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展| 集萤映雪——扬州博物馆征集文物展文物赏析②
“集萤映雪”文物赏析②
“集萤映雪——扬州博物馆征集文物展”已开展两月有余,内涵深刻,品类丰富,形式多样,深受观众喜爱。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我们更新了部分展品,并将展期延长至2022年4月5日。下面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展览吧!
“
古籍雕版| 册页刷印展千华
2003年,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被批准成立,并与扬州博物馆两馆合一,于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简称“双博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馆内藏有古籍、雕版版片10万余件/套,多为建馆之初由广陵古籍刻印社移交,后通过征集也获得不少珍品。无论是被油墨浸染透彻的雕版版片,还是已经印刷装帧好的古籍善本,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勤劳与智慧,记录了中国雕版印刷的发展和变革,见证了扬州雕版印刷业的荣耀与辉煌。
扬州诗局与《全唐诗》
康熙四十四年(1705),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在扬州天宁寺创办以编校刊印清廷内府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这一机构是为刻印“钦定”《全唐诗》而设,故称“扬州诗局”。扬州诗局刻本在苏、扬地区优良刻书传统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开创出康熙版式的时代风范,并以精详的校勘文字,成为清代官刻本中的典范。
清·扬州诗局刻本《全唐诗》
扬州博物馆藏
《全唐诗》选用《唐音统签》及泰兴人季振宜所编《唐诗》为底本,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全书900卷,收诗48900首,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从缮写、雕刻到印刷装帧无不尽善尽美。康熙皇帝看到进呈样本后,朱批赞道:“刻的书甚好!”
《治平言》雕版
明·《治平言》雕版
扬州博物馆 藏
《治平言》,明曾大奇撰,清《四库全书》列于存目。扬州博物馆藏《治平言》雕版版片计55块109页(卷下二十只刻1页),木制。版框高约25.8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8厘米,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正文宋体,每半页8行,行18字。正文前有叙三(版心错为一,经对校改)1页,序三、四2页,目录2页。卷端首行题“治平言”,次行题“泰和曾大奇端甫着男文饶谨较”。
“
书画| 长将赭墨代胭脂
扬州博物馆征集的书画作品,地方特色鲜明,如袁江、袁耀、“扬州八怪”及“扬州十小”、陈崇光、吴让之等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中,“扬州八怪”以其冲破世俗的精神风格成为清代画坛最独特的流派,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给人们以有力的启示,其艺术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的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称为扬州本地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扬州八怪
清代致力于发挥创作个性,艺术作风趋向自由奔放的一批画家受到市场推崇。他们因艺术特色突破传统,极具独特创造力和想象力,被世人称为“扬州八怪”。“八怪”并非只有八人,而是一个十余人的画家群体。综合史料来看,列名“八怪”者有十五人之多:金农、郑燮(xiè)、黄慎、汪士慎、李方膺(yīng)、李鱓(shàn)、高翔、罗聘、陈撰、华喦(yán)、高凤翰、边寿民、李葂、杨法、闵贞。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扬州博物馆征集到扬州八怪的诸多珍贵作品,其中不乏郑燮的《兰竹石图》、黄慎的《草书五言律诗》《钟进士图》、高翔的《弹指阁图》、汪士慎的《梅花图》等极品文物,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馆藏资源,也提升了扬州本地的文化品质。
汪 士 慎
