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被停职,我想给南加大的朋友们点一首《阳光彩虹小白马》
(建议配乐阅读本文)
不管有没有到过美国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么一个梗——中文里的“那个”一词的发音,与英文中的“Nigger”一词发音十分相近。
由于“那个”在中文里是特别常见的口头语,而“Nigger”则因为其种族歧视含义是著名禁语(黑人兄弟互称除外),这个梗于是乎衍生出了不少搞笑段子:
比如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到了麦当劳柜台前跟黑人营业员点菜,口语不行于是指着头上的菜单说“那个...那个...那个...”,黑人小哥表示WTF;
比如姚明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回忆,自己刚到美国时由于英语不行,会和白人翻译用中文交流。有一次两人在更衣室谈话时,姚明在停顿中说出“内个内个”,立即引起了黑人队友的误会,还好自己及时解释。他也因此吸取教训,和翻译两人能不能说“内个”就不说;
比如大张伟先生的著名音乐作品《阳光彩虹小白马》,由于歌曲充斥和循环了好几十遍的“内个”,在Youtube上斩获400多万播放、13万个赞,一度成为风靡网络的“Asian meme”,评论区已经被慕名而来的老外们打卡占领。
我本人也曾在美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回几位关系比较好的黑人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了“那个”的段子,神神叨叨地跑来问中文里“那个”的读音是不是和“Nigger”一模一样,如果是的话他们以后怎么区别别人是在聊天还是骂人。我耐心地讲解了“那”的发音为Nae,并且“个”的发音往往较轻且不带卷舌,而Nigger中的Ni发音介于“尼”和“捏”之间,且gger的发音清晰还带有卷舌。
就这样,在一阵捧腹中,我们进行了一堂趣味横生的中文课。但当时我就在想,这得亏是同学情谊深、中美友谊好,万一这是在洛杉矶的黑人区,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情况下,几句“那个”会不会引发一场街头的枪击案。
就在最近,我最担心的情况终于发生了,多年的段子终于上了新闻,而且这条新闻简直像是一条“洋葱新闻”。
是的,你没有看错,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商学院教授Greg Patton因为在上传播学课时,在讲到“填充词”时,一连使用了几个中文词汇“那个”举例,因为发音与英文种族歧视单词“Nigger”相近,遭到学生举报,校方目前Patton教授处以了停课调查处理。
这位因为举报被处理的教授可不是泛泛之辈,点开南加大官网上的资料吓了一跳。Patton教授是该校著名的马歇尔商学院(Marshall)传播专业的教授,是沟通、人际关系和领导力方面的专家 ,曾获得众多教学奖项,被该校评为最优秀的教师之一,还助力马歇尔学院在沟通和领导力发展方面多年蝉联相关排名的世界第一。官网中还提到,Patton教授拥有丰富的国际工作经验,曾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多个国家参加演讲活动,开展领导力培训项目,并在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担任过领导职务。
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教学事故”,使得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教授被投诉和停职了呢?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两周前。
8月20日,受新冠疫情影响,Patton教授照常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给商学院的学生们上课。
在讲解到“填充词”(filler words)的运用场景时,Patton说道,像“呃”这样的语气词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说法。比如在中国,人们会用“that that that”,也就是“nèi ge, nèi ge, nèi ge”。
没错,就是这么一段一本正经、绘声绘色的教学,在视频传出后让Patton教授遭到了黑人学生的投诉,并陷入了种族歧视的争议。
我研究了一下这群署名“Black MBA Candidates c/o 2022”的黑人学生的投诉信,发现其中提到的内容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确认了这个单词的正确念法和Patton教授在课上说出来的有很大不同(接着开始论述怎么个不同,并举证自己在中国待过)。”
等等,我一个中国人怎么听完觉得教授的发音挺标准的?
“教授对于自己的用词展现出了满不在乎,并且在说之前停止了Zoom录像,说明了他是蓄意为之。”
拜托,教授貌似就是课上完了随手给举几个例子,再说他要是心虚不录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视频是啥?
“我们的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受到了影响,我们宁愿不上他的课,也不想忍受这种无视种族多元化和敏感性的教授带来的情感折磨,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冲击使我们无法专心学习。”
(Oh come on...)
