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纪念改革开放暨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系列之用友王文京:在时代大潮里坚持做好一件事
这是海淀·故事第820篇文章
纪念改革开放暨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系列人物之九
从9平方米的出租屋
到600余亩的产业园,
从两人“软件小作坊”
到15000余人的团队,
从中关村第一家个体性质的
软件服务社
到成为编号“SY0001”的
中关村第一家私营高新技术企业,
在没有背景、
没有后盾的情况下,
用友集团坚持自己
软件创业的目标,
如今正向为企业提供“赋能”的
云服务企业迈进……
01
下海创业,从米缸跳进米糠
1964年,王文京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1977年,还在读初中三年级的王文京第一次听说了高考这个略显神秘的名词。“中国恢复高考,有的人可以成为大学生了,那个时候的梦想就是说以后做一个大学生最好。”
1979年,15岁的王文京顺利考上江西财经大学,引发了全村轰动。在大学里,王文京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财富故事,梦想也随之萌芽。“那时候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虽然传记还不多,但是很多报纸、杂志会经常介绍一些国外企业家还有一些二三十年代中国实业家的一些故事。那时候印象就挺深的。”
毕业后,王文京被分配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财务工作。1983年8月,王文京坐了一天多的火车抵达北京,正式踏上这片承载了他无数荣耀和梦想的土地。
在机关,王文京曾拿过“新长征突击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还曾从全局上千名干部中脱颖而出接受过特别嘉奖。他一度满足于这样的人生轨迹,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困惑和厌倦。“走出校门做公务员一直到老,黑发到白发,将是人生经历的缺憾。”
在参加完一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说明会后,王文京决定叛离那种碌碌无为的庸常生活,辞职下海到中关村创业。包括父亲在内的很多人都对他的决定表示了不解。“国家机关这么好的单位,很多人想进都进不来,你要去做个体户。你这是从米缸里跳进米糠里!”
但王文京还是选择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我自己内心很清楚,是因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氛围和内心想做实业的冲动,让我选择另一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1988年,年仅24岁的他既没有接受领导的诚恳挽留,也没有办理当时流行的停薪留职,而是和同事苏启强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国务院机关事务局的大院,迈向了未知的未来。
尽管如此,多年后谈起机关的经历,王文京还是很庆幸,“5年机关工作,尽管思想有这样那样的起伏,但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一天是瞎混的。如果我大学一毕业就创业,如果没有在那里工作5年,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在他看来,从机关走出来创业有两大优势。“第一是眼界高一些,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一些,因为在政府机关工作可以对整个国家的政策、趋势了解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第二个优势是那种严谨的训练,做什么事儿都讲究规范和流程。”
02
草创之初,与中关村结缘
1988年,在海淀南路一个9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王文京与苏启强合伙创办了“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即用友软件公司的前身。这个时候,王文京创业资金仅有5万元,配置的是一台长城0520DH电脑,第一年营业额8万元。
当年,王文京与搭档苏启强在海淀南路租下的9平米小房间
创业之前,王文京和苏启强就发现,几乎每个单位都有对财务软件的需求。因此,他们决定让用友从财务软件做起,在很多企业困于资金和管理运作时,专注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
和大多数中关村创业者一样,王、苏两人白天带着名片骑着自行车外出“拉活儿”,晚上回屋编程“做产品”,之后苏启强回家,单身的王文京则干脆睡在办公室里,用友的历史就是这样开始。
回想起当初的日子,王文京依然津津乐道:“除了财富和声望之外,用友带给我的是跟全国50多万客户的那种关系。我们做管理软件,从最早的第一个客户开始,然后几个客户,十几个客户,若干年会有超过百万用户。很多客户对用友的信赖蛮让我感动。”
“用友”之名得来也相当偶然。在冥思苦想两个月后,某天王文京碰巧读到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一种叫“用户之友”软件,颇受欢迎,于是,“用友”企业名称诞生了。
