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本文刊于3月18日《中国银行保险报》,并被“学习强国”转载,原标题为《碳中和元年,金融业须加速绿色升级》。该文为第二届“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论坛”预热文章,论坛相关报道及实录稍后推出,敬请关注!
要点摘要1. 随着中国碳中和目标提出与政策部署以及全球约110个国家作出零碳承诺,2021年不仅可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也可视为“全球绿色低碳竞争元年”。
2. 碳中和推动金融政策、资源与工具向绿色领域全面升级:一是绿色政策加速出台;二是绿色融资加速扩张;三是绿色交易加速创新。
3. 在全球领域,绿色低碳经济、气候经济、可持续经济等可以作为国际合作未来新导向,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进程。
4. 笔者建议应对金融业有四点发展观念的升级:第一,以全球碳中和视角看待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第二,探索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第三,建立碳金融的全国奖惩机制;第四,在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中引入绿色低碳相关指标。
本文中文版在《中国银行保险报》的版面截图
随着中国碳中和目标提出与政策部署以及全球约110个国家作出零碳承诺,2021年不仅可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也可视为“全球绿色低碳竞争元年”。从国内看,为落实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相关工作部署明显加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大任务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作为2021年十大工作之一。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碳中和,明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从国际看,2020年,欧盟、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均相继宣布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约110个国家作出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的承诺,12月12日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2020气候雄心峰会,更是把碳中和全球事业掀起了一轮高潮。在欧盟,发行2250亿欧元的“绿债革命”已开始,“首部欧洲气候法律”已制定实行;在日本,“绿色增长战略”已发布;在英国,也宣布了“绿色工业革命”。美国则全面扭转特朗普的政策,拜登一上任,即重返《巴黎协定》,推行一系列“绿色新政”。很明显,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绿色低碳经济之战”已正式打响。
碳中和推动金融政策、资源
与工具加速向绿色领域全面升级
在国内部署与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碳中和推动金融政策、资源与工具向绿色领域全面升级。
一是绿色政策加速出台。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各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后,近年来,更多金融政策在向绿色领域聚焦。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业要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己任;央行又推出更新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发改委、工信部相继推出金融支持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各项政策。多地政府则积极出台地方金融政策,比如《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经济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随着绿色发展逐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应的金融政策将继续向绿色领域倾斜。二是绿色融资加速扩张。2020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共发行217只,发行规模达到2242.74亿元,占同期全球绿债发行规模的13%左右,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可见疫情并没有显著影响到中国的绿债市场。2021年,中国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规模预估将继续保持在12亿元以上,信贷余额相比于2013年末已增长了约一倍,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诸多国有银行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用金融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比如2020年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加了2200亿元。三是绿色交易加速创新。2020年,作为国家发改委备案的首批中国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意在加速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之一。北京还计划在通州打造绿色金融中心。2021年1月广州期货交易所设立,计划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为中国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迈出历史性的一步。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表明碳交易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碳排放权作为新型金融资产投入交易,将为相关企业带来广泛的金融服务需求,碳市场将逐渐加强其金融属性,有望打造出上海、北京和香港三个碳金融国际中心。综上所述,金融业加速绿色化的升级,具有政策扶持、信贷倾斜、碳金融等多个落脚点,足可见绿色金融的美好发展前景。可以想象,绿色金融未来还会为中国绿色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建立绿色产业创投基金、绿色创业项目信息平台、绿色产业资金扶持平台等。在全球领域,绿色低碳经济、气候经济、可持续经济等可以作为国际合作未来新导向,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进程。
碳中和巩固了中国绿色金融的“全球旗手”位置,然而不得不承认,国内对碳中和的认识不一,一些项目借机打着“新能源”“绿色融资”的旗号一哄而上,混水摸鱼的现象会随之出现。尤其是各界对碳金融市场的前景认识有所不足。更重要的是,防风险仍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关切,这就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发挥绿色金融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开展压力测试等金融服务,以及开发放灾基金、绿色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对此,笔者建议应对金融业有四点发展观念的升级:
第一,以全球碳中和视角看待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国际碳中和议题并不仅仅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更紧密关系到全球的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经济发展等问题。中国在提高本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也需要从全人类利益的国际角度考虑碳中和远大目标,不断提高自主贡献目标,在碳中和引起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转变中发挥大国责任,升级与建立更友好的国际低碳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参与各种国际绿色组织与研讨论坛,发行更大规模的主权绿色债券,带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早日建立新的国际绿色金融中心。第二,探索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碳中和产业为中国带来了绿色产业投融资机遇,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但现有的绿色金融发展进度难以完全满足这种逐渐增大的资金缺口,同时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也存在产品单一、市场不均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完全适应碳中和发展要求,低碳减排属性不够强。因此,中国需要不断推动绿色融资的多元化,更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特征将金融产品细分,例如发展分别专门用于碳减排、环境污染治理、气候风险管理等方向的绿色金融工具。同时,需推动各种第三方绿色服务的统筹发展,建立符合碳中和要求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第三,建立碳金融的全国奖惩机制。当国内碳市场全面启动之后,对于碳排放的约束使得碳排放权具备了资源稀缺性,成为一项新的生产资料与生产配额,企业拥有碳排放权才能进行生产。而在国际上,全球碳中和进程的加快也将逐渐使国际碳市场相比石油市场具备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在碳市场庞大的金融需求下不断提升碳市场的金融属性,扩大国际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范围。为此,中国需尽快将碳金融与气候金融加入快车道,加强碳市场顶层设计,做到全国减碳一盘棋,而各省市和地方也应积极推动碳交易,不断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惩罚机制、补偿机制等。第四,在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中引入绿色低碳相关指标。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GDP并不足以评价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应逐渐引入更多的绿色低碳相关指标以评价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例如将绿色产业发展增加值、绿色金融业务占比、碳排放强度等作为综合评价的参考指标,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绿色智慧城市监测大数据平台系统”,推动与监督各个地区开展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区域经济,而是创造经济与绿色的良性循环。而这需要进一步加大碳中和的大众宣传与公众教育,完善相关绿色产业目录,科学评定碳减排的经济效益,在现有的环境披露工作中添加碳资产和碳足迹披露,推动企业不断重视碳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展示,将碳交易情况加入主动披露,同时也推动民众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