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涂“口红”的小花花,并不是要勾引谁

含笑 物种日历 2020-10-18

如果你是物种日历的老读者,看到今天的物种,你或许会很想喊一句:“How old are you!?”对啊,怎么老是你呢?算上今天,这已经是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第三次来到物种日历的舞台啦,就连它同属的姐妹垫状点地梅(A. tapete)都已经来过一次了。那么今天,我们将把目光放得更远,更多地来关注一下点地梅属这个大家庭的孩子们。

点地梅,摄于苏州。图片:含笑

人丁兴旺的点地梅家族

“点地梅”这个名字,扩展开来就是“点缀在地上的梅花”。这个名字起得很贴切,点地梅的植株是贴着地面生长的,白色或淡粉色的小花有五片“花瓣”,可惜没有香味,和梅花相比还是略逊一筹。点地梅的花是合瓣花,它的花冠在下端是连在一起的,我们看到的五个“花瓣”,其实不是花瓣而是花冠上端分开的五个裂片;而梅花是离瓣花,拥有五个彼此分离的花瓣。这是点地梅和梅花的一个重要区别。

示意图:合瓣花和离瓣花。图片:Michael G. Simpson / Wikimedia Commons

点地梅这类小野花常常被人忽略,但它们其实很常见,山坡上、马路边、公园里的草坪上,都可能见到,而且几乎全国广布。总体上,北方的点地梅更多一些,但前些年甚至在广州的草坪上也发现了点地梅的身影。

在分类学上,点地梅属隶属于报春花科(Primulaceae),大约有120种,曾是科里仅次于报春花属(Primula)的第二大属。但随着APGⅢ分类系统的出现,整个紫金牛科(Myrsinaceae)都被并入了报春花科,点地梅属的地位一下子降低了好多。截至2015年,中国有记录的点地梅共有72种,这意味着全世界的点地梅有超过一半都能在中国找到,更别说这其中还有48种是中国特产的……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站稳了C位。

努力生活的“垫子”

作为一个庞大的家族,点地梅属的成员也是包罗万象。就说植株整体形态吧,点地梅(A. umbellata)自己和属内多数物种都只有基生叶,所有叶片都直接从地表上长出来,开花时才会长出花茎。然而,直立点地梅A. erecta)逆其道而行之,它纤细直立的茎可以长到四十厘米高叶子也都长在茎上。当直立点地梅成片生长时,望过去好像一片迷你小树林,至于“点地”什么的,人家早就抛到脑后了。

直立点地梅。图片:含笑

还有一些点地梅长成了切糕一样的垫状植株,比如名气最大的垫状点地梅A. tapete)。不过垫状植株并不是垫状点地梅的专利,高山组(Sect. Chamaejasme)的许多成员都能长成类似的“切糕”,比如阿拉善点地梅(A. alaschanica)、滇西北点地梅(A. delavayi)等等——“组”是属下划分的一个等级,高山组顾名思义,几乎都生长在高海拔地区。

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生存艰辛,点地梅们努力降低了露出地表的高度,把所有的枝叶都紧紧地挤在一起,既躲避了高原上的大风,又减少了热量和水分散失。仔细看“垫子”的表面,好像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的,每粒都是一个叶丛,对应着一根枝条。在高度不超过两厘米的植株下面,是无数密集的老枝,往往还带着历年的枯叶。

垫状点地梅的叶丛和枝条,出于科研目的采集。图片:含笑

不过这样一片生活艰难的“垫子”到了人类眼中,就变成“哇!好萌!”尤其是初夏花期时,各种垫状的点地梅都开满了花,颜值爆表。

滇西北点地梅。图片:含笑

在世界各地的高原上,垫状形态的植物普遍存在,除了点地梅属,紫草科、石竹科、虎耳草科等许多类群的植物,都有能长成“垫子”的物种,南美洲的高原上还有垫状的仙人掌科植物。而垫状形态的点地梅之间,也是存在不同的,如前文提到的垫状点地梅就属于非常密集的“垫子”,昌都点地梅(A. bisulca)的“垫子”稍微疏松一些,而硬枝点地梅(A. rigida)则十分疏散,已经不太像垫子了。

