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视角看非遗,做一次“减负”的尝试

李湘雨 传媒头条 2022-05-09

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原创

作者丨李湘雨


《非遗传承,少年敢当》由百多邦联合《了不起的匠人》原班团队打造,用“纪录片+短视频”的新方式,对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的命题做出了一次年轻的尝试。


如果说《了不起的匠人》掀起了公众对于匠人们手艺人生的关注,那么《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就是将人们的目光首次聚焦在年轻非遗传承人身上。

这一次,少年的敢想敢为会和非遗传统技艺会碰撞出什么火花?《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又是如何聚焦少年传承故事,呈现出一个更年轻、更轻盈的非遗世界?

当非遗文化走下“高阁”

非遗文化涉及广泛,历史悠久,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但非遗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一直很遥远,好比被“束之高阁”的“明珠”。如何让非遗文化走下“高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从两个方面作出回答。

首先,《非遗传承,少年敢当》注重贴近年轻人。节目用当代年轻人熟悉的面孔、习惯的语言和方式,去介绍独特的非遗文化,使更多年轻用户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重要性。
 

一方面,传承少年们的讲述视角和同龄人的特殊身份便于年轻观众代入自身。而少年们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自我的故事符合当代年轻人“勇做自己,敢用当先”的价值观念,其身上蕴含的热血无畏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年感”感染力十足,能够迅速获得年轻观众的认可,进而产生联结、引发共鸣,同时也为社会公众认识Z世代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另一方面,这些少年都曾在各大社交平台持续输出自己热爱的非遗文化,并积累了一定体量的垂直受众。作为年轻人群中的“意见领袖”,他们自带KOL效应,发挥榜样力量,能够辐射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其次,依托“纪录片+短视频”的节目新形式,《非遗传承,少年敢当》选择了一种更轻盈的表达。

主题更加轻盈。不是触碰非遗的厚重,而是细化到花丝镶嵌、竹编、独竹漂等多个主题维度,将重心落在少年的个体经历上。借用人物故事讲述非遗文化,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以人为载体让非遗得以更加“鲜活”,从而用一种更有趣、更“接地气”而非乏味、冗长的方式展现非遗传承的现状。
 

节目形式也更加轻盈。以往,文化类节目往往会采用较大的篇幅缕清来龙去脉,但复杂的节目内容和单向的传播方式并不便于文化与受众群体进行链接,而且会对受众或多或少地设下“知识门槛”。

节目创新性地采用短视频这一更轻盈的载体,多账号多平台投放,包括微信、微博、B站等一众社交平台,受到了中国日报、人民网等多个官方媒体的关注和认可,不断扩大影响力。
 

而且短视频的形式符合当下社会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能够轻易消化。节目中的少年们也纷纷“下场”,在评论区和观众们积极互动。观众们还可以“追踪”到少年们的账号观看他们以前拍摄的非遗视频,达到对非遗文化的“二次引流”。

另外,为避免产生短视频“戛然而止”的突兀,应景的伴奏随着故事的起承转合或高昂或低沉,或节奏感十足或张弛有度,与画面很好地融合为一体,引领观众不断深入故事、对少年们的情绪感同身受。可以说《非遗传承,少年敢当》是“纪录片+短视频”的成功“试水”。
 
少年敢当,“敢”从何来?

少年感?少年“敢”?将《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前三集细细品来,少年们的“敢”贯穿始终。

你能想象用易拉罐制作艺术品而且带着自己精美的国风艺术作品亮相米兰时装周吗?雁鸿就做到了。在节目第一集中,雁鸿将自己如何踏上传承非遗之路娓娓道来。


热爱手工的雁鸿从身边触手可及的材料开始,用易拉罐还原出华妃头饰,用坚果制作黄金盔甲,从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随后,她勇敢辞掉稳定的工作成为一名专职手工博主,2020年制作11件国风饰品亮相米兰时装周,让世界了解中国手艺。
 
关注和质疑像一对孪生兄弟,雁鸿在收获大家的赞叹和喜爱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质疑。“每当我有一个梦想,我从不担心‘能不能’,只问自己‘敢不敢’”。她选择再次突破自己,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成玉老师,从零开始学习花丝镶嵌,真正从手工爱好者转型成为一位非遗传承人。

