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中关村一小陈艳丽:梨园锣鼓声响 小巷桃李芬芳

海萱萱 海淀故事 2020-09-17

这是海淀·故事第831篇文章


新形态新动力系列

人物之三十



文末福利


这边,一名身着西装的小老师


正抑扬顿挫地给孩子们


讲述嫦娥登月探测器;


那厢,一些京剧娃正咿咿呀呀唱着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舞台中央,还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翻滚出京剧的经典技巧动作


……



卸下妆容,他们的真实身份,


其实是一群不到12岁的孩子。


他们的身份是什么?


他们又在做什么?




在中关村第一小学的“梨园小巷”里,象征上课铃声的锣声“哐哐哐”响起,无数穿着练功服的孩子蹦着跳着跑进练功厅,开始了京剧团每周三次的常规训练。


基本功训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今天排练的剧目是原创京韵古诗《古朗月行》,他们在京剧团负责人陈艳丽老师、黄涛老师和周锁柱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唱念做打有模有样,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洋溢着对京剧的热爱。


老师们对京剧团倾注了满腔热血


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对京剧的热爱


陈艳丽指导学生


朝气蓬勃的孩童和古老的京剧艺术发生了激烈又炫目的碰撞,令人留连忘返的胡琴声与唱词共同回荡在梨园小巷里。



京剧进课堂,师生同欢唱;

学文学武学会各行当,

大大方方能把风采扬;

弘扬国粹你我挑肩上,

校园传承戏曲放光芒!”


奔跑,永不止步的梦想


彼时的陈艳丽还是一个河南小姑娘,常常陪姥姥去看戏,对戏曲舞台上华丽的服饰和优美的唱腔目眩神迷。从那时起,学戏曲的梦想就悄悄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但出于种种原因,到初中她才有机会到文化馆学习。由于当时身高已有一米六五,骨骼较硬,她的戏曲学习之路比其他同学付出的更多。



良好的先天条件加上刻苦的努力,陈艳丽顺利考上河南省艺术学校,开始戏曲表演专业的学习。毕业后,19岁的她顺利考入河南省郑州市曲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戏曲演员。



她是剧团培养的重点对象,但有些鸟儿注定要高飞,陈艳丽就是这样一只鸟儿。“我一直想考中国戏曲学院,去外面看看。趁年轻就要闯,考不上不后悔,至少奋斗过。”一番努力后,陈艳丽顺利拿到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录取通知书。


要不要离开舒适区,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陈艳丽犹豫一番后,终究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召唤。23岁的她,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离开了熟悉的地方,开始在新世界闯荡。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学习很充实,由于选择的是戏曲教育专业,从专业演员到戏曲教育专业学习的转变,最初让她不适应,但很快她就找到了方向和目标,她觉得戏曲教育更有意义。正因如此,研究生时她选择的专业也是戏曲教育。


毕业后重回母校


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陈艳丽顺利留在北京市曲剧团工作,同时被委派到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担任08北京曲剧表演本科班班主任,并承担相关教学管理工作。


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


从演员到教师,从台前到幕后,需要很大挑战,正是她专业的戏曲教育背景,才为今天做好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的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及,戏曲教育虽难也甜


2003年,中关村一小把京剧引入学生课堂,2007年9月成立京剧社团。2007年9月17日,陈艳丽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那是她作为外聘戏曲老师第一次到中关村一小上课。“当时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授课面向的群体不一样了,我需要把专业知识转化成孩子的语言传递给他们,当然课堂也会遇到突发状况。当时上完课后我就写了一篇感想。没想到从那天起,我便和中关村一小的京剧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戏曲教育


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在裴娟老师的带领下,获得了很多成绩。对于陈艳丽而言,放弃原来优渥的工作,调到中关村一小来接替恩师裴娟老师开展戏曲普及教育,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最初她的心里有些打鼓,最大的挑战是时间上。以前不坐班,时间比较自由。但作为小学老师就意味着更固定的日程和更琐碎的工作。此外,工作内容的转变也是一大挑战。“以前主要是教专业课、新戏编创和教学管理,面对的都是成年人和成熟演员。但小学的工作比较琐碎,课堂的普及、社团管理、新戏编创,都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



