精,被誉为“清代第一人”。
邓氏篆刻得益于金石书法,以小篆入印,开创了“书由印入、印由书出”的印学典范,世称“邓派”或“皖派”。其风格浑圆茂美、刚健婀娜,不拘泥于秦汉古玺,有别于浙派风流而自成面目。皖派和浙派是明清文人篆刻中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执中
清 邓石如
长3.9厘米 宽1.9厘米 高2.9厘米
青田石
印文为阳刻汉篆变体,隶书边款:“完白”。
邓石如(1743~1805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人,工书法篆刻,集篆书之大成。邓石如将金石碑学融入治印中,以圆劲取胜,绰约多姿,晚清篆刻名家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均受其影响。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曾向校读
清 咸丰四年(1854年) 吴咨
长2.1厘米 宽2.1厘米 高4.7厘米
寿山石
印文篆隶结合,边款:“朗甫仁弟大史正缪。吴咨作于半园秋水轩,咸丰四年闰月。”
吴咨(1813~1858年),字圣俞,号哂予,江苏武进人。受业于李兆洛,花卉法恽寿平,篆刻宗邓石如。著有《续三十五举》《适园印存》等。
印主赵曾向(1821~1882年),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著有《啬庵文集》等。
鹑首
清 翁大年
长1.7厘米 宽1.7厘米 高2.6厘米
青田石
印文为阳刻大篆变体,行楷边款:“叔均”。
翁大年(1811~1890年),字叔均,号陶斋,江苏吴江人。工书法篆刻,行楷师从翁方纲,笃嗜金石考据,刻印取法秦汉古玺印,结体工致妥贴,边款多作小楷书。著有《古官印志》《陶斋金石考》《陶斋印谱》《秦汉印型》等多种。
萦春蚓绾秋蛇
清 翁大年
长1.8厘米 宽1.3厘米 高3.0厘米
寿山石
印文为金文变体,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萧)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用此有拟古自谦之意。行楷边款:“翁大年”。
空斋昼静闻登登
清 翁大年
长1.7厘米 宽1.7厘米 高2.6厘米
寿山石
印文金文变体,楷书边款:“空斋昼静闻登登,东坡句也,刻充寿卿先生文房,吴江翁大年。”
此“寿卿先生”应是晚清著名金石收藏家陈介祺,字寿卿。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杨澥、翁大年、王石经三家作品中都有为陈介祺所治印章。
#今日话题
中国有那么多书法文体
行书、楷书、隶书......
为什么篆刻大部分都用篆书呢?
小伙伴,你怎么看~
【展览地点】
深圳博物馆同心路馆(古代艺术)9号厅
【定点讲解时间】
15:00(周一至周五工作日)
*本期封面
▇ 往期推荐 ▇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
获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