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带腮红的“南方姑娘”,真能习惯北方的冬凉?

胡运彪 物种日历 2022-10-24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第一次见到红耳鹎[bēi]还是2011年初,当时去广州出差,发现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遍布公园,常见程度不亚于在北京见到白头鹎P. sinensis。它头顶上那一簇竖立的羽毛,“耳朵”和臀部醒目的红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红耳鹎,2011年拍摄于广州白云山。图片:胡运彪

鹎科鸟类的中文名大多比较有意思,也非常容易记,常是“颜色+某个身体部位+鹎”,例如白头鹎、黄臀鹎P. xanthorrhous、黑喉红臀鹎P. cafer等等。红耳鹎的中文名也是这个模式,但其实并不是整个耳羽区域都红,只有眼睛后方邻近的一小块耳羽区为红色,其他的耳羽区为白色。如果将其英文名Red-whiskered Bulbul直译过来,应该叫做“红腮须鹎”。不过“红腮须鹎”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红胡子大汉,还是“红耳鹎”这般温婉的名字听起来更顺耳一些。

左右滑动,比较红耳鹎、白头鹎、黄臀鹎、黑喉红臀鹎。图片:Arindam Mitra / flickr; Noel Reynolds & Lin Sun & Lip Kee / wiki commons

红耳鹎白化个体。图片:Deepa Chandran2014 / wiki commons

鹎科的颜值担当

言归正传,让我们好好了解一下红耳鹎。

红耳鹎的体长在20cm左右,雌雄相似,成年个体除了“耳朵”部位为红色外,臀部(尾下覆羽)也是红色的;喉部和颊部为白色,这两块白色之间隔着一条黑色的细纹;头顶的羽毛为黑色,并且具有特别明显的黑色羽冠;身体的其他部位则不怎么起眼,背部、翅膀和尾羽大多为灰褐色,胸部和腹部羽毛大多为灰白色。亚成鸟大多数没有眼睛后方的红色,臀部的红色也不怎么显眼,和成年个体的气质真的差得挺远。

红脸蛋、红屁股、莫西干头是成年红耳鹎最显著的特征,这么看,似乎叫红耳红臀鹎也可以。图片:Afsarnayakkan / wiki commons

红耳鹎亚成体,还没红。图片:Paulmshr14 / wiki commons

我个人认为红耳鹎是鹎科鸟类中高颜值的代表之一,至少比我在北京经常见到的白头鹎要好看。然而,长得好看未必是好事,在鸟类里,颜值很容易给自己招来灾祸。由于长得好看,叫声也比较悦耳,在一些地区,红耳鹎成了花鸟市场上的交易对象,这些被交易个体都来自野捕,黑市对当地的野外种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过整体而言,红耳鹎的野外种群还是无危状态。

印度阿奈马莱丘陵,一只红耳鹎正在采食番石榴。图片:T. R. Shankar Raman / wiki commons

今天,红耳鹎的分布还非常广泛。印度、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是其常规分布区。我国长江以南的大多数地区也都有红耳鹎的分布,尤其在云南、广西和广东等地,红耳鹎非常常见。其在我国境内的分布范围还隐隐有扩张趋势。

红耳鹎北扩了很多吗?

近年来,在远离红耳鹎常规分布区的北京和天津,多次有观鸟者记录到红耳鹎,人们不禁怀疑:红耳鹎是不是和白头鹎一样,也开始北扩了呢?

