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中国哲学教我们幸福生活
自2006年起,哈佛大学的Michael Puett教授开设了一门关于中国哲学的本科生课程,研究中国的古典文本如何与当今时代有关。
这门名为《中国古典伦理与政治理论》的课程已经成为哈佛大学第三大受欢迎的课程,仅次于《计算机科学入门》和《经济学原理》。
2007年,也就是Puett教授开课的第二年,来听课的学生就已经多得挤不下了,很多人不得不坐在台阶上,还有人只能站在走廊里。后来哈佛大学将这门课搬到了桑德斯剧院(Sanders Theatre),这是校园里最大的场地。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本科生愿意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去研究几千年前深奥的中国哲学?不仅是因为这门课满足了大学的核心课程要求,还有Puett教授对学生的承诺:这门课将改变你的人生。
01.让心与头脑合一
曾经上过这门课的学生Elizabeth Malkin说:"这门课完全改变了我对自己、对同龄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Puett教授对几个世纪前中国学者们努力解决的难题重新进行了诠释。他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论语》、《孟子》和《道德经》等文本,然后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这些教导。
他的课旨在使用中国思想,去帮助当代美国的年轻人明白:如何成为优秀的人?如何创造一个好的社会?如何拥有更丰盛的生命?
和20年前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相比,Puett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实现职业目标,被推动着走上了一条清晰明确的职业道路。
2013年哈佛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1970年至2010年间,全美国范围内人文专业学生的比例从14%下降至7%。
在哈佛大学内部,主修工程和应用学科的学生自2013-14学年起便超过了主修人文艺术学科的学生,这一趋势在全美的大学中都可以见到。
金融仍然是最受哈佛毕业生欢迎的行业。Puett教授看到学生们将他们所有的课程,甚至课外活动都导向实际的、预先确定的职业目标和规划。
对此,他告诉学生:人生的重大决定是不该用理性的计算去做的。在他与学生所研读的中国哲学思想看来,这种策略让我们变得封闭,从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这样做的学生没有足够重视那些真正让他们感到振奋和鼓舞的日常事物,而正是这些事物才可能带来真正充实、令人兴奋的生活。如果学生选择的方向与他所热爱的不同,那么他就会被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注定要开始一个不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涯。
美国人通常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会用大脑去作出符合逻辑的决定。然而,英文中的“头脑”(mind)一词,在中文里既有“头脑”也有“心”的含义。心与头脑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无论我们做什么决定,小到晚餐吃什么,下学期选什么课,大到走什么样的职业道路,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只有当我们把心与头脑结合,让理性与情感融为一体时,我们才会做出更好的决定。
道教思想家庄子教导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来训练自己变得"自发"(spontaneous),而不是用所谓的理性决策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像一个人为了弹奏好钢琴而努力练习一样,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变得更加开放,不因固有认知和经验而拒绝新事物,最终正确的反应和决定就会自发地、毫无顾虑地由心而生。
02.让行为改变心理
Puett教授告诉学生:最小的行动有最深远的影响。孔子、孟子和其他中国哲学家都教导说,最寻常的行为会产生涟漪效应,于是Puett便敦促学生具备自我意识,去关注这些微小的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感受,从而影响这一天的进程,例如:为别人开门,对杂货店店员微笑。
有关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中国哲学家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大脑扫描显示,我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无意识认知实际上会推动我们去作出我们认为理性的决定。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arianneLaFrance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我们看到一张快乐的脸只4毫秒的时间,都足以引起一个小型的情绪高潮。在这项研究中,那些看到一闪而过的笑脸的被试者,哪怕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了笑脸,也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更积极的看法。
行为通常受心理的主导,但行为有时也会反过来改变我们的心理。即使你在做出举动的那个当下并不觉得十分特别,但是善意的举动,哪怕只是一个微笑,都有可能改变你最终的感受,进而改变一件事情的结果。Puett发现,这些在古时被普遍接受与认可的智慧,在现代反而丢失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03.“它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
在每堂课的最后,Puett都会向学生提出挑战,让他们把所学到的中国哲学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我们学习的中国哲学思想是这样教导的,真正的改变往往从生活中最寻常的地方开始。我不会试图去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提供什么重大的建议,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每天都可以去做些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Puett教授说道。
Puett布置的作业也要求学生着眼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首先观察自己在对陌生人微笑时、为别人开门时以及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之中时的感受。接着,他要求他们记录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每一个动作、姿势或言语是如何极大地影响他人给我们的回应。然后,Puett要求他们去做更多能调动起积极性与兴奋感的活动。在讨论课上,在论文中,学生们探讨了在生活中去实践这些哲学家的教诲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旦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所爱,他们就可以通过充分的实践和练习,培养自己成为这些活动的高手。这与另一个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关:努力是最重要的,比天赋或能力更重要。不必受限于先天的才能,不要只是做自己碰巧擅长的事情,只需专注在你喜欢的事情上并且去培养,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与周遭人事物建立相互联系,关注平凡的日常,懂得伟大始于渺小,这样的想法在这个迫使年轻人早早地规划人生并实现卓越的社会中,显得尤为“激进”。中国哲学所传递的思想,让那些渴望从快车道上脱离出来的人十分有共鸣。据《高等教育纪事报》报道,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哲学不仅仅在哈佛,而在整个美国都逐渐升温的原因之一。
Puett从前的一位学生Adam Mitchell是一个数学和科学奇才,他原本主修的是经济学。他告诉我,“哈佛和全社会都期望我们以这种理性的方式去思考未来:权衡利弊,然后做出决定。这就使得你只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是一条风险小但回报也少的道路。”
大二学习了中国哲学后,他意识到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相反,他去尝试了自己并不擅长但被深深吸引的课程,因为他开始明白为了所爱之事而全力以赴有多大的价值。他更加清楚自己是如何被周围的人影响,以及他们是如何反过来被他的行为影响的。Mitchell投入到外语学习中,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深化,现在正攻读区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硕士学位。他表示,"我可以很高兴地说,Puett教授兑现了他的承诺,这门课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
References:
https://www.nytimes.com/2013/10/31/education/as-interest-fades-in-the-humanities-colleges-worry.html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4/10/8/fas-annual-report-2014/
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3/10/why-are-hundreds-of-harvard-students-studying-ancient-chinese-philosophy/28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