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构汽车智能的「新赛道」上,中国汽车企业如何与特斯拉正面对抗?

Horizon 地平线HorizonRobotics 2023-03-21

2020 年 6 月 10 日,成立 17 年的特斯拉市值达到1900亿美元,正式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特斯拉得以引领智能化变革浪潮,其在底层技术(如 FSD) 上的探索追求不可谓不居功甚伟。那么,从上层应用到底层技术,国产汽车应如何追上乃至超越特斯拉?

在知乎热门话题#重构汽车智能的「新赛道」上,中国汽车企业如何与特斯拉正面对抗?#下,来自汽车产业、互联网、咨询机构的有识之士,从市场现状、到特斯拉优势、到如何突围智能「新赛道」进行了多个维度的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在百年汽车变革的节点上力争上游,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各有千秋的思考中略窥一二。


战场是存量还是增量市场?

特斯拉的用户渗透到了哪一步呢?来自自主品牌车企的@僵尸丹顿 认为除了「对销量数字关注外,更深层次的强烈感觉就是——特斯拉似乎逐步完成了用户层级的变化,这恰恰是最可怕的。


杰弗里.摩尔提出的「跨越鸿沟」理论

上图是大家熟悉的跨越认知鸿沟,新品类成长的常用理论。以电动车在中国车市3%上下的渗透率来看,当前用户理论上应多属于深绿色的尝鲜人群。而实际上,从我近一两年的用户听访记录来看,Model 3不仅帮助特斯拉完成了用户收入/社会阶层的下移,在用户的价值观方面的拓宽力度也不容小觑。科技是当下对豪华的新诠释方式,而豪华的认知一旦建立,就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我看到的是当年Model S的极客车主越来越少,认可“档次”而购买特斯拉的人越来越多。特斯拉跨过鸿沟了吗?也许还没有,但是浅绿色的早期用户正在快速积累。磷酸铁锂的低成本Model 3已经上目录了,这可能就是那架跨过鸿沟的梯子,待其蔓延至早期大众,那可真一发而不可收了。」


对于一个明知是未来趋势的市场,在市场初期谈论是否瓶颈期有点可笑。——By 健忘的隔壁老潘

未雨绸缪的提升战斗力是企业应有的生存态度,但汽车产品经理@健忘的隔壁老潘 “劝”大家还是要淡定点,他认为「大部分人都知道中国乘用车市场是块“大蛋糕”,这块“蛋糕”有多大?每年2000+万的规模。那么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新能源市场呢?其实没你想得那么大,只占燃油车市场规模的5%左右。所以,现在的我们正处于时代浪潮之中。对于一个明知是未来趋势的市场,在市场初期谈论是否瓶颈期有点可笑,5%哎,又不是50%,所以淡定点。」

数据来自乘联会


国产汽车要和特斯拉对抗,但是目标未必是干掉特斯拉,而是要先考虑跑赢其他对手。——By 马力

智能汽车的崛起已经无法仅用传统汽车的经验来分析,互联网大V@马力 参考手机市场的演进给出了新颖的解题思路。他认为可以尝试「用手机市场来看汽车市场。苹果领先于其他手机厂商,但是打着打着,先是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等等厂商,把诺基亚、Moto、爱立信等的市场份额拿下,接下来一众国内手机厂商又各自打的死去活来,把三星的很多份额也抢过来。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但是苹果之外的市场已经不一样了。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国产汽车要和特斯拉对抗,但是目标未必是干掉特斯拉,而是把特斯拉之外跑得慢的那些厂商都干掉,把自己变成华为、小米、OPPO、vivo 等。


抗衡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无论战场在哪里,“特斯拉焦虑”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市值突破1900亿美金,特斯拉超越丰田问鼎汽车行业市值冠军,表明资本市场已经充分认可了特斯拉引领的智能汽车发展方向。如@李星宇 所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寻求抗衡之道前,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特斯拉的特点与核心优势。


大幅度领先行业的背后,其实源于特斯拉定义了智能汽车时代的三大核心要素,AI计算芯片、车载操作系统和驾驶数据闭环。——By 李星宇

@李星宇 认为「虽然特斯拉以新能源汽车作为切入点,但相较于丰田、大众这些传统车企,新能源并不是其优势,真正让特斯拉获得竞争优势的,其实是其激进的智能化技术,正如苹果当年推出革命性的智能化产品iPhone颠覆了手机行业一样,特斯拉依靠Autopilot为核心的智能汽车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格局。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特斯拉是一个全新的物种,正在以破坏性创新者的形象,重构整个汽车行业,并刺激行业以非线性的方式加速转变。大幅度领先行业的背后,其实源于特斯拉定义了智能汽车时代的三大核心要素,AI计算芯片、车载操作系统和驾驶数据闭环。」