2018年,国内学术期刊《动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40年间红耳鹎在中国的分布变化探讨》的学术论文,作者徐雪怡等人分析了1976年到2016年间红耳鹎在我国境内的分布信息,认为红耳鹎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呈现出一个辐射状的扩散趋势,且向北方地区迁移。

红耳鹎40年间分布地的变化,1-18标记点为新分布地。图片:徐雪怡,等 / 动物学杂志(2018)

总体上看,红耳鹎的分布范围确实在原有分布区的基础上往北延伸了一些。但我个人认为,有些北方地区的记录不适合看作其北扩的标志,北京和天津的几笔记录应该可以确认是逃逸个体或者放生个体。而包括济南、泰山、郑州、成都在内的几笔记录,严格上讲也不能算作其自然北扩的证据,这几个地区和其常规分布区之间还缺少比较连续的分布记录,人为因素——笼养及拍鸟大棚里的个体逃逸、人为放生等——应该还是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有道是:螳螂捕蝉,红耳鹎在后。红耳鹎食谱广泛,逃逸个体很容易存活。图片:Afsarnayakkan / wiki commons

另外,从生理上看,相比“北方爷们”白头鹎,红耳鹎这位“南方姑娘”似乎也很难抵抗住北方寒冷的冬天,这些零散的红耳鹎群体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并顺利繁育后代?这还有待观察。

红耳鹎也成了入侵种

相比被人类运到北方放生或逃逸的个体,那些被运到气候舒适的地方的红耳鹎则要幸福得多。它们不光活了下来,还在当地建立了稳定的繁殖种群。我国台湾地区的红耳鹎种群就来自于逃逸的笼养个体

在人类的“帮助”下,它们还漂洋过海到达了阿拉伯半岛南端的阿曼和阿联酋、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东部和夏威夷、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大西洋上的加纳利群岛等地。你的脑海中可能已经浮现出这些区域的位置,这些地方的纬度基本上和红耳鹎的常规分布区一致,气候也比较温暖,容易让红耳鹎在此安家。

红耳鹎戏水,摄于北纬13°的热带地区。图片:Nireekshit / wiki commons

红耳鹎是杂食性鸟类,食性较广且不挑食,植物和动物性食物来者不拒。繁殖时对生境也不挑剔,在灌丛和小乔木上均可筑巢,有时甚至会到阳台的绿植上筑巢。这两个特点让红耳鹎很容易在气候适宜的新地区迅速扎根下来。

红耳鹎的巢和蛋。图片:李焕

一些植物的种子在红耳鹎的消化道中“走一遍”之后会提高萌发率,且随着红耳鹎的移动还可以扩散到新的地方,因此在其常规分布区内有助于一些植物的扩散,算得上是林业益鸟。但好养活、易扩散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不一定是好事。

一旦扩散到了新地盘,刚才说的优点便变成了缺点。毛里求斯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当地,红耳鹎加速了两种入侵植物——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和毛野牡丹藤Clidemia hirta ——的扩散,给当地原有的植被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物种日历因此反复提醒大家:轻易引入或者放生一些物种,不经意间可能摧毁当地的生态系统

阳台垂叶榕盆栽上的红耳鹎鸟巢。图片:Mike Prince / wiki commons

文章的最后,我想表达一点对生活在南方的朋友的羡慕。如果你所在的小区有红耳鹎生活且所住的楼层又比较低的话,不妨在阳台养上几盆木本的绿植,说不定红耳鹎会跑到你家阳台筑巢繁殖,到时候就可以架上摄像头记录它们的点滴生活。这种不用出门就能开展自然观察的体验,想想就很幸福。

在家就能观察红耳鹎,是不是很幸福?图片:Md. Tareq Aziz Touhid / wiki commons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67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胡运彪。

日历娘の广告时间

如何熟悉更多鸟,快速认出它们?

如何了解鸟类分布,知道上哪儿找它们?

如何理解鸟类行为,避免打扰它们?

本文作者胡运彪推荐最新的

《中国鸟类图鉴》

3100多张照片+全新绘制的鸟类分布图

还有详实的相似种辨析指南

囊括本土1384种鸟(含新记录种)最新资料

中文名、英文名、拉丁名三重索引

外出观鸟、在家欣赏都适用

听听更多物种日历作者怎么说

戳下图直达购买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戳原文,带走精品鸟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