最搞笑的当属以下这段:
“我们找了一些中国同学,当他们听到教授这段话时都‘吓坏了’。”
我猜被他们找上的中国学生不是被教授的发音吓坏了,而是被美国同学竟然要因为这种事去举报教授的举动吓坏了。
面对这帮学生的抗议和指控,南加大在几日后迫于压力将Patton教授停职,启用另一名教师进行代课,并发布了一份不痛不痒的声明:
“近日,南加大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个听起来像英语中种族歧视单词的中文词汇。我们完全理解种族主义词汇会带来的历史、文化和负面影响。”
此外,声明还非常“政治正确”地提到:“学校会向受此事件影响的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支持,并会继续致力于构建一种彼此尊重的文化,希望校园内的每一份子都有安全感、有依靠,并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看完以上这些内容,不免让人感叹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美国大学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风气,已经从星星之火转成了燎原之势,又逐渐从燎原之势变成了“不疯魔不成活”的行为艺术。
并且,在这场行为艺术般的闹剧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不是无辜的。
从黑人学生的角度来说,面对教授清晰且明确的教学示范,以及显然没有恶意的表达动机,武断地将其定性为种族歧视,是十分滑稽的谬误。即便对教授的发音存在异议,也应该认识到该词语所出现在的“语境”和“文化氛围”,没有必要强行对号入座,构建一个虚妄的“种族歧视场景”,然后不顾一切地开始莫名其妙的抗争。事实上,利用莫须有的“种族歧视”去打压和反对另一个种族的基本用语和口语发音,才是真正的种族歧视。
另外,肌肉记忆一般的“举报文化”和“文字狱”操作,在抗议中大谈种族情感和精神健康,并且以此为筹码要求教授离职,仿佛也是吃准了美国近几年白左文化中“不敢得罪黑人”的阿克琉斯之踵。这让人不免联想到今年早些时候类似“BLM运动中黑人学生要求老师必须给及格”的沙雕新闻,进而怀疑提出这样无理请求的学生的真实动机。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盲目的道歉、维稳和上面提到的“不敢得罪”,也反映出高等教育界部分知识分子和行政管理层的软弱无能。他们不敢于明确地指出相关事件中的客观事实,反而不停地受制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一味地在冲突中通过处理教职人员的方式去照顾闹事学生的情绪。
更要命的是,他们给这样的行为披上了“维护多元文化”和“保护校园内的每一份子”的政治正确羊皮,却忽略了正是这种和稀泥的操作,在过度维护某一种文化的时候恰恰伤害了其他族裔的文化;在保护校园内的某一批学生的同时,也伤害了另一批学生,尤其是使一批无辜的教职工蒙羞。因此,像南加大停职Patton教授这样的处理,已经不仅仅是对种族运动过度的纵容,而是对知识和公义的伤害。
好在这次风波中的Patton教授在接受停职后并没有就此低头,他不卑不亢的在自己的“道歉声明”中说道:
“我已经教这门课十年了,关于‘那个’的例子是几年前的国际学生(可以猜到是中国学生)告诉我的。”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学习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地区、性别等多元背景下的领导人例子,来加强自己的对传播与沟通的理解和认识。”
“我一直试图把那个词语念成与‘dega’押韵的‘nagga’,我上课时的录音翻译也将我的发音转化为了‘naga’。这个发音是我待在上海的时候学到的,我没有要把它与任何英语单词联结起来的意思,更不要说是种族歧视词语。”
“传言中包含了太多恶意的、带有过多背景叙述的、歪曲事实的描述,很不幸这些描述都是不实的。好在我还有教案、录音、录像、文字纪录和25年的工作经验(来自证清白)。我一直努力为学生们提供真实的、全球化的实用例子和示范,来让课堂变得更生动,并带来更多元的声音、场景和经验。”
当然,在声明中,Patton教授还是作出了适当道歉,认为自己“在使用特定例子时没有考虑周全”,并且同意“短暂离开岗位,以便学校查清情况进行更好的处理。”
就这样,一位真正致力于维护多元文化、提供全球视野的大学教授,讽刺的因为“多元文化”而遭到了种族主义的迫害。在这里,我衷心地祝福Patton教授最终能得到妥善处理,以正视听,不然的话,我相信他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同时,我也真诚地盼望正在或者即将前往美国高等学府求学的中国学子,尤其是南加大的朋友们:能在政治运动的漩涡中明辨是非、坚持真理,不要在种族主义的风波中迷失自我,更不要伤及无辜。
不然的话,我只能给你们多唱几遍《阳光彩虹小白马》了。
Reference: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news/usc-professor-placed-on-leave-after-black-students-complained-his-pronunciation-of-a-chinese-word-affected-their-mental-health/
http://news.163.com/20/0904/11/FLM73AKG000189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