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不仅仅是产品与技术维度的,还有营销上的成功。——By 小巾凡

@小巾凡 认为「通常在成熟稳定的市场,会有几家寡头垄断,其他品牌是很难进入。不过寡头所垄断的市场,通常是高利润、持续性创新的市场,不需要时时自我颠覆。他们害怕的不是不够有特色,而是害怕创新的决策性失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进入这个市场,采取的方式通常是从低端、薄利润的市场切入,靠的是高性价比、低价格的产品。而特斯拉采用的方式特别刚,直接和超跑竞争。事实证明,特斯拉采取的“高举高打”的营销方式非常奏效,毕竟十足的产品力摆在那里。

就像电脑和手机的关系,汽车天然适合作为智能系统的主机。@马力在研究汽车/智能汽车的时候,把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分成几个层次:品牌层、感官层、动力层、智能层(智能驾驶层、智能体验层),分别与特斯拉进行了对比,并将将重心放在了智能层。在特斯拉擅长的智能驾驶层,他认为「未来这五年,最激烈的战场是 L3,从用户视角,适应的门槛最低,最容易被接受。但是很多厂商肯定会奔 L4 去,因为都不想落后。」在驾驶体验层,他认为「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用户来说,各种“花里胡哨”的汽车+功能其实很有吸引力,可以重点挖掘」。


车企如何突围智能「新赛道」?

「特斯拉的争议和空白就是我们的机会。是否能够把握这些机会,取决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层解读和解决方案的体验品质。」@僵尸丹顿 总结道「打法上无非两种:1.走同一条路,齐头并进或让你无路可走,比如小鹏汽车;2.另辟蹊径,做好你没有着力但用户又痛又痒的需求点,比如蔚来。产品力标签的建立,对于产品形象传播和建立用户心智中的价值是决定性的;而核心产品力同样也能帮助企业找准自己目标用户的位置,进行精准的圈层营销和运营。」

特斯拉战略性的暂时放弃了智能座舱的深度优化,但也给了其他厂商寻求差异化突破的机会


抗衡特斯拉要认识到时间的力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By 一点能源

作为新能源行业老兵的@一点能源 认为突围将是一场持久战。「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特斯拉——打持久战。妄图用媒体战短期打败特斯拉,这是不现实的,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在技术上,自动驾驶的领先优势比较突出;在产品上,特斯拉系列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在品牌上,也已经形成了短期无法超越的的领先优势。因此,与特斯拉的竞争将会是长期的」。

在错过最佳时机后,@小巾凡 认为把目光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做切割较为合理,「 中国企业实现与特斯拉正面对抗的机会点在于当电动车至少进入早期大众阶段之后,而不是在尝鲜阶段。在消费者猎奇阶段之后,对于电动车的关注和需求,也会更丰富起来,特斯拉这样几乎相同的产品特色,就会无法满足更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所以需要有产品来做差异化竞争,才有可能实现正面硬刚」。


要从自身的基本面出发,去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而不是像素级的copy特斯拉。——By 李星宇

需要承认的是软件定义汽车的道路上,马斯克执掌的特斯拉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成功特例。@李星宇 在全面分析特斯拉的基础上建议「与特斯拉抗衡,还是要从自己的基本面出发,去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而不是像素级的copy特斯拉」。他给出了以下五条建议:

  • 充分把握中国消费者的独特需求,比如国产SUV的异军突起;

  • 开放的技术路线,这要求智能化零部件企业不能只给车企提供黑盒子的解决方案,而是要开放赋能,做好工具链和开源参考算法;

  • 有远见和执行力的领导者,智能汽车在技术构架上从烟囱式向分层式转变,这要求组织也必须同步变革;

  • 以拼图式的合作改变了过去等级森严的塔状结构,通过打通智能汽车创新链加速产品落地;

  • 培养强大的本土核心零部件产业,以自主可控为本土品牌提供成长沃土。


如何在百年汽车史的变革节点上力争上游,这是一个值得多面探讨的话题。但不论对于自主品牌还是高高在上的合资&豪华品牌而言,最好的成长都是对自身产品更上一层楼的追求。正如@隔壁的老潘 的感慨:一个成熟的市场永远是产品力驱动的市场。车企把握时代的机会,获取市场红利的同时,更应反哺底层研发,在更多的Know How上动动脑筋,而不是拿个皮尺到处量,当大潮退去时,市场最终也将无情的给予ST*的烙印。

《软件定义汽车,中国车企如何突围智能「新赛道」?》

《 地平线 5 周年特辑之嬴彻科技 |用「芯」算力释放新运力》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大咖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