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小荣:何谓文化?一种旅游视角(二) | 融合与冲突3

孙小荣 小荣说 2020-09-06


开栏语 

“文旅融合”时代,有融合,也有冲突,两者相伴而生。在观察研究和实操实践中,既要探索创新融合之道,也要直面阻碍融合或因融合引发的冲突。融合是目的,冲突是阻力,也是动力,更是新时代中国旅游改革发展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特设【融合与冲突】孙小荣专栏,就系列问题展开持续研究和讨论,皆为一家之言。本文为第三篇。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孙小荣在2019年“中国旅游日”山东分会场、“文旅融合 美好生活”研讨会的主题演讲。

 

文化可大可小,其大可囊括整个世界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宏大而抽象;其小可具体到一把镰刀承载的农耕文化,一段名不见经传的个体故事,细微而具体。而在旅游的视角下,文化必须是可见、可触、可感知的具体物象,经由视觉审美拓展至五官感受,是旅游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体验。


这就关涉文化和旅游融合一个核心的问题——实物化和故事化。不是所有的文化形态都是具象的、可辨识的、可感知的,只有那些原本就以物化的形式呈现,或者经由创意手段能够实现物化呈现的文化形态,才能转化为旅游产品。故事化可以聆听,但仅有聆听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故事也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物化载体。


举个例子,这几年流传一条段子,说“文化”可以总结为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是对一个人文化修养的至高定义,这种文化首先得附着在一个有“修养”的人身上,但能够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文化人凤毛麟角。那么,如何能将这种高超的文化,以旅游产品的形态表现出来?


再比如说,宋朝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仁之道,《左传》中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将这些文化和文化精神,以旅游产品的方式呈现出来?


思考至此,我们不得不回答“何谓文化”,以及“何以文化”的问题,即文化存在的形式和形态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辨别出,哪些文化资源不能旅游产品化,哪些文化可以旅游产品化,以及如何旅游产品化。

 

一是大传统与小传统“大传统”与“小传统”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二元分析框架,认为在复杂社会中,存在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这个理论为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奠定了“两分法”基础。在中国,大传统即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皇权文化,延续两千多年,屡次改朝换代,只不过是皇帝轮流做;小传统是与皇权文化相对应的民间文化,即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宗教和民间艺术等。


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属于皇权和士大夫的主流文化,佛教和道教更多地属于民间信仰。中国民间还存在基于泛神论形成的泛信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家畜禽兽等在不同区域不同习俗中,都可敬可仰。在中国皇权社会,因“皇权不下县”,形成了以家庭、宗族、亲戚、村落社群、贸易集市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和民间自治文化。


在文化传播层面,大传统影响小传统,并经由小传统得到民间的广域传播和认同;反之,小传统也影响大传统,并经由大传统阶层的认可和提炼,支撑大传统。因此,孔子说,“礼失,求诸野”,礼是大传统,野是民间,民间的小传统里,保存着礼的大传统。


大传统的“国”与小传统的“家”,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因此,传统中国即便因战乱和灾难出现短暂的分裂,这种社会结构也会快速实现自我修复。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传承千年而不断,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深层原因。


二是旧文化与新文化。具体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五四运动”为转折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宣传西方进步文化,并引入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从两千多年皇权制度统治的、封闭的传统礼教社会,走向追求科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


传统中国偏重文学礼教,而轻视科学改造。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科学技术驱动经济发展,来改善人民生存、生产、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具体体现为工业、农业、科学、教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领域的现代化,以及政治民主化。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以工业化全球分工体系及世界贸易全球一体化,也是现代化的核心,并产生了大量具有世界性的新文化。在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决策层和创意阶层,往往厚古薄今,一谈到文化意识就是回归传统,所以出现了运动式的造古城、造古镇、造古街、造古村落,仿佛不古不旧就不足以承载文化,而对新文化却视而不见,这给了迪士尼、环球影城等新文化机构以机会,而中国尚未诞生以新文化为主导的文旅项目。


