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绘画备忘录·访谈系列 VOL.3 | 王赫
编者按:
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与其文质相称的艺术家。
2020年7月18日,由8位“80后”艺术家作品参展的“山鲁佐德的救赎:新一代绘画备忘录”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担纲策划,以“80后一代”艺术家作为考察对象,从中邀请龚辰宇、季鑫、冷广敏、钱佳华、夏禹、王一、于林汉、王赫等八位出色的绘画艺术家作为代表参展,以个案的形式展现他们在创作上与前辈艺术家本质上的差异,呈现这一代人在艺术美学上某方面的探索和拓展。
2011年,在同一个展厅,诗人朱朱策划了“飞越对流层:新一代绘画备忘录”群展,参与该次展览的贾蔼力、李青、秦琦、仇晓飞、屠宏涛、王光乐等六位年轻画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一代中国艺术家当时架上绘画的总体能力。
“山鲁佐德的救赎:新一代绘画备忘录”可以视为“飞越对流层”的后续项目。展览将展出至2020年8月19日。展览期间蜂巢艺术将推出系列艺术家访谈,访谈第3期为蜂巢策展人于非对话艺术家王赫。
▲ 点击海报 了解展览详情
出生于1983年的王赫并非纯艺术专业出身,但他人生当中的每一处际遇似乎都在为他另辟蹊径的创造以当代视角切入中国传统书画的可能性。在故宫博物院经历了十余年的古书画复制工作练就了王赫匠人般的手艺,也在十年如一日的美学素养积累中唤醒了他进行个人创作的热望。一目了然的是,他在以中国古代书画铺就的基底中植入了颇多中国传统之外的视觉元素与更加当代的镜头语言。然而这并非简单的穿越与拼贴,甚至不仅仅是以当代滤镜看古画世界,抑或是以古代滤镜看当代生活。无论是漫画、电影、西方艺术史还是中国传统书画都具备自己独一无二的语法,要打破这其中的壁垒又不至滑向一种无章法可言的杂烩,需要创作者对各种色彩系统与形式语言的触类旁通。王赫恰恰在他的个人创作中,不断发掘出不同文化土壤内在气息上的暗合之处,真正做到与赋型于传统书画中的古人和互联网世界中的今人一起把臂同游,谈古论今。
——于非
传统之外,谈古论今
▲ 艺术家王赫
于非:小时候有预想过未来从事的职业会是什么吗?
王赫:因为很小就学画,预想职业会和美术有关,但并不确定会是哪种具体职业。
于非:看到你的作品再了解到你的学习经历会很令人吃惊,看作品会觉得这应该是美院国画专业科班出来的艺术家,但你实际上是有多年工业设计专业的背景,你现在看来这段学习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赫:现在回头看,工业设计的专业背景给予我的并不是那些具体的设计技巧,反而是一种观察事物、观察人的方法,以及一种思考方式。
于非:进入故宫成为古书画复制人可能对你本人来说也是生活轨迹上的一个转折点,具体是怎样的契机?
王赫:真的是个很偶然的机会。故宫来清美现场招聘的那天我本来是不在学校的,因为前一天去参加一个大学职位的试讲,打算第二天在家休息。回程路上师妹打电话给我,她知道我喜欢传统文化,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工艺美术系参加这场招聘。后来我就去了,经过后续的几轮面试最后去了故宫。
▲王赫 《窗中景之雪景寒林》2020 水墨绢本设色 91×75cm×2
▲“山鲁佐德的救赎:新一代绘画备忘录”展览现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2020.7.18-8.19
“窗中景”是王赫自2018年开启的双联绘画系列。“窗中景”系列往往以双视角并行的方式,在一个视窗中呈现直接取材于古画的远景,另一个画面则是深入腹地,以一个决然不同于原作的视角,身处画中的居所透过窗户向外打量古画世界里的另一个切面。在《窗中景——雪景寒林》一作中,王赫几乎在一边的画面中直接挪用了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唯独在画面右上方的云山雾罩之处安置了一座飘浮在半空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另一边的画面则直接将观看者身临其境的带入到建筑物当中的某一件客房,透过欧洲古典的窗帷俯瞰“雪景寒林”。房间内部案头之上更是不乏时空错置的景象,既有清代的文房也内嵌了北宋王诜的画作构成画中画。如同坠入王赫一手打造的幻梦之中,虚虚实实,难解难分。
—— 于非
于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会涉及到非常有意思的忒修斯之船的悖论,从你的工作经历来说,我们从古人哪里所继承下来的核心是什么?
王赫:方闻讲过中国的绘画延续着“谱系”的模式,每一个独立的世系源自卓越的早期艺术大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直坚信仍然乘坐着原本的忒修斯之船,但实际上中国绘画的演变从未止步。每一代艺术家或缝缝补补,或大拆大建,但你仍然第一眼就可以识别这就是中国的绘画,迥异于西方。这种独特性就是我们从古人那里继承下来最核心的东西,但当你真的想梳理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时却一言难尽。
于非: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出现了要进行个人创作的想法?
王赫:大概是2014年开始的。
▲王赫 《窗中景之大水花》2020 水墨绢本设色 39×33cm×2
于非:临摹时要放低自己,创作时要放大自己,对你来说在工作与个人创作的角色中转换是什么样的体验?
