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期【课堂观察】003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一节数学课
课堂观察
不是为观察而观察,
确实是困惑于学生学习的困惑,
困惑于教师教学的困惑,
所以才进入课堂进行观察。
【时间】2016年3月15日 8:00-8:41
【学生】ZWB
【年级】二年级
【爱好及特长】
【学科】数学《认识毫米》
任课老师是个年轻的女老师,教龄半年。任教其他班级,这节课是借班磨课。每组(4人)准备了一个纸盒,其中有小棒4根、小米粒若干,红豆粒5粒,面条4段,一角硬币4枚。
选择了教室最西南角的一个学生进行观察。这个孩子胖胖的,眼睛有点小,陷在肉嘟嘟的大脸上,新剪的头发,直愣愣的。
时间 | 老师的指令 | 学生具体表现: |
8:00 | 拿出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 | 捏住面条,用尺子量。放下面条,趴下,瞅桌面上的小米粒,豆子。 |
8:01 | 坐好 | 手指捏住豆子,看 |
8:02 | 问:小棒有几厘米?(学生:10厘米) | 低头,嘴巴随声音动:10厘米,眼睛看手中的豆子 |
8:03 | 量一下小米粒多长 | 低头,转动手指,玩豆子约30秒。 抬头看一眼前方,捏小米粒,放三角尺上测一下。 放下,身体左转,看右边同学。 |
8:04 | 问:小米有多长? | 低头,拿着面条,用三角尺测来测去 |
8:05 | 问:1毫米到底多长? 在直尺图中找1毫米 | 低头,面条绕三角尺转圈。右手捏起硬币,竖起,拧一下,硬币在桌面转圈。 抬头看一眼黑板。 |
8:06 | 同桌互相指一下,尺子上的1毫米在哪儿 | 拿起三角尺,右手指尖掐住,给同桌看了一下。又拿起尺子向下压住米粒,眼睛瞅米粒跟尺子上的格线,放下尺子,捏起硬币,向上抛 |
8:07 | 指令:聚焦 指直尺图:(指0-1)数一数,有几个1毫米。 | 眼睛瞟一眼黑板 低头,跟同桌说话。 手拿硬币,拿豆子、面条分别放硬币上比 |
8:08 | ||
8:09 | 数尺子上10毫米是不是1厘米 | 身体坐起,左转,伸懒腰,抬头看黑板,手里仍然捏着硬币,在手指间摩擦 |
8:10 | 1毫米实际有多长?闭上眼睛,捏住手指。 | 拿出铅笔,翻动本子,用铅笔头在本子上平涂 |
8:11 | 还有那个物体的长度、厚度可能是1毫米?测量看看。 | 坐正,抬头2秒钟,看黑板。 低头,拿橡皮擦本子。放下橡皮,左手捏起豆子,右手拿起小棒,夹在指间。 |
8:12 | 指学生说 | 豆子放在硬币上。拿起小棒,靠在三角尺边上量。 |
8:13 | 小棒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面条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 拿起硬币竖放、横放在三角尺上测量;面条放三角尺上测,嘴里说“1毫米” |
8:14 | ||
8:15 | 123,坐端正 | 翻转面条,测面条的截面 |
8:16 | 感受一下硬币的边缘 1毫米什么感觉? | 左手面条卡尺子上,抬头,眼看老师,咬嘴唇 |
8:17 | 豆子大约有多长? | 低头,拿豆子放桌面,双手捏住三角尺,带刻度边横拿,从上边压住豆子,豆子一滚,落到地面上,离开凳子,俯身拾豆子。 继续测量,闭起一只眼睛,看刻度 |
8:18 | ||
8:19 | ||
8:20 | 感受一下,5、6毫米这么长 | 低头,捏着豆子,看 |
8:21 | 身上还有哪些1毫米或者几毫米的物体? | 抬头看一眼黑板 左手揪衣领处的拉链,右手三角尺靠上量; 量左手食指指甲,说:1厘米零1毫米了。眼睛亮,笑,扭头跟同桌说。用尺子头捅前桌。 |
8:22 | ||
8:23 | ||
8:24 | ||
8:25 | 估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 拿起本子,竖着在尺子上卡了一下 拿出铅笔盒,取铅笔,盯着笔尖看了一会儿,放回,合上铅笔盒。 |
8:26 | 同桌合作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 拿起课本,翻转到书脊,捏住书脊用三角尺测量。抬眼看前桌(在测书翻页那一侧),喊:**,是拿这边量! 无回应,低头,把课本平放桌面,尺子和三角尺接起来摆课本面上。
|
8:27 | ||
8:28 | ||
8:29 | 说一下估的多少,测的多少?演示一下怎么测的? (1名学生演示)
(其他学生指出没空出直尺空白处。) (另一名学生去更正,演示)
| 低头:右手拿尺子,按在课本面上刮。 左手捏面条,放三角尺下面。 (黑板前学生说长18厘米,厚5毫米)抬头,睁大眼睛,说:18厘米!语气中有质疑。侧身坐,身体后倾,看黑板前。 低头,拿出铅笔,将直尺摆课本面上,在直尺尽头做记号,再移动直尺,测量 抬头,侧身,伸懒腰式,看,边抠鼻孔,姿势保持了2分钟 |
