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小荣:珍视后发优势,保护好乡村资源“富矿”| 典型观察

孙小荣 小荣说 2020-09-06

注: 本文系甘肃省旅游智库特约稿,刊发于《甘肃日报》2019年6月4日第8版“旅游”专题。


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5.4亿人次,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总收入超过8000亿元。从接待规模来看,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已占国内游总规模的大半壁江山。从消费模式来看,已逐渐形成“观光在景区,休闲在乡村”“白天游景区,晚上住乡村”“工作在城市,生活在乡村”的新格局。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乡村脱贫,促进农业增值,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甘肃省地形狭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类型齐全,交错分布,既有北方的辽阔高远,又兼南方的清新秀丽,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北山山地等,不同的地貌形态造就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农村风貌风情迥异,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特质,全省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是甘肃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带动社会经济转型的资源存量。

甘肃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


▌存量优势。甘肃是欠发达地区,由于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大多乡村村落、生活习俗、生产形态、生态环境等还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模式,相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达地区,乡村也快速现代化相比,甘肃的乡村资源保留着陇原大地古老而浓郁的乡情、乡风、乡韵、乡愁,而这正是乡村旅游之所以兴起怀旧、回归消费潮流的文化内核。


▌成本优势。相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甘肃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在“一带一路”旅游带建设、甘肃省建设“旅游强省”,以及西北自驾游成为全国旅游市场热宠的三重机遇之下,甘肃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在村容村貌相对保存完好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世界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模式,用先进、前沿的理念、运营模式,进行贴近于当下消费潮流、文化审美和未来趋势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成本内耗。


▌政策优势。长期以来,甘肃面临着“三资一人”外流的被动局面,即社会资金、资本、资产与人才流失,留住“三资”,聚合发展要素,创造就业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甘肃当下及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激活乡村资源存量,释放发展红利,帮助农村居民实现就地就业,尤其是吸引有城市生活经验和消费审美的“农二代”回乡创业,是推动“三资一人”回流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此,已经出台的《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都强调要切实发挥乡村旅游对消费、投资、扶贫和富民的拉动促进效应,采用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为推进完成扶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2018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3.1万户建档立卡户,吸纳就业76万人、13万贫困人口脱贫。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相关政策,向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发展领域倾斜,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保护乡村资源的“富矿”


以可持续发展视野看,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不能停留于那些已经发展乡村旅游,并已颇具效益的村落,更要从全省、全局出发,珍视那些老弱边穷地区的还在沉睡、尚待开发的乡村资源。


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优先要开展的是全省乡村资源普查。由于各部门推动乡村工作的权重和角度不同,对于乡村资源的认知也存在偏差。建议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住建厅、生态环保厅等相关部门协同展开农村资源普查和评估,着眼于当下即未来潜在开发价值,对那些有潜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和老旧危房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使其恢复原有形态,并推行“房长制”,与驻村干部签订一对一责任制,予以保护。


其次,以“陇原人家”为乡村旅游大品牌,根据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北山山地等地形村貌的不同,以“一地一情,一村一品”为理念,策划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尤其是要以重要山脉、河流、文化标识等为主题,打造一批“山地人家”、“耕读人家”、“通渭人家”、“黄河人家”、“丹霞人家”、“游牧人家”等精品民宿。


依托本土村落、民居、文化旧物遗存、农牧渔作习惯、民间习俗等充实乡村旅游体验内容,挖掘民间故事,开发夜间文化演艺,培育非遗传人,开发“陇原人家”系列文创产品及农特产品,丰富乡村体验,才能激活乡村活力。


再次,因地制宜,推行景区带村、企业帮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等创新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和鼓励,整合社会资本,吸引年轻创客参与发展乡村旅游;开展百企帮百村、百媒推百村、百人帮百村、百校帮百村,借助社会各方力量主推乡村旅游。


倡导“去乡村旅游,就是扶贫”的公益理念,呼吁都市人群进村入户,乡村产品出户进城,深度推动城乡互动、生活互换、财富互通和发展互融;完善城乡信息互动平台,培育农村电商,打通城乡交流、交通、交往和交易壁垒,以提升乡村旅游市场消费,深层次推动甘肃乡村旅游的市场转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优质实践。

— End —




“小荣说”近期精彩文章回顾:

土地制度不公平,难有乡村振兴 | 读书记

孙小荣:何谓文化?一种旅游视角(三)

孙小荣:何谓文化?一种旅游视角(二)

孙小荣:何谓文化?一种旅游视角(一)

孙小荣:警惕“文旅融合”的语境误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