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改剧怎样一步步沦为流量重灾区?
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原创
作者丨李湘雨
“张哲瀚事件”再次给所有想吃耽改红利的人敲响了警钟。
从《镇魂》到《陈情令》再到《山河令》,耽改造就流量已经是业内公认。7月27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星数发布了2021二季度“CBNData星数明星消费影响力榜”,90后明星中以王一博、肖战、张哲瀚、龚俊四人形成的“四大流量”带货阵营已逐步形成。
但是耽改剧在带来更大的流量红利的同时,还隐藏着更大的翻车风险。从朱一龙、肖战、到张哲瀚,几乎每一代耽改流量明星都曾暴雷,除了明星自身的原因,耽改粉丝的狂热程度也与之息息相关。
从年初炙手可热的“耽改101”到现在的偃旗息鼓,耽改剧已然一步步沦为流量重灾区。
被“阉割”的耽改剧
一方面是审查的限制,一方面是粉丝的热捧,耽美题材影视化一直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2014年前后,耽美影视化初试水。到了2016年的《上瘾》,话题口碑双爆,黄景瑜许魏洲红了,但网剧资源因内容过于露骨、明显违背网络视听相关政策被下架。广电颁发的《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让大家意识到耽美题材不是一块唾手可得的蛋糕。
如何在过审的同时获得原著粉的支持成为一大难题。《镇魂》打开了“社会主义兄弟情”的新路子,《陈情令》大幅度增加女性角色戏份做障眼法。前者尚可接受,后者则踩中书粉“雷点”。《陈情令》前期官宣时,原著书粉不满孟子义戏份比肩女主,联合抵制,创作团队大幅修改才有了后来大爆的《陈情令》。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耽改剧逐步阉割同性情爱等敏感情节,内核转变为兄弟情、知己情,向主流价值观靠拢。这样“为世事所不容”的耽改剧将情感之艰难放大,女性剧迷的同理心和黏着性被进一步激发。她们对剧中角色越“意难平”,对剧外主演的关注就越多,滤镜就越厚,情感就越浓,“狂热”之状初见端倪。
随着耽美文化的迅速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能力的增强,耽改剧逐步完善产业链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影响力越来越强。
打开微博CP超话排行榜,前十名中就有九对同性CP,其中八对男男CP。《上瘾》播完6年,黄景瑜许魏洲之后再无合作,但他们的CP超话“鲸鱼与洲喵”依旧稳定在超话榜前30。《陈情令》2018年大火,但现在“博君一肖”依旧霸榜第一,耽改题材先天的留粉优势可见一斑。
明星超话CP超话截图,现已取消排名
另一方面,资本和明星方会通过虐粉、解绑CP的方式将大体量的CP粉提纯为唯粉,经历过提纯风波的粉丝对身份认同感会更深,追星情绪也会更加极端。
耽美文学不缺优秀作品,但随着资本的介入,耽改早已“面目全非”,从小众影视剧题材,转变为资本、粉丝经济结合愈发紧密的新业态,题材泛滥,追星炒星、过度娱乐化等问题愈发尖锐。2018年,《陈情令》成为现象级网剧已经是资本介入后的纯商业化创作结果。
另外,过度营销引发大量青少年群体入坑也让耽改剧生态更加焦灼。低龄化饭圈的易煽动特质和沉没成本过高的粉丝反弹,让耽改剧这把火烧得愈旺也愈危险。
逃不出的粉丝反噬
陷入重大负面新闻成为耽改流量明星躲不过的“劫难”。
一代耽改流量明星朱一龙翻红后,有关隐婚生子的爆料从未停止,但团队一直选择冷处理。2020年10月,朱一龙粉丝脱粉回踩,并曝光朱一龙隐婚生子、“三代还宗”等情况,触及大多数CP粉和女友粉的底线。虽然事件以朱一龙告黑而落幕,其脱粉情况难以统计,但过程引发的“腥风血雨”依旧让人“望而生畏”。
二代肖战“227事件”则更为出圈。因肖战粉丝有组织地举报,导致海外同人小说网站“AO3”在国内被屏蔽,国内同人创作平台lofter大量作品被封锁,进而引发多文化圈层联合抵制肖战粉丝及肖战本人。“227事件”的发酵,从肖战CP粉和唯粉之间的矛盾激化为多文化圈层的共同损失。肖战被官方定义为“偶像失格”,其粉丝“小飞侠”也陷入“全网黑”的境况。
三代张哲瀚则更不用说,爆红只持续了短短半年。八月初,张哲瀚陆续被曝在乃木神社参加婚礼、与敏感人物合影等争议事件,《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半月谈》《解放军报》等多家官媒、党媒相继发声,半年内解锁的25个代言全部宣布和其停止合作,4部主演戏难问世。这位第三代耽改“新顶流”直接全平台被封,从此“查无此人”。
除了明星本人的行为问题,粉丝反噬也是耽改流量明星频频暴雷的促成因素之一。像肖战“227事件”这样,因内部粉丝矛盾闹到圈外给偶像本人造成反噬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粉丝脱粉回踩,朱一龙和张哲瀚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粉丝对于明星更为狂热的追逐,滋生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资本和明星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也必须经受粉丝反噬的风险。
虽迟必到的耽改危机
耽改剧虽不至于一刀切,但是加强监管已成事实。3月份以来,官方纷纷下场点评,针对耽改剧热潮的措辞愈发犀利,审核制度愈发严格。
3月,新华社旗下《半月谈》先后发表两篇评论点名批评耽改剧,指出网络“腐文化”出圈后被过度营销对青少年不良影响,讨论了耽美受众群体的审美和需求应当被尊重,但需要警惕资本“在尝到甜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
4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耽美作品改编盛行带偏大众审美》,认为畸形审美取向和病态营销心态需扭转,再次强调耽改流行对主流价值的冲击和对观众价值判断的误导。
紧接着,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广电智库发文《看清“耽改剧”的面相》。广电总局对耽改剧的审核一严再严,从要求删改调整剧集中亲昵的肢体接触和言语挑逗,到今年颁布新政:7月前暂时不再受理耽改剧的立项与成片审核。耽改限流已成定局。
经历“张哲瀚事件”后,人们对于网络耽美文化的出圈愈发担忧。8月26日,《光明日报》再度发文,指出在资本逐利的商业逻辑下,耽改剧流量化、商业化的两大危害。
耽改流量明星的频频翻车,耽改剧粉丝的狂热化和低龄化以及官方多次下场点评,或许预示着行业主管部门对于耽改剧的宏观把控将更加严格。“耽改101”迟迟难定档,《山河令》又惨遭下架,耽改剧还能走多远?
明星选秀活动和耽美IP改编是两大批量生产流量明星的“造星捷径”。
8月25日,中国视协召开座谈会,爱奇艺将取消未来几年偶像选秀节目,偶像选秀迎来暂时的寒冬。
8月27日(今天),中央网信办要求取消所有涉明星艺人榜单,进一步打击行业不正之风。
一系列“清朗”行动正在进行中,任何涉及未成年人成长问题的“妖魔鬼怪”都很可能直接被“打回原形”,耽改作为“财富密码”的日子或许已经迎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