8:30 | ||
8:31 | ||
8:32 | ||
8:33 | ||
8:34 | ||
8:35 | ||
8:36 | ||
8:37 | ||
8:38 | 拿出课本,用手比一比,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18厘米 | 停了一会儿,用手指左右分开卡了一下,口里说:18厘米。 |
8:39 |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 跟同桌说,边手里玩尺子,橡皮, |
8:40 | 总结 | 眼睛略斜视右前方,无焦点,持续1分钟 |
8:41 | 拿出手,表示出1毫米多长 1厘米多长 1米多长 | 伸懒腰 看前方,两手捏住小米粒,不动 |
8:42 | 作业,课后测量课桌高度 | 趴下,跟同桌小声说话 |
【课后访谈】
下课后,直接走到他身边,指练习本,说:这节课学完了,你脑海里留下了什么?
看孩子一脸茫然,换成:这节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写一写吧!
孩子有点迟疑,补充说: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
又换成:说说也行。(考虑到一、二年级孩子写字困难,临时改变了要求,后来看到大象老师的说明,才发现不妥)
孩子说:我觉得这节课很好玩,不过为什么不教分米,只教毫米呢?
我重复: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孩子说:我原来以为小米粒不到1毫米,没想到结果正好是1毫米!还有豆子,本来以为是1厘米,量了量,又坏了,不是1厘米,是6厘米。
旁边老师问:是多少?
孩子:是6毫米。
(停了一会儿)说:小棒,我也从来没量过,量了以后知道了。
旁边的老师问:是多少?
孩子说:忘了。
【后记】
整节课,ZWB小朋友行为层面表现出传统印象中认真听讲(坐端正、眼睛看演示内容或讲话人)的时间总共不到6分钟,几乎所有的时间手内都至少持有或把玩着一件物品,行为跟老师的指令不同步,尤其是在看似关键的几个环节:
如:总结毫米的数学概念;感受1毫米的物体;测量方法等,都没有能够保持眼、手、身体的同步跟进。年轻的小女老师注意力几乎全放在跑设计上,没有精力分出时间关注组织课堂纪律,整节课没有对ZWB小朋友的课堂听讲和学习活动行为进行过一次有针对性的干预(对其他小朋友也没有),这一切,让听课的我对他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情况感到担忧,暗暗捏了一把汗。
课后的访谈,让我惊讶和惊喜!惊喜的是,孩子对毫米的概念很有感觉!脑海里有生动的小米粒、豆子做支撑。惊讶的是,孩子看起来不够“到位”的学习,却有到位的效果!不由想到吴宝森老师的“触摸”一词,回看这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虽然大部分时间表现出“听讲质量不高”,但仔细回想可以发现,这时往往是老师、同学在陈述结论。
从课后访谈,孩子说:为什么不学分米,只学毫米,可以知道孩子对毫米等知识学习前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所以,对什么是1毫米他已经缺乏兴趣,怎样测量的经验经过上学期厘米的认识,建立的已经很到位,所以,课堂中,在这些内容进行过程中,就表现的很不同步,出现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听讲不认真”的感觉。而对于学具中豆子、小米粒、面条等到底多长,他有强烈的探索兴趣——这恰恰是学习长度单位的本质意义所在!年轻的小老师没有组织课堂学习的经验,但也无意中给了这个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可以尽情的去体验、触摸学具,任意测量,恰恰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毫米、厘米和测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真是,经历和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
当然,这个孩子可能学习通道是比较合理的。在自顾自操作,看似不听的同时,对关键信息并没有忽略。后来的了解似乎印证这一点,任课教师反映,这个学生平时听课就表现得不太专心,但对关键问题却都能有很好的反馈,学习基础较好,在班级中等偏上。
更多精彩链接
如果您对研究学生感兴趣的话,请继续往下看:
【公告】不练习,无学习! ——成为学习者特色课程,再次启航!
