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国家级非遗风筝哈:六级大风都刮不跑的风筝?秘密都在这里啦……

海萱萱 海淀故事 2020-09-17

这是海淀·故事第746篇文章


非遗传承人系列

之十五



巴掌大的沙燕风筝,图案精美、薄如蝉翼,轻轻一带却能飞起,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同样是沙燕风筝,近3米长,在六级大风中也能傲然挺立。


1983年哈亦琦在美国国际风筝会上表演放飞“五鱼燕”风筝


这一切都源自海淀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哈第四代传人——哈亦琦之手。




提起风筝哈,那可是老北京风筝制作的两大家族之一,“南城的大沙燕,北城的黑锅底”指居住于北京南城的哈氏风筝最具代表性的风筝是沙燕。


苍龙训子风筝画谱(哈亦琦2001年绘制)


哈氏风筝,不但讲究用料、制作,还讲究绘图。一般是用高级的绢做的,骨架坚固平整,画工精致生动,品种繁多。


1982年2月设计制作的兰凤蝶软翅风筝


哈亦琦2005年绘制

龙凤瓶

风筝画谱



从第一代哈国良在琉璃厂开始制作、售卖风筝算起,历经第二代哈长英、第三代哈魁明六兄妹,再到第四代哈亦琦,风筝哈历经160多年沧桑岁月。


风筝哈曾在1920年左右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我们走进风筝哈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家里,感受纸鸢的精美别致和哈氏家族传承这份独特文化遗传的酸甜苦辣。


1981年6月3日,哈亦琦(中)在家中院里与父亲哈魁明(左三)、三叔父哈魁亮(左一)合影



热爱,把中国风筝带向世界




清朝光绪年间,回族人哈国良在厂甸开设了“哈记”风筝连家铺,他创制的“南城瘦沙燕”独具特色,使哈氏风筝一举成名,有的风筝还被选为清宫的贡品。


哈国良把扎、糊、绘、放的风筝技艺,传授给了他的儿子哈长英。哈长英在琉璃厂制卖风筝,成为人们娱乐的上等玩物。1915年,农商会精挑细选了哈长英的蝴蝶、蜻蜓、仙鹤、花凤四只软翅风筝去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竟意外夺得了万国博览会银质奖




蓝丹蝶风筝画谱(哈亦琦2006年绘制)



哈长英的5个儿子1个女儿都跟着父亲学做风筝,其中大儿子哈魁斌和五儿子哈魁明的技法最好。当时,风筝哈在京城非常有名,四九城的人都奔这儿买风筝。1956年,缅甸的吴努来华访问时,我国政府送给他两件礼物:哈氏风筝一素一花两只蜻蜓。


哈亦琦为希腊雅典市市长古斯塔尼展示哈氏风筝


哈亦琦随父哈魁明学习家传风筝技艺,是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北京一级民间工艺大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2006年,传承坚守了四代的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通过海淀区、北京市、文化部的层层申报与评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钟拍子风筝画谱(哈亦琦2005年绘制)



父亲是哈亦琦爱上风筝的领路人,“小时候老跟着我爸和大伯他们一起去试飞风筝,我二伯当时可是试飞的一把好手”,提起儿时的童趣,哈亦琦仍记忆犹新,“那时候高楼很少,我们经常去天安门哪,或者就在大街上放,风筝一做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出去试飞,有时候半夜也出去”。


2012年9月,哈亦琦在科隆莱茵河畔放飞龙头蜈蚣风筝



小时候家庭的耳濡目染并没有让制作风筝一开始就成为哈亦琦的职业。哈亦琦正式跟父亲学习风筝技艺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他二十岁。彼时哈亦琦已经学习了六、七年油画,良好的绘画功底让他创作的风筝图案色彩更饱满,构图更流畅,也更具吸引力。



哈亦琦1977年的素描作品


从小看着父辈们做风筝、放风筝,到哈亦琦自己第一次真正做风筝的时候,上手也是特别快,扎、糊、绘、放得心应手。


哈亦琦展示风筝制作的工具


在父亲的引导下,哈亦琦慢慢将风筝哈的绝活技艺传承了下来,并将传统的技法和国际上的先进工艺有机结合,“我主要参考的是外国风筝的结构和绘画。风筝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不光好看,还是一种飞行器,需要放到天上时展示出独特的色彩效果,所以我喜欢色彩相对浓郁的画风。”哈氏风筝“内外兼修”的品质频频在国际上绽放异彩。



1983年,哈亦琦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中国风筝展上获得特别嘉奖



1983年,哈亦琦代表文化部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中国风筝展。在最后的比赛项目中,他用在当地购买的竹子和从北京带去的面料,扎了个近3米的瘦沙燕。


比赛时,不巧赶上六级大风,人都无法站稳,更别说漫天的风筝。“同等的强度,同等的厚度,同等的重量,哈氏风筝可抗六级大风,”哈亦琦骄傲地回忆说,他扎的风筝稳稳地随风而起,在空中展翅翱翔,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风筝哈的精彩,由此他也获得了本届风筝展的特别嘉奖。


