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摔到地上,然后被自己的屁股弹了起来

野生青年陈老湿 物种日历 2020-08-28

在我强烈要求数年之后,狗獾终于被放进了物种日历中,还贴心的选择在了我生日这天,我也把这看作是送给自己的礼物,因为狗獾这种动物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不过有个事大家一定要记住,它叫狗獾[huān],不叫狗獾[guān],谢谢大家。

我曾经救助过一只狗獾,也因此跟这种动物有了更多密切的接触,让我能有机会近距离的了解这种动物,不过今天我不打算从这里开始说。

作者陈老湿救助的狗獾。

小胖子拿出记仇小本本

狗獾身形肥胖”是兽类志中描述狗獾形态特征的第一句话,但我对这样的描述是持质疑态度的。狗獾确实身体粗壮像个肉滚子、腿短还没脖子,但这能充分证明胖吗?我认为不能,因为狗獾至少头小且脸小,并没有全方位的胖,再不济自拍发朋友圈的话你什么都看不出来。

“我来了,是哪个在喊我?”

不过,这些特征也导致了狗獾在救助过程中变得很难控,因为完全按!不!住。狗獾的力气很大,粗壮的身体扭动起来有惊人的力量。当然此处需要也提醒大家,请不要随意试图控制它们,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也不会这么做。

不止一次有人给我讲过,正好好地走在山路上呢,突然从旁边跳出来一只狗獾,耀武扬威地呲牙咧嘴一会儿便扬长而去了,只留下两脚兽留在原地,被吓得两股战战。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狗獾故意吓人或想攻击人,它只不过是被突然出现的两脚兽吓了一跳而已。狗獾听觉不错,但难免被流水或者植物摩擦等背景音干扰,导致它们忽略了人出现,当人走到狗獾附近时它才突然发现,这时已经来不及逃跑了,只能用突然大叫或者御敌姿态去试图吓退人类,并见缝插针地逃跑,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杀伤力,顶多是它们的御敌姿态有点吓人罢了。

野外环境中的狗獾,走得一往无前。

作为大名鼎鼎平头哥蜜獾的亲戚,狗獾自然也有着超强的报复心,我见过狗獾在走路的时候被树枝刮了一下头,然后气呼呼地回头狠狠咬断那根树枝的场景,可谓是嫉恶如仇了……

平头哥:又是谁喊我?出来挨打!图片:Smithsonian Channel / YouTube

而在另一位前辈的故事里,狗獾不仅记仇还记了很多年:“我负责饲养的狗獾很凶,当时的笼舍没有串笼,它会追着人咬,所以我进去打扫前,会扔给它一个秃头的扫把,它会抱着扫把开始咬,根本停不下来。等我打扫出去的时候,再把扫把抢回来就行了。”大概以前狗獾对扫把留下过什么不好的回忆于是它抓住机会使劲地报复,并日复一日地执着于此。这画面想来非常有趣,也很狗獾了。

它被自己屁股弹了起来

狗獾虽然精神勇猛但实力有限。狼和豹都会捕食狗獾,在狼的栖息地退往西部之后,豹成为了狗獾主要的威胁者。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像记录到豹捕食狗獾,但从红外数据中也不难发现,如果一个位置豹活动频繁,獾就会减少活动,当然也不是只有獾减少,豹猫的活动也会减少。但如果一个红外相机位置不错,但豹子不怎么来的话,狗獾的入镜率就会显著提升。大概对于豹,跑不快、跳不高除了钻洞没啥特殊御敌策略的狗獾,确实是一顿肥美多汁的佳肴吧。

“溜了溜了。”

狗獾基本没有跳跃能力并没有多快地极速奔跑时的四脚同时离地,可能是狗獾唯一拿得出手的跳跃了。有次夜巡,我们观察到了一只爬山坡的狗獾,山根底下别的动物不费力就能跳上去的小坡,并没有跳这个选项的狗獾却只能努力又笨拙地往上爬。结果……它爬到一半还不小心掉了下来。不过屁股着地的时候它似乎并不疼,甚至还被自己圆圆的屁股微妙地弹了起来