三是大区域与小区域。中国兼具广袤的陆地和海洋资源,内陆有着清晰的地理空间架构,自北向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心,中国的地理空间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文化,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江南文化,以岭南地区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从东到西,形成以东南滨海山地带为核心的海洋文化,以中原平原和丘陵为核心的农耕文化,以盆地和山地为核心的山地文化,以及以高原和草原为地貌特征的游牧文化。


以山川河流为划分,大区域有同根同源的大文化,比如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藏文化等;小区域和而不同,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即便是一山一水之隔的村落,也因地理地貌关系,在小区域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的普遍性和异质性,同时存在于大区域和小区域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2019年“中国旅游日”山东分会场

“文旅融合 美好生活”研讨会现场


四是主流与非主流。所谓主流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积极推崇和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在传统社会,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即主流文化,离经叛道的出世思想即非主流文化。在新时代,中国倡导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整体性、普适性和官方色彩。


所谓非主流,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形成的小众的、个性的、叛逆的、另类的,甚至消极的文化,具有局部性、个体性和民间性。比如,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日韩文化被引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产生的“混搭”亚文化;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山寨文化”,以及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个性张扬的新青年自我创造的文化形态,比如嬉皮士、R&B、嘻哈、哈日、哈韩、火星语、二次元风格等。


文化旅游应该彰显主流文化,同时选择性兼顾非主流文化的审美需求,否则,就会丧失年轻消费者市场。对于非主流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有些积极的非主流文化,也有可能提升、演变,与主流文化融合,也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五是雅文化与俗文化。雅文化是社会精英阶层享受的文化,往往具有经典性和复古性,比如传统精英阶层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现代的交响乐及古典乐的欣赏,国乐、国学、国礼、国粹的审美兴起;而俗文化则是大众阶层享有的文化,往往具有民间性和草根性,比如精英阶层享受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之雅,在民间则表现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日常,民间习俗、流行文化往往都具有俗文化的特质。


雅文化追求秩序,比如在音乐大厅欣赏交响乐,必须是严肃的、庄重的,衣衫不整者在交响乐大厅是另类的,不合群的;在演奏的过程中,几十种乐器,几十个乐师必须按部就班地完美配合,弹错一个音符都是不专业的表现。而在摇滚乐演唱会现场,则是自由的、随性的,甚至狂野的,西服革履在摇滚乐现场就有违和感;乐队在演奏、演唱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遵从特定的规范,也是自由的、即兴的,甚至要故意制造意外的断章和即兴演奏,来营造狂热的现场互动氛围。


雅文化追求的是严丝合缝的秩序,而俗文化则彰显自我张扬的个性;雅文化靠精英阶层来维护、创造和传播,俗文化则依赖于大众的拥护、创造和传播。而很多情况下,雅文化和俗文化并不存在明确的边界,雅俗共赏成为一种打破精英与大众边界的创新,具有广泛的文化消费受众。文化旅游应该秉承雅俗共赏的供给理念。


六是本土性与外来性。文化的本土性具有植根性,它是特定人群的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排他性特质的文化。本土性文化往往是保守的,依赖于此山此水此人的传承与演绎,一旦环境发生改变,文化审美出现代际断层,本土性文化就会逐渐消失,或者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外来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渗透性,它往往经由人流动和信息的传播入侵本土,潜移默化地改变当地的文化习俗,要么逐渐融合,创造出另一种“混搭”文化,如当下少数民族歌舞与广场舞的混搭;要么反客为主,直接替代本土文化,比如流行音乐兴起对民间戏曲的驱逐。但文化具有植根性,同时也具有相容性。


在现代审美和科技的推动下,本土性与外来性,也可能融合混搭出新经典范式,比如文化旅游演艺的兴起,将本土性民间歌舞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打造出“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谭维维在2016年春晚,将华阴老腔——本土文化,与摇滚乐——外来文化,相融合再度创作,演绎《华阴老腔一声吼》,使得华阴老腔在电影《白鹿原》之后,又一次被大众所知。


本土性与外来性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只有各取所长,创新融合,创造符合时代审美的文化新范式,才是理想的结果。文化旅游应该在本土性和外来性之间寻找创新的黏合点。