王赫:不是放低自己是要彻底磨灭自己,如此才能在复制作品时不带出自己的面貌。所以会在这个过程中累积自我表达的冲动,创作就是释放这种冲动,就像势能转化为动能。
▲ 王赫 《窗中景之江山秋色》 2018 水墨绢本设色 60×67.5cm×2
于非:你的工作和你的创作两者本身构成了一个特别好的补给关系,古人的作品中会源源不断的提供可供借鉴的素材,并且构成了你作品的基底,另一个方面你的作品中又会有其他更加当代、更加大众、更加个人趣味元素的入侵,这样的创作方式在一开始是如何形成的?
王赫:最初确实是灵光一闪,属于比较偶然性的。但我后来发现,做作品仅凭借一个偶然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作品的品质是需要各方面积累慢慢造就的,这东西没有捷径。
▲ 王赫 《窗中景之秋山红树》 2018 水墨绢本设色 79×65cm×2
于非:最早创作的系列应该就是《蓝胖子》,我觉得它更像是你进入古代山水之中的一块敲门砖,它通俗一目了然没有过多的门槛,之后你很快超越了这个阶段,是否会有意识的在作品中减少带有固定符号的存在?
王赫:其实并没有刻意的去减少什么符号,作品面貌的变化其实是这几年各方面积累的自然结果,这种积累既有创作思考上的,也有具体技法上的。当你想表达的东西更加丰富,就会想办法,随之就会带来变化。
▲ 王赫 《蓝胖子之吹箫引胖》 2017 绢本设色 40×30cm
于非:你有一个系列的作品都是与拼装相关的,里面的道具像是带有时代感的玩具,你以这样游戏感的方式对古画进行解剖与重构,足见你对于传统与艺术史没有过多的包袱,没有过多对于可入画不可入画的考量,对你来说打破传统是否存在界限?
王赫:其实我是有很重的包袱的,由于我工作的原因,我对很多作品是存有敬畏之心的。在创作中,我会特别慎重的考虑新的重构是不是会破坏经典作品的自身价值,是不是会让不了解传统绘画的人造成一种误解。所以我创作中所有的植入与重构都是我认为与经典作品中的某种内在价值暗合或者至少不相背离的。并不是说在古画中想加个跑车就加个跑车,想加个玩ipad的人就加上。从这个角度讲我甚至是有“卫道士”的倾向的。
▲ 王赫 《望》 2017 水墨绢本设色 34×33cm, 23×33cm
于非:能够感觉到你画面中的叙事方式和构图都受到了电影语言的影响,与古画相比这无疑是更加当代和大众的视觉经验,你会把你的创作看作一个造梦的场所吗?
王赫:有些是受电影,有些是受漫画分格的影响,这是符合现代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最日常的观看习惯,这种观看习惯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思考的方式。可能是由于工笔的表达特点,当代工笔确实有“造梦”的能力,但创作中的景象对我来说却是某种“真实的世界”。
▲ 王赫 《盥手观花新解》 2017 绢本设色 19.5×20cm,11.5×20cm, 33×33cm
于非: 在近期的创作中人物的存在似乎在不断被削减,不再有符号化的人物可以去投射,也不再单纯依靠人物关系来构建叙事,时空的游戏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却也更加纯粹,与此同时在新作中开始能看到来源于西方艺术与文化的图示,视野不断在拓展,你怎么看待自己今后创作中的可能性?
王赫:我想首先还是会坚持挖掘自身的个人化体验,由此带来的差异性是很珍贵的。其次,会持续对一些文本资料的关注,这其中既包括直接的图像文本,又包括一些文字资料。具体的利用方式还需要慢慢思考和推敲。
▲ 王赫 《四景山水冬》 水墨绢本设色 2018 68.5×42cm, 20×20cm
于非:从你创作开始就很有意识的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创作,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艺术家展示作品最为便捷的方式,通常作品在实体空间展示之前就已经在线上进行传播了,对你来说这种快速的分享对自己的工作和创作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赫:自从我开始做创作,就一直坚持在微博上发布作品。可以说我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带有这种网络属性,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人分享我创作的成果与体验。我也能从大家的反馈中获取新的感悟。但网络传播确实无法代替作品的实际观看体验,这其中的巨大差别是需要在现场展览中亲自感受的。
▲ 王赫 《傀儡戏:搜山图》 2019 水墨绢本设色 80×120cm
关于艺术家
王赫
1983 出生于北京
2002-200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专业,获本科及硕士学位
2008 进入故宫博物院开始从事古书画复制工作
2011 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传承团队成员
2016 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2017 任古书画复制组 组长
个展
2019 时光机:王赫个展,时间博物馆,北京,中国
群展
2020 山鲁佐德的救赎:新一代绘画备忘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8 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自﹒沧浪亭”主展单元,江苏,中国
新一代绘画备忘录·访谈系列
往期文章:
当前展览 | ON EXHIBITION
2020.7.18-8.19
点击图片 了解展览详情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总部位于北京市798艺术区内,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拥有五个标准展厅,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机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旨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实现跨文化、超视域的多元话语交互,希望以优质的展览及艺术顾问服务构建中国最专业、权威的当代艺术机构,促进艺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was founded by XIA Jifeng and stated to operate as a gallery in 2013. Located in the renowned 798 Art Zone in Beijing, the gallery owns five exhibition spaces in a 4000m² building. By representing outstanding artists and providing high quality artconsultant service,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itself as one of the most professional contemporary art galleries in China.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E06 798 Art Zone, 100015, Beijing, China
Tel. +86 010 59789530 / 59789531
官方微信:蜂巢艺术 (ID: HIVEART2013)
官方微博:@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Instagram & Facebook:@hiveartcenter
info@hiveart.cn www.hivear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