跑的很用力,但四脚不离地。图片:고동민 / YouTube

其实夜巡并不常见到狗獾,可能是因为这种动物眼神并不好,因此它们并不留意我们,在我们的光线下也就很难见到它们眼睛的亮点。

狗獾的黑豆眼儿。

或许会令人意外的是,在路杀中,眼神不好、身手也不那么灵活的狗獾其实并没有比其它动物明显多地死于交通事故,可在汽车和公路的危险前,即便动物是视力再好、身体再灵活,也难幸免。减速慢行大概还不够高效,更多的给动物提供的过路设施或者基于动物调查而有针对性设置的减速装置可能能为野生动物带来更多安全,作为公众,欣然接受为野生动物减速这件事就是巨大的支持了。

小鼻子,嗅嗅嗅

狗獾上公路,多半为了吃。它们在冬眠前需要积累大量能量,而此时正是玉米成熟的时期,这对它们确实是难得的资源。也因此,农田成为了人和狗獾这一类野生动物冲突的焦点区域

农田中的狗獾。

除了玉米,狗獾对土豆地也有影响,不过狗獾吃的不是土豆而是地里的蠕虫。只是挖虫的时候也会把土豆挖出来,也会影响产量。虽说狗獾对抑制农田中的病虫害和鼠类有积极作用,但这种寻找食物的方式确实也带来了问题。

“啊,寻寻觅觅,美食你在哪里?”

狗獾有着灵敏的嗅觉和善于挖掘的前爪。它的前爪有5个超长的指甲,并不锋利尖锐,但粗壮结实,适合于挖掘,只要能通过嗅觉锁定信息,狗獾就会用爪子把食物挖出来,不管是土壤中、洞穴内、石块下、朽木里。狗獾会挖一会就停下来把鼻子贴到土上重新定位,然后继续挖掘,直到吃到为止。

狗獾挖出来的坑。

狗獾视力不好,因此有会过食物而不见,在周围茫然转圈,但奇妙的是狗獾总会在兜兜转转间找到食物。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那些兜兜转转实际上是有规律的,它们往往会绕在食物四周试探,时不时抬起头把鼻子指向空中嗅闻,通过在不同点的嗅闻后便能迅速找到食物。那些不同位置的嗅闻或许正是在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就像很多捕食者在完成致命一击之前会左右晃动头部来更准确定位一样。这样做也能减少无谓的搜索,反而提高效率。

奔走在找食物的路上。

小孩脚印的人獾,是什么?

常见的獾还有猪獾。这两长得很像,不过看证件照就很好区分了——猪獾长猪鼻子,狗獾长狗鼻子。其它区别比较明显的还有狗獾下巴是黑色的,猪獾是白色的。

猪獾的鼻子,很猪。图片:Rushenb / Wikipedia

这两种獾都喜欢农田,不过山西这边的村民却都认为当地至少有三种獾——除了狗獾和猪獾,还有一种无据可查的人獾。人獾得名于它们小孩一样的脚印,这种人獾的认可度极高,也被称为人脚獾子,颇有神秘色彩。

为了走近科学,我也尝试分析了可能性。基于我对獾这类动物的了解,“小孩脚印”大概率是獾在从农田搬运食物的时候留下的,它们会用前爪抱着食物然后以一种很接近站起来的姿态,用后脚支撑身体行动。我救助的狗獾就曾用这样的姿势往洞穴中收集落叶,好一副勤劳的样子!

狗獾脚印,左边是前脚,右边是后脚,蓝色里面是前脚的指甲。

在纪录片中有记录到欧洲獾会把洞穴中的落叶搬运到洞外晾晒,晒好了再收回洞穴中,多么生活的动物,还知道晒被子!另外,成年猪獾的后脚脚印也确实和小孩的脚印接近,所以人脚獾子应该就是猪獾了

前脚脚印,可可爱爱!

