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云知声创始人梁家恩:当物联网遇上人工智能
这是海淀·故事第649篇文章
对于创业者来说,“中关村”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她是创业者的天堂,承载了无数的汗水与泪水,她的成长,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其中,青年创业者是这里的新鲜血液,也是中坚力量。这里不看背景、不看出身,互联网给了信息时代的年轻人们最大的公平。这一群青年创业者们,在中关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他们正书写着,属于自己别样的青春。
2017年的“中关村创新创业青年英豪榜单”,让云知声创始人、CTO梁家恩博士在百余名参评人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获此殊荣的创新创业青年英豪之一。
有人可能要问了:云知声是一家怎样的企业?梁家恩如何带领云知声在并驱争先的人工智能领域旗开得胜?这家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公司,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梁家恩,倾听他的“云上之声”。
云知声是一家专注物联网人工智能服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顶尖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云知声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备受人工智能行业及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累积融资近亿美元,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成长最快的创业公司之一 。
学以致用的实战派
1997年,卡斯帕罗夫被“深蓝”击败,引起了全世界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关注。
梁家恩说自己正好赶上了这波热潮:“当时这个事情就像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一样,非常轰动。这是一个新的浪潮,人工智能的浪潮到来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开始投入到产业,当时主要以科研的形式参与。”
梁家恩本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就读,之后进入国内最早进行语音识别的研究机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硕博连读,毕业后留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带了5年语音识别方面的项目……而他的同学,就包括科大讯飞的创始人刘庆峰。
不仅在知识理论方面有较为扎实的积累,梁家恩创立的云知声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创业公司。创始人团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博士学位,来自于国内顶尖的研究所和高校。
梁家恩属于实战派,他希望学以致用。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得足够完整,技术也逐步成熟,这时候就到了产业化的阶段。
“我希望出来能够证明我们所学的十来年的积累,能够在这个产业到来的时候更好的去服务社会和大众,也证明我们这些人没有白学十来年。”他如是说。
早在2012年创立之初,梁家恩和创始团队便已设想和规划了团队的人工智能布局,这也是“云知声”三个字的来源:
云——指底层的大数据机器学习及服务平台,是数据和智能的核心载体;知——指语言、知识与思维等认知能力,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声——指云知声目前广为业界熟知的物联网语音交互。
对云知声而言,“声”就是智能终端的切入点和语音大数据的入口。
2013年初,云知声团队用一周的时间开发了微信输入插件,很快便在苹果应用商店的免费排行上名列前茅。
随后,云知声与锤子手机、乐视等企业都有过合作,表现也格外亮眼。成立不到500天的云知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看好,融到了一笔大资金。
在智能语音识别领域,已经有科大讯飞这样的佼佼者占得头筹。对此,梁家恩颇有初生牛犊的气势。在他看来,新兴的企业虽然缺乏相应积累,但也少了许多包袱,更加能够轻装上阵开辟新的市场。
梁家恩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的产业实际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当物联网实现充分发展的时候,将会有很多新兴的交互形态、设备、服务形态出现,未来的想像空间非常大。
“我们希望人工智能能够与物联网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去做一些智慧生活、智慧服务,未来的想像空间会很大,而不是在现有的传统业务里面去跟科大讯飞竞争,去抢他们现有的市场。”
谈到未来,梁家恩充满了信心。
高级的人工智能:
只见智能,不见人工
谈到人工智能的定义,梁家恩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用计算机复制人的脑力劳动,模拟人的智能的表现,做出比较恰当的选择,比较正确的判断。同时他也提到,数据会告诉我们很多真相。
“特别是物联网发展以后,未来的整个地球都将数字化,会有很多数据去反映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是那么多数据都是没有人工标注的数据,那我们能不能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把其中的规律挖掘出来?