陈艳丽和孩子们在一起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陈艳丽最后还是决定调到中关村一小,全身心投入到戏曲教育中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热爱。”她说这句话时眼神特别亮。刚调来时家住在大兴,每天5点40前出门,6点多到学校,京剧团训练结束到家晚上9点都是常态。往返百十公里,从未迟到过。她说:“既然选择,就要坚持,更要做好。”


陈艳丽给学生上京剧课

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在刘畅校长、岳顺丽书记等领导们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喜欢京剧的孩子越来越多。目前中关村一小已经形成了“课堂普及+社团培优”的京剧教育体系。


刘畅校长关爱京剧团的孩子们





学生京剧主题手工作品


2011年,中关村一小京剧团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教委每三年验收一次,每次验收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京剧团的老师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将“民族文化”的种子撒向学生,让“国粹”艺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至今,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已经获得了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教育部奖项、12朵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个人节目金奖;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金奖、最佳创新奖;连续九年获得“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一等奖;获得北京市学生艺术节戏曲展演金奖、海淀区艺术节戏曲比赛一等奖等;先后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演出。




京剧团新加坡专场演出


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


参加北京学生艺术团爱丁堡艺术节演出交流活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儿童共度六一国际儿童节


参加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优秀节目展演


央视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


成绩的背后也有心酸和不理解。京剧团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工作中需要与学校、其他老师、家长、学生、上级单位、活动组委会等诸多方面进行沟通。


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光天秀校区就有100多个孩子,当遇到演出或比赛时,为了保证节目质量,更要代表学校金帆团的水平,个别先天条件好的同学比赛机会可能就会多于其他同学。



对此,有的家长就不理解:为什么老师只关心“主角”,而忽略其他孩子。


面对工作中的误解,陈艳丽笑着说:“理解对方,包容别人,才能强大自己。我觉得戏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而非才艺培养。京剧团训练和演出的过程,正是每一个孩子践行‘做最好的我’的过程。



家长感谢信

家长感谢信


在戏曲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老师都会认真对待每个孩子。他们的特点不同,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对孩子来说,关键是在京剧团收获了什么?京剧团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是:学唱京剧,先学做人。其实,京剧团的孩子不只是学京剧的唱段,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国粹种子,京剧娃的成长


每年,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都会送走一批身怀戏曲绝技的特殊毕业生。现就读于清华附中的王董昱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她一年级加入金帆京剧团学习,从《守株待兔》中嫩嫩的“小禾苗”变成了《天女散花》中的“仙女姐姐”,品学兼优的王董昱顺利考入清华附中。


多才多艺的王董昱


她不仅多才多艺,更是北京市三好学生,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多次荣获国戏杯一等奖等。正是因为在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六年的京剧学习,她才能在之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上世界的舞台。


王董昱


此类案例举不胜举,中关村一小通过戏曲教育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撒向学生,他们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


京剧团学生接受采访






创新,涌动在血液里的本能


京剧团的孩子们,除了学习传统京剧剧目外,京剧团老师开始探索怎样让传统戏曲在孩子身上发出新芽。


他们率先开始把课文中的典故改编成“京剧课本剧”的新尝试,先后编创了《守株待兔》、《三个和尚》、《铁杵磨成针》、《小马过河》、《龟兔赛跑》等一系列优秀的原创京剧课本剧。


《守株待兔》获得第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一等奖


《三个和尚》获得第四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第十七届艺术节金奖;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铁杵磨成针》获得第六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一等奖


《小马过河》获得第七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第十七届艺术节金奖;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获得海淀区艺术节一等奖;北京市第二十一届艺术节展演金奖;第九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一等奖;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教育部奖项


孩子们通过排练、演出、比赛,更深层理解了小故事中反映的大道理。这些原创剧目题材符合儿童心理,语言有趣味性,孩子听得懂,编排上也符合戏曲的表演规律,在形体上形象化,被戏曲界专家称为富有正能量的、优秀的、原创的儿童戏曲剧目。