回忆创业之路,王文京感受颇深。“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特别好的时代,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机会。而且中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产业的持续进步,远远超出起步时我们的想象。”
2018年12月12日,“绿盟圆桌会——用友站”在用友数字企业体验馆举办
03
坚持自主创新,打造核心产品
受美国科技创新在硅谷迅猛发展态势的启发,王文京一直在思考能否在中国做一个代表当代最新科技方向的企业,然后通过企业发展带动科技产业发展。
因此,用友从一开始就没有走贸易之路,而是走上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之路。“从用友自身发展来讲,我们一直立足长远、持续创新、坚持发展。”王文京解释道。
1990年,王文京和苏启强正式开发出让用友能够在市场立足的产品,一个是王文京开发的90版用友账务软件,另一个是苏启强负责开发的UFO财务报表软件。1997年,用友的经营额突破1亿元大关。
创业之初,王文京和苏启强雄心勃勃地计划10年之内将营业额做到3000万人民币,那时候他们觉得未来很漫长,3000万很遥远。可是就在10年之后,1998年用友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8亿。也是这一年,昔日极力反对儿子辞职创业的父亲,终于说出了“你是对的”。王文京完全理解父亲的不理解和极力阻挠,“毕竟他老人家经历的那个时代背景不一样。让父亲理解自己的选择,也是自己创业的动力。”
2001年,用友软件股票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发行后总股本1亿股,发行筹资共计8.875亿元。2004年,用友提出国际化战略“软件中国造”,将未来发展的重点拓展到外包和为国际化客户服务上。
在王文京看来,软件业是一个“牛背”上的行业,在这个行业发展就跟骑在牛背上一样,路况很复杂,“牛”在运动中也有很多变化。想要在“牛背”上不掉下来,就要具备适应技术革新的能力。“在中关村,如果不志在创新,企业生存几年没有问题,但不会持久。创新本来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很多创新就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去做,坚持做并做对了,也就成功了。”
同时,他还指出,最前沿的、最原始的创新,某种程度来自文化层面。“科技可以分为工程应用层、产品技术层、科学研究层,然后就是科学精神层或者说哲学层。真正要做那种原发型的、最前沿的创新,一定是到了哲学的层面。”
2016年12月14日, 2016创业黑马社群大会
04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坚持
“专注”是王文京用来形容自己性格的一大关键词。“人一辈子如果选择了一个方向,能够做成一件事,最多两件事,我觉得就是很好,不需要经常去变换。”
与王文京专注的性格一致的是,用友公司在30年内心无旁鹜地只做软件。“我们坚持在IT软件与服务这个领域做,做了30年了,没有觉得是一个很厌烦的事,觉得每个阶段其实都挺新鲜的。”
事实上,这期间王文京也曾被其他繁花乱眼。“90年代初,当时海南建省,那一轮房地产热的时候我们也曾经躁动过,我也到那边去过一段时间,也见异思迁过。但是几个月下来,我们发现这个不是我们的强项。实际上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其实也很好,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很坚定的只专注在这个行业。”王文京回忆道。
2018年12月1日,王文京参加以“改革关头勇者胜”为主题的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回顾用友30年的发展历程,王文京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经验。
1
第一个就是要倾听客户。客户的愿望就是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是我们技术和产品发展的终极源泉。“我们认为我们技术产品发展的方向在哪儿,公司战略的方向在哪儿,就在这里。”
2
第二个感悟就是要敬畏技术,技术潮流就是时代进步的节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技术,要为客户价值采用先进的新技术,不要拿新技术去找方向、想模式。
3
第三个体会就是要融于生态,因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自己的特性,也会有它的局限,力量再大,也总会有边界。”
如今的用友,企业战略定位是企业与公共组织软件、云服务、金融服务提供商。在王文京的构想中,用友要形成以用友云为核心,云服务、软件、金融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战略布局,做一个领先的综合型、融合化、生态式的企业服务提供商。
王文京一再强调,今天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年轻创业者思想上一定要开放,不能封闭。第二个建议就是专注,选择一个方向就要执着坚持。创业30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我相信我自己还会专注在这个领域。”
朗读者:贾芸蕾
一位从事财务工作6年的巨蟹辣妈,热爱阅读和中医,梦想是走到哪吃到哪。
编辑 / 龙萧如
朗读 / 芸蕾
审校 / 朱牧朗玛
更多改革开放40年人物故事
【故事】纪念改革开放暨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系列之 “绅士”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