这一部分工作,我认为就是人工智能最应该发挥它价值的地方。”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梁家恩预想,最先进的智能有可能是无形的,看不到的其实是大数据的部分。
“像我们现在的高德导航也好、百度导航也好,其实它现在的路径已经不像以前了。过去只提供出一条路线就结束了,现在它会根据交通状况及其他各种情况动态调整路径规划,未来这样的案例会更多。”
“我们说人工智能,假如说我们还能看得到很多人工的话,就说明这个事情可能还是不太成立的,还比较生硬,当我们只是看到智能,不再看到人工的时候,才称得上融入到人工智能产业中了。”
对于“高级人工智能”,梁家恩有着自己的判断。
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了人类围棋选手李世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外行人,纷纷对此感到叹服,担心人工智能未来会战胜甚至奴役人类。
对此,梁家恩认为,如果单凭计算的话,机器老早就超过了。计算只会越来越复杂,如果比计算的能力和设想的能力,人是肯定没办法比得过机器的。
但是人强大的地方,就在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环境。
“各种噪声环境下,我可以有专注力去看我关注哪些问题,包括内部逻辑、关联关系,我能够抓住这些信息。然而这些人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机器来说是非常麻烦的。我觉得这些领域,才是人工智能真正走向实用化最大的一个障碍。”
梁家恩认为,机器最大的挑战在于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曾说过:“大家理解的Google只是一个搜索引擎,但Google其实代表着智能化的方向。”
梁家恩也认为,人工智能早已经悄悄地潜入人类的生活。
“就像我们在百度输入一个搜索框的时候,它下面其实就可以猜到你到底想搜什么。就像我们在键盘里面敲键盘串,哪怕有些是简写,他也可以知道你想输入什么内容,这些其实都是人工智能的一种表现。比方说通过声音,我说一句话,它就能把它转成文字,甚至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大家就觉得这个就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直观了。”
用互联网思维做人工智能
“一开始我们就定位于服务于互联网,各种各样的公司太多了,我们的技术足够好就搭个平台,大家就都能连进来。”梁家恩说。
而成为语音识别平台,将锤子、搜狗这样的客户接入进来,也是云知声商业模式的基础。
但是,梁家恩并不想像传统软件时代的技术提供商一样一家家去销售,他想要复制成本更低的销售方式。
为了实现这一点,云知声并不直接和传统企业打交道,而是通过“B2B2C”的方式,寻找一些和传统行业已经有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比如集成商,来为大客户提供单纯而专业的语音技术支持。
“我们不想做第二家科大讯飞,我们跟合作伙伴没有业务竞争关系,无非是合作加分成。我们的资源和精力有限,人力成本财力成本相对于我们多出来的收益不是好事情。”梁家恩说道。
梁家恩的很多同学都觉得他的个性不像是一个下海创业的人,而这样一个人,却把公司做到了B+轮千万美元融资。
梁家恩坦言,创业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突破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突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两个挑战,一个是事,一个是人。身为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他学习。
“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很多不确定性,还有很多的可能是一些伪命题,所以我们是一边往前走,一边研究。”
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团队也在扩张。不同的背景的人,如何形成合力,如何顺畅地组织起来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比方说我们描述一个问题,出来十个人就会有十种不同的理解,那如何我们能达成一致?另外当我们把问题抛出来以后,到底应该是属于这个团队的职责,还是另一个团队的职责,这里面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有很多矛盾和扯皮,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梁家恩感慨道。
从研究院出来的梁家恩也踩了很多坑,比如投资人的不认可、团队管理的问题、部门沟通语言不通的问题等等。
但搞技术的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坐得住冷板凳,能扛得住压力和打击。
用梁家恩的话说就是:“什么幺蛾子都不怕,有问题就一定有解决办法。”
从研究员到管理者,梁家恩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身份的转变。“现在一天说的话,可能比过去当研究员一年说的都多”,梁家恩笑着说。
“就相当于你去登山一样,登山肯定比你走平步要费劲得多。但是登山它有登山的乐趣,登山也有登山好玩的地方。”
经过几十年积淀,已有数以万计的创新企业在中关村拔地而起,一批批创业者从这里起航,在这里为梦想发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的创业氛围下,这群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急流勇进的拼搏精神,用科技造福人类,勾勒出新世界的美丽蓝图。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正因为有了他们,对于画满问号的未来,我们满怀期待。
编辑 / 李敏
审校 / 张丹
图片来源 / 网络
更多精彩故事
【故事】“环保卫士”李世奇:“守护者”的责任与温度
【故事】全国“三八红旗手”余立新:刚柔并济,方能坚韧不拔
【故事】“说城管,道城管,城管的工作不简单” ——微电影《城管来了》的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