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城市病,我国基本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这个省缘何成示范?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部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将以江西为示范省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合作共建,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此次部省共建,江西为何能被选中?当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建设处于怎样的阶段?地方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选取上应注意哪些问题?为此,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部省共建缘何选江西
什么是城市体检评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政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小龙认为,城市体检评估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行的全过程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反馈和改进,是问题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新机制,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
事实上,在城市体检方面发力的省份并非仅有江西。不久前,河北省就列出了相关时间表:2022年,实现设区市城市体检全覆盖;2023年开始,指导各设区市组织所辖县(市)开展城市体检;2025年底实现所有县(市)城市体检全覆盖。
省部共建,江西为何能被选中?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与江西省行动早、跑得快不无关系。
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秘书长林澎告诉记者:“江西省是全国率先整省推进城市体检工作的省份。虽然并不是只有江西提出要进行全省覆盖、整省推进城市体检工作,但江西省去年就已经着手做这件事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西省在推进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建设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2020年江西省在设区城市全覆盖开展城市体检,建立了10个方面、100多项指标构成的体检指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考核,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形成了“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查找问题”的闭环工作模式,推动持续治理“城市病”问题。
城市体检或迎常态化
时间回到2017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评估机制。
此后三年间,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探索步伐加快。2018 年11月,《2017年度北京城市体检报告》发布,为特大城市总体规划体检评估提供了参考和示范。
2019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沈阳、南京、厦门等11个城市为全国首批城市体检评估试点城市。
2020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了36个体检样板城市,进一步深入推进城市体检工作。
城市体检制度建设当前处于何种阶段?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基本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
林澎告诉记者,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基本建立表现之一是覆盖范围。“目前城市体检已覆盖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既有东部城市,也有中西部城市;既有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
“城市体检评估制度的基本建立,还体现在工作机制方面。”林澎介绍,目前城市体检除了自检外,还会进行第三方检测评估和市民满意度调查,总体已具备相对成熟的工作机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2018年开始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目前已形成了由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个方面构成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此外,林澎认为,目前地方层面在探索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方面也表现积极,除了江西省省域推进城市体检工作之外,不少城市还把城市体检纳入当地“十四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
“城市体检评估制度的基本建立,不仅体现在评估方法和体系不断完善方面,更体现在地方规划实施的评估常态化、动态化,必须以城市体检作为支撑。”罗小龙说。
收缩型城市不能忽视
地方城市在体检指标体系的选取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除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外,城市体检指标在选取上也要注意特色导向,相关体检指标选取应与城市特点相结合。” 林澎说。
罗小龙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城市体检评估的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等目标,指明了城市体检工作的方向。但地方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选取上要因地制宜,即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职能和特色。
“城市更新中出现的‘退二进三’、工业用地被侵占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工业城市的工业用地应当作为指标加以保护。再如,传统商贸批发市场作为指标,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有不同的意义,传统商贸批发市场过多对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一定是好事。”罗小龙举例说。
记者注意到,在特色导向上不少城市作出示范。如重庆市在国家50项通用指标基础上,结合当地内陆开放、创新智能、山水城市的发展目标与特色,设计亲水岸线占比、人均山城步道长度、红色旅游景点游客增长率、重庆山水名城与历史文化地标建成数等19项特色指标。
在很多城市已经积累了城市体检评估的初步经验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合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
“2010年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调整重构期,城市发展出现分化。城市群(都市圈)快速崛起,县城不断拓展;一些城市缓慢发展,乃至开始出现城市收缩。”罗小龙介绍说。
记者注意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康曾利用2007—2016年十年数据,从660个样本城市中,识别出了80个“收缩型城市”,占比12.1%。
罗小龙认为,现有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对快速发展扩张的城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收缩型城市如何“瘦身”是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从指标体系到评估机制的综合探索,确保收缩型城市的健康发展。
版面欣赏
■出品:中国城市报
■作者:邢灿
■编辑:杜汶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