硬枝点地梅,比较疏散的“垫子”。图片:含笑

形形色色的叶子

再说点地梅的叶子。“属长”(A. umbellata)的叶子像圆圆的小硬币,绕着一圈浅浅的圆齿,直径不过一到二厘米;垫状植株的点地梅叶子很多都已经退化成小苞片,只有几毫米长;而莲叶点地梅(A. henyri)的叶片可以长到十厘米以上。高葶[tíng]点地梅A. elatior)的叶片掌状深裂,甚至有点像香菜的模样,而景天点地梅(A. bulleyana)和石莲叶点地梅A. integra)则完全是在cosplay多肉植物

石莲叶点地梅,很像多肉植物石莲(Sinocrassula indica)。图片:含笑

有些点地梅还会有异形叶,如刺叶点地梅A. spinulifera),表面上看它的叶子细长柔软,说好的刺呢?是不是科学家又乱起名啦?仔细观察才发现,它植株基部挤着一堆刺状小叶,边缘还长着刺毛,顶端非常尖锐。一些垫状的点地梅甚至会在同一枝上,长出三种模样的叶片。

刺叶点地梅,具有两种形态的叶。图片:含笑

表达“冷淡”的“口红”

花不仅是众多植物爱好者的关注重点,也是植物鉴定的重要依据,点地梅这一大家子,正是靠着相似的花联系在一起的。点地梅属的花,和同科“老大”报春花属有点相似,但两者有个明显的区别:合瓣花的花冠下端,连在一起,像一根管子一样的部位,称为花冠管点地梅的花冠管长度通常短于花萼报春的花冠管则明显长于花萼

亚东灯台报春(P. smithiana)(左)和高葶点地梅(右)花朵的对比,从侧面可见,报春属的花冠管长于花萼,而点地梅属的花冠管短于花萼。图片:含笑

大多数点地梅属的花都组成伞形花序,比如“属长”点地梅(A. umbellata),它拉丁名中的“umbellata”就是伞形花序的意思。有些点地梅物种的花序可以长得很高大,有些开完花后还会在花序上生根长叶,形成分株,而高山上的点地梅花序则普遍简化,甚至只剩一朵花。

点地梅的花色算不上很丰富,通常为白色到深浅不一的红色。不过,点地梅花的喉部,也就是花蕊外面的一小圈位置,颜色常常会不太一样。

部分种类的点地梅会变色,比如“属长”点地梅A. umbellata,花初开时是白色,然后会渐渐变成粉红色;直立点地梅则相反,花刚开时是粉红色,然后逐渐褪色,最后整朵花都变成白色。

直立点地梅,花有白色和粉红两种颜色。图片:含笑

另一些点地梅的变色体现在花的喉部上。花刚开时,它们的喉部是亮黄色的,之后便慢慢加深,直到橙色、深红色。据说这与点地梅借助昆虫授粉有关。黄色的喉部好像在告诉昆虫:这里有新鲜的花蜜,速来!已经授过粉的花,则用红色的喉部让昆虫知道:此处无蜜,请勿打扰!

硬枝点地梅,喉部在授粉前为黄色,授粉后变成红色。图片:含笑

原先,高山组和石莲组(Sect. Aizoidium)的点地梅,都有喉部能变色的种类,但在最新的研究中,人们认为石莲组应该归并到高山组里。所以我们可以说,已知所有喉部变色的点地梅,没有例外,全都是高山组的成员。

让高原精灵自由生长

聊了这么多,也许你会想问,到哪里才能亲眼欣赏点地梅的大家族呢?中国的西南部是点地梅属的分布中心,包括四川、云南、甘肃、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如果你能够在每年六七月份光顾,就不难找到点地梅家族的身影。

可能还有人会想,这么漂亮的花,不如挖回家去种?在这里要严肃的说一句:绝对不可以!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滥挖滥采是对生态的严重破坏,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不适合高山点地梅生长,就算带回家也基本种不活。所以,还是让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静静地开放在自由的山野中吧。

球形点地梅(A. globifera)。图片:Philippe.pechoux / Wikimedia Commons


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88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含笑。


春天里的小fafa

超级小“荷花”:紫云英

踩死菊科之一:抱茎苦荬菜

踩死菊科之二:款冬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