有了花丝镶嵌的非遗技艺加持,雁鸿从仿制头饰走向奇思妙想的原创之旅,从古籍《山海经》中汲取养分,从文字描述中长出想象的翅膀,不断让花丝镶嵌这一老技艺焕发出新光彩。
 

简约雅致的圆柄花篮、小巧精致的中国风发簪、线条优美的竹玲……刁宽竹编的手上下翻飞,分享着自己的故事:每次去集市,别人看到我做的产品,就觉得这肯定不会是我做的。如果不是看到纪录片,观众可能也很难相信这些精美的竹编作品都是出自一位右手残疾的90后竹编手艺匠人。
 

面对他人“不可能”的声音,刁宽说:“如果我生下来就跟别人不一样,那索性我就跟别人不一样好了。”他的竹编之路一直比别人走得更坎坷但也更坚定。别人花几个小时就学会的事,他愿意花几天打磨;同期的学员都走了,只有他在持续创作,把简单的事情做精,十年如一日。
 

遵从内心的声音,用作品打破偏见,现在,刁宽已经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尽管不大,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将竹编技艺一步步传承下去。“吐篾抽丝编入器,纤风细雨看犹浓”,28岁的刁宽展现少年人的精神样貌:不管身处怎样的境遇之中,敢做敢为,无惧受伤,坚持热爱,发光发热。
 

踏竹而来,江湖侠女杨柳让非遗“漂”出国门。学习独竹漂17年,独竹漂对于杨柳而言,不仅意味着传承,还意味着使命、责任和担当。一袭古装、一根楠竹,渺小的身影像燕子停留在广阔的水面。这如同隐士高人的画面刷爆社交媒体,甚至火到国外,网友分纷纷调侃”更解释不清中国人会功夫了”。
 

杨柳从7岁开始接触独竹漂,在竹上“闲庭信步”的背后藏着无数次落水摔跤也要站起来的坚持。“特别想让独竹漂更加地落地,和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抱着这样的信念,杨柳挑战从未涉足的文化领域,把京剧水袖的元素融入独竹漂。但在表演过程中杨柳遇到很多难题。由于水袖和裙摆很长,戏服一旦沾湿效果变更难展现,与此同时还要保证脚上的平衡和稳定。
 

在一次水上练习时,杨柳不慎掉入水里。只能一个人倚着楠竹漂泊在水面上的身影让人忍不住心里一跳。传承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杨柳没有轻言放弃,仍然坚守初心,在竹上迎着风雨义无反顾地起舞。正是经历的苦难让成功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正是因为他们的笃定,非遗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这不是百多邦第一次把目光聚焦在这敢想敢做的敢为青年身上。包括《这就是街舞》等节目,百多邦鼓励年轻人不破不立,不害怕受伤,只要够敢,就能打破一切障碍。

百多邦讲中国故事,将“敢”的品牌内核与这批传承少年人的“敢”的精神内核精密结合,为年轻人实现理想保驾护航,助力传统文化传播,也让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到。

非遗传承需要被“看见”

非遗文化之美能得到不断演变,少不了像雁鸿、刁宽、杨柳这样的少年传承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非遗文化才能在不同时代依旧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但非遗文化想要从“小而美”走向主流舞台,仍然需要继续注入新鲜元素,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不断俘获新生代粉丝,为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并运用在生活场景中。


近段时间,《典籍里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登场了敦煌》……一批批文化类纪录片综艺不断崛起。人们对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开辟了一个新角度,用一种更年轻的态度将非遗文化和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带到观众身边。

中国日报评论说:“《非遗传承,少年敢当》这样的纪录片,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影视作品只是载体,真正的目的是要让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被更多人看见,尤其是被更多年轻人看见。只有不断注入年轻血液,非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欢迎关注
传媒头条视频号

推荐优质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十年快手,五年抖音,短视频双寡头变了?“货拉拉女乘客坠亡案”一审宣判,究竟是“司机倒霉”还是“姑娘倒霉”?《失控玩家》:望梅止渴还是久旱逢甘霖?闲鱼,还是任人宰割的咸鱼?

高晓松节目下架,@中国历史研究院 点名:奇谈谬论,虚无历史

超前还是“朝钱”?这是个问题

《云南虫谷》豆瓣开局7.9,“鬼吹灯”系列IP是否还有更多可能?

《夏日友晴天》票房口碑不卖座,皮克斯光环不再?
当人们开始“丢”脸丨刘昊然卷入AI换脸风波受害者成为带货主播,“卖货”还是“卖惨”?同为垄断,为何重板打在阿里身上?《天龙八部》被喷上热搜,IP改编为何一届不如一届?耽改剧怎样一步步沦为流量重灾区?
当国家队出手,“央视天团”成功破圈了吗?-END-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传媒头条微信公号传媒业的参与者、观察者、发现者微信号:cmtt6636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