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法官秦硕:用心守护未成年人远航
这是海淀·故事第553篇文章
哈哈
海淀法院的少年法庭始建于1987年,“帮教中司法”是海淀少年法官们特有的工作理念。
2017年是海淀区少年法庭成立30周年,今年对于这里的少年法官们来说意义非凡。一路走来,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勇于创新,总结出的少年审判“海淀模式”,在全市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今天来到海淀·故事会客厅的,就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庭长——秦硕。
白
1
第一次走近少年法庭,我们充满好奇,又心存敬畏。秦硕庭长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耐心地讲述了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以下简称未审庭)与那些涉法孩子的故事。
在这里,庄严的法台让人肃然起敬,但是细看法庭的布置,又与寻常法庭截然不同。“少年法庭的法台是一个U型的怀抱,被告席订制为一本打开的书,高度与课桌类似,这代表着法律对青少年的关怀;少年法庭的颜色比普通法庭浅得多,而且法台和被告席是齐平的,这都是希望减轻罪错少年在法庭上的压力。”
在少年法庭的墙上嵌有醒目的“教育 感化 挽救”六个大字,这也体现了少年审判的根本原则。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既体现出了法庭的庄严肃穆,但又不让人感觉压抑,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
紧接着,秦硕带着我们参观了海淀未审庭专门修建的多功能室,温暖柔和的房间与法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还在不断完善的少年法庭的多功能室是全市法院未审庭首个集私密性谈话、心理疏导、法庭询问、社会调查等特色工作于一体的多功能工作室,充分体现出海淀少年法庭的创新能力。
少年法庭多功能厅
少年审判,帮教大于惩罚
2001年,大学毕业的秦硕来到了海淀区法院,被分配至刑一庭工作。尽管刑一庭和未审庭在同一层楼,但是十多年间,秦硕并未主动了解过少年审判。当时的她觉得,未审庭的案件太过于简单,缺少“技术含量”。直到2012年6月,她被调入未审庭,真正接触到了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孩子们,才切实地改变了她曾经的看法。
刑事法庭和少年法庭差距很大,一般的刑事案件是法官就一个犯罪行为给出一个判决结果,要考虑的是一些法定、酌定的情节,比如从轻、减轻、自首、立功等等,我们只要把这些情节都考虑到了,基本上判决结果就是合理合法的。
但是少年审判不是这样,少年审判是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所以每个案子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个孩子如何教、怎么帮,再去找到一个对于他来讲最好的法律结果。每一个案件都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你可以让他锒铛入狱,也可以以教代罚,对法官来说就是选一个结果,但对于这个孩子,这份判决就是他的未来。这一纸判决,虽轻如鸿毛,但是对于涉诉的孩子却重如泰山。
午后的阳光照得少年法庭里异常明亮,秦硕的眼睛也如这明亮的阳光,炯炯有神。她一直称那些犯罪的未成年人为“孩子”,她说这是少年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特有称呼。
在秦硕看来,少年法庭的刑事案件虽然不复杂,但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像在校生犯罪,往往是偶发性犯罪,你给他一次机会,他就可以完成学业,继续他的人生。”
秦硕讲起了她来未审庭处理的第一件刑事案件。
“那是一起校园抢劫案,抢劫属于严重的暴力犯罪,起刑就是三年而且一般不能取保,但是这个被告人来的时候却是取保状态。当时我刚从刑庭过来,第一反应就是抢劫案,按照常理我要把这个人抓了,他不应该取保。但当我第一次看到那个男孩时,我心里一颤,他和我的想象差距甚远。他与一般的抢劫犯人完全不同,白白净净、瘦瘦高高的一个男孩子,一直不说话,眉头紧锁,一对斯文的父母焦虑地陪伴着他。后来在和他父亲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高三压力大,有一天他在家看电视,他妈妈说了一句,‘你别看了,你再看考得不好以后没人养你。’就因为这一句话,这个男孩就离家出走了,之后进了一所大学,抢了路过的一个男生。但是他只要二百块钱,想法就是要证明没有父母、不靠学习好,他也能活着,结果连学校门没出就被抓住了。”
从前期的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到后续的跟踪帮教、司法救助等等,少年法庭的一个案件往往要耗费法官很多时间,每一个少年法庭的法官都是在用心判案,不光是为了一个结果,更融入了无数的人文关怀。
关于最初那个抢劫的孩子,秦硕回忆道:“开庭的时候,他的态度很好,财产损失已经退赔了,被害人在听说犯罪动因后也谅解了被告人,还主动开导他,公诉人也认为他的人身危险性很低。所有人都在积极地帮他,这是很‘温暖’的一次庭审。开过庭后,当时孩子的爸爸就跟我说,能不能等等再宣判,他刚考上大学,如果现在宣判学校会退档的。当时真的触动了我的心,也改变了我的初衷。于是后来我并没有马上宣判,而是在他顺利入学后,最终宣判了缓刑。”
秦硕紧接着补充:“很少有抢劫判缓刑的,只有少年法庭会出现这种情况。案件结束后我一直在追踪这个孩子,我想知道这样的判决是不是对的。后来这个孩子一直表现得特别好,他会定期向我汇报情况,整个人也渐渐变得积极、阳光,现在他已经出国留学了。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法院后期还专门请了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专家介入,结论也是这只是一次偶发性犯罪,再犯风险微乎其微。”
这就是少年审判,是情与法的融合。
未成年犯罪低龄化?“熊家长”责无旁贷
如果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那么不幸的家庭便各有各的不同。近年来,关于未成年犯罪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我们也特意向秦硕求证,而秦硕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从审判实践中看未成年人犯罪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低龄化,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是因为现在出现的这些热点案例被过度炒作,舆论导向让大家感觉未成年人犯罪似乎趋于低龄化。但其实这些案件一直都有,只不过之前自媒体没有出现或不够发达,老百姓关注不到这些。十四岁以下的孩子因了解到他不受刑事处罚而发生恶性犯罪的案例数量极少,可能全国也就只有几例,短期内出现一两例犯罪,又同时拿出来做新闻报道,就会出现大量关注。