狗獾和猪獾对于农田的破坏不太大,但还是会被猎杀,猎人会在冬天用猎狗去獾洞里抓獾,微信中时常有这样的视频残忍到我根本不敢看。以前人们认为獾油有治疗烫伤的作用,但在能方便买到靠谱、安全、有保障药品的现在,完全没有必要用那种原始的方法了。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意识也要进步。

獾的遗骸。摄影:蒙兴霖

城市里,需要有狗獾吗?

乡村乃至城市是否需要野生动物,可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但就像悄无声息生活在上海动物园中的野生貉一样,不用强求,一片好的自然环境自然能承载野生动物居住。生物多样性也会让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和平衡。当我们改变了房屋、硬化了河岸、清理了灌丛杂草,却从不曾关注过那些在此居住的野生动物时,也就没有资格抱怨水体富营养化、蚊虫爆发或者鸟都不来拉屎等问题。

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中,栖息着野生的貉、狗獾和鼬獾。在南京这样的城市,在动物园这样人类活动旺盛的地方,能有这样的野生动物生活于其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人和野生动物共存的可能性,如果不是红外相机调查,连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家里还居住着这些毛茸茸的朋友,它们未曾打扰我们的活动,我们自然也可以找到不去打扰它们的办法。

与我们共享这片土地的貉,也……挺圆乎的。图片:Nishimura Yutaka

上海也有狗獾重引入的项目,这个国际大都市正尝试将发展过程中那些遗失的朋友重新带回人们身边。只有人能生存的地方是不够好的,人类也只是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而已。如果野生动物远离城市,人类无法独立撑起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需要被关注,比如曾经城市中住着的十几种蝙蝠现在还剩几种,比如现在夏天蛙声是否还能连成片,比如还有几个路灯下还能看到壁虎,我举的这几个例子都跟蚊子有关,而蚊子的多少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而我们和它们,都相关。

今天,和顺县生态保护协会的救助站中一只被夹子打断腿的狗獾正在接受治疗,还不确定它是否可以活下来或者重回野外,但至少应该看到的是还有人为了这些动物在努力。

最近和顺县救助的狗獾。

最后以一个好故事结束,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曾经救助过一只被夹子打断腿的狗獾,在呼吸麻醉、截肢手术、输液、护理等持续的救助工作后,这只狗獾失去了一条手臂却留住了性命。后来,它自己学会了用一只手挖洞,并且在洞里生下了宝宝。原来在给它做截肢手术的时候,它就已经有孕在身了。最终,在孩子们长大之后,这只狗獾带着孩子一起被放归回了大自然。

野生动物们总是用尽全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这也令我们看到希望。我们的选择决定着它们和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希望的不止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帮助野生动物,更希望的是能够构造一幅人和自然共存的更美好的画面

希望城市中也能有这样美好的画面。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235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 野生青年陈老湿,图片非特殊标注均来自猫萌CFCA。

 我们身边的毛球们 

狸猫其实是个土狗子!

小浣熊,热爱洗手


前阵子给大家推荐了一本TASCHEN出版的《人体解剖图谱》,本以为内容过于硬核小众,哪知刚一开卖就几乎被抢空!

©TASCHEN


你们感受一下这种古典主义硬核画作。

©TASCHEN


《人体解剖图谱》成书于19世纪中叶,现在由德国TASCHEN出版社复刻。3000多张精细插图,以极富艺术性的形式重见天日。

©TASCHEN


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J.M.布尔热里和他的伙伴N.H.雅各布耗时20年,绘制了3000多张插图,完成了这本覆盖人体各个角落的解剖图谱。


这在当时的医学界是一次里程碑事件。


从骨骼到肌肉,再到器官,这种“一刀切开,看个究竟”的图谱实在令人着迷。


作者不但要对人体生理构造有着细致入微的洞察,还要具备画家级别的手绘水平

©TASCHEN


收录3000多张精美插图的《人体解剖图谱》

原价 198元 

果壳商店限时5折,仅售99元

戳下图开抢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