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之国丨用“爽+瓦”来搓澡,到底有多爽?
自中山桓公复国
到赵灭中山
灵寿城作为中山国都历五代
见证了中山国的兴亡起落
这是灵寿城最辉煌的时期
国都灵寿城
灵寿城遗址位于今石家庄市西北平山县三汲乡一带,为中山国后期都城,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380年,历经中山桓公、成公、王
灵寿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古城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面积中居中位。城内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城垣和城外的要害部位建有防御设施。
出
土
文
物
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37.2厘米,宽27.26厘米,厚2.4厘米
灵寿古城陶器作坊遗址出土
瓦钉是将板瓦、筒瓦固定在屋顶上的装置。此瓦钉饰为山峰状,两侧向外各饰一鹰头。鹰头曲颈,圆眼,勾状嘴,富有动感。器身镂出四孔。制作精细,出土时表面涂朱。
在中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建筑构件中,筒瓦上的山峰形瓦钉饰为中山国所独有。此种瓦钉饰主要出土于大型夯土建筑遗迹的瓦层堆积和陶窑附近的废陶器堆积内,均为泥质灰陶,烧制火候较高。
陶板瓦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52.5厘米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瓦面饰竖绳纹加几道横压纹,瓦里留有泥条盘筑痕迹。根据瓦的弧度及左右两侧的薄刃切割痕迹,推算其制作工序是:先制成大圆筒,后切割成四块板瓦。
此类大型筒瓦和板瓦多用于大型建筑,西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关中地区,进入战国时代,瓦在各诸侯国乃至更广阔的地区普遍流行开来。
双鹿纹瓦当筒瓦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32.1厘米,宽19.3厘米
灵寿古城陶器作坊遗址出土
筒瓦面饰绳纹。瓦当为半圆形面饰,相对的鹿两只,鹿作回首状,身姿柔曲,四周饰乳钉纹。瓦当,是筒瓦顶端的部分,起保护檐头的作用,也能增加建筑的美观性。
长方形陶交互斗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5.6厘米,宽12.2厘米,高9.6厘米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泥质灰陶。斗为素面,斗耳略向内收,是用淘洗过的细胶泥烧制而成。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屋顶托架装置,直接承重的斗形方木称斗,架在斗上的弓形横木称栱,合称斗栱。灵寿古城的建筑使用一些陶斗代替较小的木斗,至今而不朽,是难得的战国实用斗栱遗物。
中山国的经济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考古发现来看,平山墓群出土有镬、铲、锄、镰等铁制农具,灵寿古城内发现有铁器作坊遗址、冶铜炉及其他手工业作坊遗迹。出土的精美磨光黑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亦可反映中山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能工巧匠、且多美物。
出
土
文
物
陶钁范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6.5厘米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夹砂灰陶制成,近长方形。顶有半圆形浇铸口,内置钁形凹槽。
银贝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3厘米,宽2厘米
中山王
形状仿天然海贝,正面略圆鼓,中部纵开一口,背面平,模铸而成。银贝出土于椁室。据《礼记·丧大礼》载:棺饰有“齐、五采、五贝”,因此推断为棺上饰物。银贝之外,1984年西岔头村战国早期墓葬中还出土有放置于铜鼎内的4枚金贝。
铜成白刀币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3.5厘米,宽1.5厘米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币面有“成白”字样。是战国中山国自铸的专有货币。灵寿古城出土有多件“成白”刀币残陶范和残石范。
中山国铸有本国专用货币成白刀币,也流通他国货币,如匽刀币(燕国钱币)、赵国甘丹刀币和白化刀币,可见其商业活动之活跃。
陶㼽(shuǎng)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27厘米,宽6.7厘米
中山王
器呈长椭圆形,一面内凹,一面凸起。凹面为上,有朱红色夔龙纹。凸面为下,针刺成细密的横向波折纹。
本件出土于王
#今日话题
“㼽,磋垢瓦石”
顾名思义就是“搓澡神器”
陶制的搓澡神器
用起来真的不会秃噜皮吗?
【展览时间】
2024年7月2日至10月13日
【展览地点】
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
第二专题展厅
*本期封面
▇ 往期推荐 ▇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
获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