除了原创京剧课本剧,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的奇思妙想不断迸发。2013年,学校开始“中国京剧艺术嫁接西方经典童话”的大胆尝试,将著名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改编成大型童话京剧,目前演出超过30余场。2015年,原创童话京剧《木偶奇遇记》荣获“北京市优秀群众文化原创作品”奖。


《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


陈艳丽参与编著了 “艺术与审美”领域的学生读本《戏剧体验与表演》、《走进京剧》等京剧校本教材,并纳入学校可选择课程体系,成为艺术老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的有效途径。



创新到这里就止步了吗?并没有。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受到女儿每天在耳边诵读《古朗月行》的启发,陈艳丽灵机一动,继《登鹳雀楼》的尝试后,她又开始琢磨如何更好地把古诗元素与京剧相结合,创编了原创京韵古诗系列艺术作品。


《古朗月行》排练


在原创京韵古诗《古朗月行》里,陈艳丽别出心裁地引入了穿越、嫦娥玉兔、系列卫星等元素,让今人和古人交流对月亮的认识,最后回归京剧课堂。



《古朗月行》


即使拥有这样蓬勃的创造力,陈艳丽仍然时刻保持敏锐、谦虚的工作态度,直面近年来全国中小学戏曲教育崛起的压力。


面对压力,如何保持学校的戏曲特色?她严肃的说:“成绩不是目的,我所能做的是‘做最好的我’;用耐心去关爱每位京剧娃的成长;用专业能力去编创更多的剧目;用责任心承担起金帆京剧团的使命。”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全身心奉献给工作的陈艳丽也时常感到愧疚,尽管倔强地说着“我不后悔”,但一谈起女儿,她的眼泪就刷刷掉下来。


她很感谢家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觉得对家人尤其是孩子有亏欠,经常会因京剧娃们不能照顾自己的娃。


陈艳丽和女儿共同登台表演


她哽咽着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但面对京剧团这个特殊的岗位和京剧娃们期盼的眼神,我真的很难拿捏。闺女六一儿童节要表演节目,希望我给她化妆,当时就被我一口回绝,妈妈不能给你化妆,京剧团要参加演出,很多京剧娃也要等着妈妈化妆。女儿当时就哭了,说你每次都是京剧团、京剧团……”


陈艳丽给剧团孩子化妆


陈艳丽尽管眼眶依然泛红,但表情却无比坚定。看到京剧娃们学习的技能和收获的成长,她说目前的状态就是累并快乐着。


陈艳丽和已经毕业的剧团孩子们


借助戏曲教育的桥梁,梨园小巷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京剧;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让真、善、美走进了更多孩子和家庭的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弘扬!


朗读者:张峻玮


中关村一小(天秀校区)六年级三班学生。他热爱运动,兴趣广泛,酷爱京剧!通过在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六年的刻苦训练、演出、比赛,获得了国内外很多奖项,并荣获2017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银帆奖。


朗读者:傅思涵


中关村一小(天秀校区)三年级一班学生,爱好读书和朗诵,喜欢京剧。她是原创京剧课本剧《龟兔赛跑》里的小兔子,获得北京市艺术节金奖、国戏杯一等奖等。她享受着在京剧舞台上表演的感觉,将架着书籍和艺术的翅膀,飞向梦想的知识殿堂!




喜爱戏曲的朋友们,福利来啦~


转发此文到朋友圈,并截图到后台;文末留言说出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感受;我们将选出留言点赞前5的读者,送出戏曲演出票各2张。(截止时间到01月10日中午12点)


剧目:评剧《金沙江畔》

时间:2019年01月13日 19:00

场馆: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四区19号



采访、文、编辑 / 龙萧如

朗读者 / 张峻玮 傅思涵 

音频剪辑 / 赵迪

图片提供 / 陈艳丽 中关村一小

审校 / 冯焕丽



更多海淀人物故事


【故事】中关村医院“援藏第一人”董馨:洁白的哈达寄深情


【故事】63岁部队大院“兵妈妈”蒋蕴香:58年如一日,学雷锋初心不改


【故事】郑晓辉:这个海淀女辅警不一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