不练习,无学习!
——成为学习者特色课程,再次启航!
当林间的晨曦,摇晃着温暖的身子,挤上枝头,
当花骨朵的薄翼,张开满身的弧线,准备在世间绽放,
我们感受到一种召唤:
——别再等了,快来吧!
当墙根的蜗牛,留下一道发亮的轨迹,挪到房顶,
当天边的海浪,用触须撩拨岸旁的缆绳,涤荡而去,
我们感受到一种召唤:
——别再等了,快出发吧!
出发吧!
未知的世界在熟悉的伙伴的脸庞间闪烁,
缄默的知识在干渴的杯中汩汩作响!
出发吧,
看到青砖背后火石相淬的挥汗如雨,
看到孩子思考时电光交错的锐利顿挫……
出发吧,
在一花一叶一抹布中,
在一笑一颦一卧槽中,
在一支笔一道题一次懒腰中,
感受无限的自由与精彩!
旅行方式
参与者
每天会接到一个小任务,完成并在群内与小伙伴交流。
比如“描述一次牵手的感觉”、“记录一次想骂人的瞬间”
旅程亮点是:
很好玩,特有趣:每天5分钟做一次心灵瑜伽!成本低,效果好,每天静一次。
有学友,不孤独:彼此看看不同的生活,达到心灵深处的链接。
有未来,无极限:慢下来,就能看见思维的流程,就能接触优化思维的可能。
船票订阅,请加群并咨询:
QQ群,学习者初级练习咨询群 370595704
已经完成初级练习的小伙伴们,会直接受到邀请。参与学习者中级练习群的练习,学习破解学生学习思维的学法咨询。
一路同行的学习者们与您分享:
小朋友写了一篇《昆虫记读后感》,我就引导他去还原自己看书时到某个点的瞬间感觉和画面。找真学习的感觉。小朋友练习,我就引导他去发现写好的那个字时的状态和心理。佳佳第一次帮小朋友修改出一篇作文,很开心与人分享,我就会引导她关注自己修改成功时的瞬间感觉。还有一个最大收获就是做家务能力提高。发现这一组练习真是太好了,可以随意转换,可以渗透到学习,可以渗透到工作,可以渗透到生活,可以渗透方方面面。……在练习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不经意间的幸福,亲情友情师生情俯首可拾,哪怕有一两次不开心,心境也能在不断练习过程豁然开朗。
——张平《“求牧与刍”——写法90则练习有感》
通过这三个多月的练习,我更加关注我的周围人对我的看法,更加关注我带给他们的感受,我怎么样去做,他们能够更好的接受我,我怎样去做,带给他们的是不一样的感受,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我从生硬变得柔软,我从封闭变得开放,我从个性变得随和,我从冷淡变得温暖。我更加愿意去关注我打开的方式,我的打开方式对周围人的影响是什么,我的方式对不对,好不好,我会试着改变,然后反思,再改变。
——耿秀英《重回世界——参与学习者每日一练有感》
练习久了,自己能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事物了,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瞬间思想的动态,觉察脑海里的世界,把脑海里储存的东西一点点挖掘出来,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有点小小喜悦。当然,这个有意识觉察,目前还不能时时刻刻做到,有时还会走神,大脑还会空洞,感觉还会迟钝,但,终于可以偶尔是醒着的了。
——李贵琴《这篇文章最好倒过来看——鱼荷的90个练习》
你心动了么?快加入我们吧!
您看此文用
哎吆嗨 微信号:beingalearner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请↙↙↙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