1983年哈亦琦在美国国际风筝会上表演放飞“五鱼燕”风筝


1998年荷兰海牙的国际风筝会、2001年的莫斯科文化交流活动……风筝哈在不同年代,不同场合,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风筝哈

哈亦琦向中国美术馆捐赠《苍龙训子》等风筝图谱作品100件(套),及与父亲哈魁明共同创作的风筝作品5件(套)


创新,为风筝延续新的生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放风筝从一种寄托人们美好寓意的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再加上风筝成本的不断上升,风筝售卖市场大不如前。但怎么在继续创新风筝哈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行调整转型?哈亦琦一直在思索。

 


在风筝的创作上,哈亦琦针对传统的宣纸和丝绸图案不易保存的问题,创新性地采取风筝上层采用熟宣纸,下层采用无纺布的设计,极大地延长了风筝的保存时间,“以前的宣纸或者丝绸材质的风筝,最多保存几十年,时间再长就会风化。现在哈氏风筝采用的是宣纸加无纺布的材质,保存几百年都没问题。





其实,喜欢创新在哈亦琦身上早有体现。从1983年开始,哈亦琦就已开始不断尝试进行风筝结构的改造,圆形、三角形、筒形……种种打破常规的抽象设计为他目前的多元化创作打下了基础。


1994年,百片没有横翅的风筝巨制“龙”突破了风筝传统制作手法,被比利时国家博物馆收藏。此外,哈亦琦还做出了可折叠、可拆装的风筝,解决了巨型风筝“出远门”的难题。在创新之路上,他从未停下脚步。








2006年,哈亦琦开始尝试转型,利用风筝的图案和元素制作一些衍生品。他家里一角的灯饰吸引了我们,半透明白色的灯罩上面印着湖蓝色的燕尾风筝,底座是青花瓷的纹理,整个灯饰细致而考究,让我们不得不再次赞叹风筝的瑰丽。



哈亦琦希望能将风筝这门艺术开辟成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让传统艺术适应于现代的发展,“这样不仅能让传统技艺绽放现代光彩,也能通过这种形式精准帮助贫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





坚守,为后人留下宝贵遗产




“得给后人、民族和国家留下一些东西。”哈亦琦的父亲、风筝哈第三代传人哈魁明生前一直希望能将哈氏风筝一百多年流传下来的数百种风筝绘图制作成画谱,留给后世之人。


对风筝制作来说,画谱以及骨架的扎制是风筝制作的重要部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哈亦琦近几年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画谱的绘制,每天在画桌前一画就是七八个小时,目前已经完成了170多幅作品。“我跟你说一个风筝是什么造型,你肯定不能明白。但是如果我画出来,后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了。”





1903年,美国教授从中国买走了风筝哈第二代传人的四副精品:莲花葫芦、香炉鼎、钟馗和双鱼,捐赠给美国旧金山自然博物馆。1983年,哈亦琦在美国参加活动时,特别拍下了照片,参考照片绘制了画谱,并复刻了爷爷一百多年之前的作品。


一百多年前的作品

哈亦琦复刻爷爷



哈亦琦还参与出版了很多相关书籍,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哈氏风筝,哈氏一族的风筝文化也能够被记录,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够留给后人。


谈到风筝哈的传承,哈亦琦说:“大型风筝的制作需要极好的体力,你得干木匠的活,干搬运工对的活;试飞也是一个体力活,所以风筝这一行一直以来都是传男不传女。”他对徒弟有三个要求:一是要有美术基础;第二要有悟性;第三要真正的热爱风筝,“没有热爱,是坚持不下去的”。目前,哈亦琦有三个徒弟,侄子哈歆是家族第五代里面唯一一个和他学习风筝技艺的。






哈亦琦家中随处可见风筝的成品和半成品,客厅的墙上挂着年轻时的油画作品和装裱的风筝作品。窗户旁边就是绘制画谱的桌子,他说:“真的喜欢风筝,不用拿鞭子在后面抽着,自己就会琢磨,不断地创新。”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名片,经历了几代人的风风雨雨,哈氏风筝不仅是哈氏家族的技艺,更成了国家的民间艺术瑰宝,“我这一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成就,我就想踏踏实实地将祖辈传承下来的绝活技艺以现代和长久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







哈亦琦望着手里的风筝,

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朗读者

宋颖慧


喜欢尝试各种可能性的双子座80后宝妈,热爱书籍和朗读。曾在政府供职,目前从事法律行业。


采访、文、编辑 / 崔旖旎

音频剪辑 / 赵迪

摄影 / 冯焕丽

图片提供 / 风筝哈

审校 / 冯焕丽



更多非遗传承故事


【故事】传统插花大师王莲英:折得一枝香在手


【故事】毛猴儿世家荣慧生、荣容:创意微缩世界,白描百态人生


80后“京绣”传人田鹏:一针一线一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