但从整体的调研来看,没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还是集中在十六岁到十八岁,比例达80%以上。司法实务和社会热点的关注其实并不完全一样,就如同我们并不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因为即使降低了刑事责任年龄,这只是一个法律规定,依然会有更小的孩子犯罪。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数问题源于家庭,原罪在家庭上,所以我们要修正、管理、管教,甚至处罚的应该是监护人,而不是孩子。因此不管是民事还是刑事案件,都应该聚焦在家庭教育上。没有真正坏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
父母责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将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就推脱责任。“熊家长”的教育责任缺失,这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
当父母因为抚养抚育、财产分割等问题打得不亦乐乎之时,他们忘记了还在一旁的孩子。他们夫妻的身份或许可以被终止,但是父母的身份却是一辈子的,不正当处理问题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只有一个班主任,而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完全要求由学校去教他怎么做人,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来自家庭、源于父母。少年法庭现在是综合审判庭室,管辖的民事案件基本上都集中在抚养抚育案件上,这涉诉的孩子全部都是单亲家庭。他们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着不同的亲子关系挑战。2012年,海淀少年法庭开始做“亲职教育”,就是将刑事犯罪孩子的监护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亲职教育”,告诉他们怎么教孩子,怎么让孩子回归家庭,今后又该怎么保持亲子关系。现在已经扩大到民事案件的监护人,在父亲节、母亲节、国际家庭日等主题日都会有针对性的举办不同活动,以促进家庭和谐,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司法的天平,情与法各执一边
我们常常会用“好与坏”去评判一个人,包括孩子。但是在法官的眼里,一个孩子是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衡量的。
“每个案子都涉及到一个小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能衡量好坏。从犯罪心理学来说, 75%的未成年犯会回归正常生活,甚至这个孩子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只有25%的孩子可能存在一些特殊因素造成了他后期可能还会做违法犯罪的事。但是大部分人是可以挽救的,而且成果是非常好的,有考上大学的、也有创业成功的。现在刑诉法给未成年人犯罪设计了专章,针对未成年人有特殊保护,比如犯罪记录封存,现在上学、工作,甚至出国都没问题。我们不能说一个孩子是坏孩子,他们只是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可能到了我们这个地方问题严重了些,但依然是可以挽救的。”
法律是严厉的、严肃的,但是法理之间又融合了情理,这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前刑事案件来了,我们都是不接触被告人,直接开庭。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防止先入为主,我们甚至都不提前看卷宗。但是少年法庭不一样,从案件刚开始,你就会去认识这个孩子,去了解他,这时候就已经融入感情了,在量刑、合议的时候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代入感情。在审理过程中情与法就慢慢融合了,最终我们给出的结果就是一张有情的判决。当我们了解了他全部的成长过程以后,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可怜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是同情也好,是帮助也好,已经不是单一的情感了,每一个案子都会充满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全情投入。每一个少年法官都是这样,我能做到哪个份上就做到哪个份上,能送你回家就送你回家,能伴你长大就伴你长大,只要你需要,我们随时都在。”秦硕坚定地说道。
“2+3+3”模式,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中
学校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它是知识汇聚的摇篮,也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庇护所。海淀区是教育大区,出色的教育资源十分引人注目。针对这样的特殊情况,海淀区少年法庭特别推出了预防校园暴力的“2+3+3”模式,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秦硕向我们介绍道:“‘2+3+3’模式是指通过法治校长、亲职教育两个抓手,针对学校、学区和学生这三类人群进行亲职教育、预防性教育和学校教育,主要是校园暴力前期的预防机制。这个机制第一是为了预防暴力事件发生;第二是为了使事件发生之后可以得到迅速有效的化解。海淀法院目前推出的是‘送法入校’,保证法制副校长覆盖海淀区所有的中小学,只要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或发生意外事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出现,前期介入矛盾化解。如果可以消灭在学校就不要走入诉讼程序,防止矛盾升级,也可以保护孩子、家长、学校的权益。”
法官是一个需要高度责任感的职业,他们很少为自己发声,只是安静地让每一件过手的案子无愧于心。
“每年我们会送很多孩子回家,要救助很多未成年人,要尽量保护这些花骨朵。也许他现在长在泥沼里,但是我们希望把他们挖出来,重新种在阳光下。”
在情感、理智与法律间,秦硕仿佛一个守航人,她殷殷期盼海淀少年法庭所有工作都能走在全国最前列,希望海淀少年审判的“海淀模式”能在她们这一代少年法官手里发扬光大,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她希望每一年、每一个时期根据时代的变化,海淀少年法庭都能推出新的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方法,让未成年人在前行的路上不迷路、不返航。
采访 、文、编辑 / 于如意
摄影 / 何朝霞
审校 / 张丹
部分图片提供 / 秦硕
更多精彩故事
海淀·故事
有故事的海淀 有故事的人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