七是积极性与消极性。积极性文化是有利于身心的,催人奋进的,乐观向上的,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粘合剂,一般都属于主流文化范畴。而消极性文化则是有害于身心的,使人悲观、消沉、绝望的“毒瘤”。同时,消极文化也是出轨的、分裂的、自私的,不利于社会秩序构建的文化。


比如在传统文化中,讲究“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强调以不摧残身体而敬孝道,是积极文化;而以畸形审美强迫女性“缠足”,摧残女性身体,则是消极文化。又比如,传统中国“以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精神,属于积极文化,而清高狷狂、放荡形骸,退隐避世的隐士,则属于消极文化。


当下社会的“有为青年”“有志青年”“潜力股”,以正青春,要奋斗,积极融入社会,以服务社会发展改变个人命运,属于积极文化,而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甚至安于“啃老”的“丧文化”“佛系青年”“都行,可以,没关系”,不思进取的颓废与无所谓、无所求姿态,则属于消极文化。文化旅游应该倡导积极文化,而摒弃消极文化。


八是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层面的文化是有形的,比如某种历史文化的象征物——遗产、遗址、遗迹,建筑、民居、工具、器物、仪式等,可视、可触、可感知,而更多的文化属于思想、精神、技艺范畴,能说不能见,只可感知,不可触及。


比如上古时代的神话,“轴心时代”的思想,优秀的文艺作品,英雄人物的传奇,它们成典不成形,甚至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犹如空气是生命不可缺,文化乃精神不可缺,存在但无形,只能靠个体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去构建各自的文化图景。这也是为什么在传统社会和宗教世界,那些最具文化内涵的正典,只能靠反复的诵读默念,才能转化为智慧和精神力量。


要想将这些无形的文化旅游化,有些甚至必须经过二次、三次的在创作和在转化,才能将无形化为有形。比如,文学作品《红楼梦》经由电视剧转化为数字场景,再依照数字场景转为文旅项目“大观园”和“荣国府”;上古神话典籍《山海经》,可经由文学作品转化为绘本、动漫作品,再由绘本、动漫形象,转化为中国神话主体乐园。迪士尼乐园就是经由“文学-影视-形象-乐园”的模式,实现了无形向有形的转变。将无形化为有形,是文化旅游的一大挑战。

 

文化形态如此之多,又是如此之丰,如何实现创意化转化,才是文旅融合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

(未完待续)


 

注:本系列文稿构思、写过的过程,除个人思考外,以下珍贵的图书资料给予很多帮助和启发,为表达对作者、译者和编者的谢意,特附部分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著/中信出版社 2015年11月版。

2.《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刘梦溪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版。

3.《枢纽:3000年的中国》: 施展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4.《追寻“我们”的根源》:姚大力著/ 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月版。

5.《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鲁西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6.《理解文化:理论、研究与应用》:[美]罗伯特·S.怀尔 著,赵志裕康萤仪 主编,王志云,谢天 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7.《文化心理学》:[美] 迈克尔·科尔 著,张春妹、严瑜、赵俊华 主编,洪建中、,张春妹 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8.《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 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5月版。

9.《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10.《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王学泰 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1.《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 著/九州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12.《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许倬云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13.《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何兆武 柳御林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14.《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 赖肖尔 主编/江苏人出版社2012年1月版。

15.《中国文化的精神》:张岱年程宜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版。

16.《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郭齐勇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5月版。

17.《中国文化老了吗?》:金克木著/中华书局2016年3月版。

18.《中国文化的重建》:费孝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19.《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德]扬·阿斯曼 著 金寿福 黄晓晨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

20.《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德]阿莱达·阿斯曼 著 潘璐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 End —




“小荣说”近期精彩文章回顾:

孙小荣:何谓文化?一种旅游视角(一)

孙小荣:警惕“文旅融合”的语境误导

文旅融合:回归源头的逻辑探究

审美决策尺度:从四川“三九大”到福建“全福游” 

孙小荣:抗拒“三九大”,只因对四川爱得深沉


孙小荣

资深媒体人、策划人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导师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若需更多平台及个人原创文章详情,请关注“小荣说”微信公众号。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