汪士慎(1686~1759) ,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一生穷窘,1723年迁居扬州, 卖画终老。汪士慎善画墨梅、兰竹,尤以梅著称,人称“汪梅”。汪士慎画梅专画横枝老杆,以淡墨晕染枝杆,以浓墨点苔,以干墨圈出花瓣,画出来的梅花湿润苍劲,冷傲孤芳,自有一股疏香冷气扑面而来。汪士慎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著花梢”,后来,双目俱盲,但仍笔耕不辍。
清·汪士慎《墨茶幽兰图》轴
扬州博物馆藏
此图为汪士慎五十六岁所作。兰花叶态轻盈飘逸,山茶花姿仰偃娇美。笔墨虽简但风姿绰约,画面清雅而灵动脱俗。更透出画者冷傲孤芳的心迹。
题识:积雪满篱落,山茶放嫩红。冰花轻弄粉,晓日焕依丛。不有岁寒性,焉亲老病翁。严冬欣有托,还待共春风。雪中山茶花大放,旧作一首,辛酉小春再录于此。日夕空江宝瑟哀,峡云才过楚云来。美人自去黄陵庙,满地红兰扫绿苔。匏(páo)谷老人句 青杉书屋士慎写
钤印:士慎(白文)、近人父(白文)、近人汪氏(白文)、巢林(朱文)
李 鱓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乾隆年间任山东藤县知县,后因得罪上司而被免职,回到家乡,往来扬州卖画。李鱓(shàn)的作品以花鸟画为主,画风先后数变,早年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后又受徐渭、八大、石涛等人影响,中年以后风格大变,转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墨法酣畅淋漓,富有气势,挥洒自如的同时不失规矩方圆,用色的深浅浓淡丝毫不乱,达到了其艺术生涯的巅峰。晚年因需要以画为业养家,画风又变,构图繁复稳健,用笔老硬拙涩,有一些作品往往呈现出散漫颓唐的气息。
清·李鱓《梅花图》轴
扬州博物馆藏
画面梅花穿插有序,圈花点蕊,清妙多姿,气韵生动。上端题诗错落于梅枝之间,书画浑然一体,构图紧凑,看似随意,但别具特殊的美感。题诗内容富于生活情趣,紧扣画面,清新活泼,令观者回味无穷。
题识:疏篱矮屋傍溪沙,桥外梅开一树花。渗入雪中分不出,扫来煮就小春茶。此是仙人萼绿花,好看都在未开花。怪来领悟凭谁得,梦醒空庭自煮茶。复堂懊道人鱓
钤印:聊以自娱(白文)、墨池清兴(白文)、宗杨(白文)
“
玉石器| 碧波滴露透彩光
玉石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石器时代起,玉石器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祭祀礼器、生活装饰、文房清供。扬博藏玉石器品种丰富,工艺精湛,其中,通过征集而来的玉石器亦类型多样,巧夺天工。温润精致的玉器,造型简洁的滑石器,绚丽多彩的水晶、料器、韵味十足的砚台等,都是扬博多年来征集工作的印证。
清·“太平有象”纹碧玉如意
扬州博物馆藏
如意一词来源于印度梵语阿娜律,初随佛教传入中土,中国传统文献对其亦有记载称“臂之不及,持之如意”。此件玉如意以整块上等碧玉雕成,整体造型规制严谨,线条典雅优美。如意头内以剔地技法勾勒出“太平有象”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象极有灵性,灵象出现则天下太平,相传首先驯服象的舜死后,其陵墓前,曾出现“大象刨土、彩雀衔泥”的异常现象,因而人们认为白象耕土是天下太平的预兆,渐渐地以象寓意升平景象的传统习俗。
清·白玉雕人物笔架
扬州博物馆藏
扬州的琢玉历史源远流长,周代《尚书·禹贡》中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载。到了汉代,扬州玉器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一般的玉镯、玉环发展到极具工艺美感的玉璧、玉蝉等。与此同时,玉器种类也日益丰富。历唐宋,时至明清,扬州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琢玉中心,大件玉雕作品往往精工细作,小件则纤中见厚,有“天下玉,扬州工”之美誉。
该白玉雕人物笔架为山子雕,玉质温润,线条流畅,刀痕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山子雕”技艺是扬州玉雕的精华所在,体现了扬州玉工富有创新性的的造型能力和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文字 | 刘媛、陈允兰
校对 | 张 历
审核 | 宗苏琴
终审 | 束家平
▲点击上图查看历史文章
▲点击上图查看历史文章
扬州博物馆
扬州市文昌西路468号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特别提醒: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
交通路线:88路(双博馆站)、1路(文化艺术中心站)、101路(文化艺术中心站)、21路(文化艺术中心站)、71路(双博馆站)
-官方微信-
扬州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扬州博物馆微博
-官方网站-
www.yz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