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穆 乔张媛|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蒋永穆
蒋永穆,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张媛,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完整定义,明确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全面、准确、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在新发展理念维度上的意涵,构建“一轴二力三高四维”的分析框架,系统剖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多角度深挖其背后所蕴藏的逻辑。其中,“一轴”指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统领轴心;“二力”指新质生产力以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为目标;“三高”指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四维”指新质生产力以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延展。对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态,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社会崇尚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注重协调,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倡导绿色,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底色;厚植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推进共享,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效。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创造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完整定义,明确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力度,多维度拓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空间,逐步搭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创造力与生命力。
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全新概念,对新质生产力内涵进行解读是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周文等、蒲清平等、魏崇辉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展开研究,指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所在,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同时,徐政等、任保平等、洪银兴等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等视角切入,探索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运行机理和发展路径。在当前的有关学术成果中,深入解读新质生产力最新内涵的研究还较为匮乏,紧密联系新发展理念展开研究的成果还不足。为准确、全面、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在新发展理念维度上的本质意涵,我们必须首先阐释好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逻辑上何以成立、在内涵上如何体现、在行动中怎么发展的三重问题,以此助力全社会有序高效开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以来提出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发展理念之一,而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先进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新提法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本质内核,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态的基本遵循,因此,需要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逻辑,搞清楚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一)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发展实践的指挥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为理念对实践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但理论变成改变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的前提是,理论必须是抓住事物本质、符合发展现实、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科学的发展理念将指导实践顺利开展,为实践规划最优路线;而错误的、过时的、教条的发展理念则会给实践增添阻碍,让实践绕弯路、步偏路、行远路。
实践离不开理念,理念是实践的蓝本之所存;而理念更离不开实践,实践是理念的根源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内,我国的发展基础前所未有地充实,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与此同时,发展步入减速换挡期,周期性结构性问题交错,长期性短期性问题交织,局部性整体性问题交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亟需新的理念指导实践。对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国际市场风险叠加,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从“跟跑”逐步转向“领跑”,这就亟需新的理念指引实践。而新发展理念正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是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先导性的实践纲领。作为新时代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重大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一切发展实践的指挥棒,而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实践的着力点,自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行动指南,一以贯之,全面落实。
(二)新质生产力只有符合新发展理念才能突显其“先进”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所谓先进生产力,是区别于其他一切质态生产力的,符合生产力演进方向、契合生产力发展实际、牵引生产力整体跃迁的高级质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要突出其先进生产力的本质,就必须符合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必须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多维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先进生产力首先要求以科技创新为载体。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人类社会已迈进由数字技术引领生产力变革的新时代,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日益成为生产力跃迁的核心驱动,也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突出标志。这就要求新质生产力要具有先进性,必须符合创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成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承载的生产力。其次,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也就是说它自身的先进性要借由同一切其他质态的生产力相对比来体现。同理,一切其他质态的生产力相对于先进生产力而言,则均属于落后生产力。在同一个时空下,生产力的质态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常常呈现出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交错并存的状态。其中,先进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作为符合生产力跃迁方向的“领头雁”,将牵动全部质态生产力都向先进生产力靠齐,从而完成生产力的系统性飞跃。这就要求新质生产力要具有先进性,必须符合协调发展理念的要求,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系统性跃升的生产力。再次,先进生产力还强调要处理好生产力和自然的关系,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新质生产力要具有先进性,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复次,“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世界交往的普遍联系造就了先进生产力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天然属性。这就要求新质生产力要具有先进性,必须符合开放发展理念的要求,成为契合时代、统领世界发展的生产力。最后,生产力先进性最本质的表现就是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先进生产力最终的价值诉求。这就要求新质生产力要具有先进性,必须符合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成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生产力。
(三)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提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稳步推进。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12年的10298.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3278亿元,全年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由2012年的21.7万件增加到2023年的92.1万件。协调发展步伐稳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缩小至2023年的2.3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2年的9.1∶45.4∶45.5调整为2023年的7.1∶38.3∶54.6。绿色发展态势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形成。2023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较2012年提高11.9%,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9.3%。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比2012年增加173407.8亿元,货物进出口顺差比2012年增加43324.7亿元。共享发展持续加强,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13年至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加22708元。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生产力,因此兼具新发展理念的五大特征,即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以创新性为第一特质,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协同推进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的全面创新,为创新发展锻造驱动力;以协调性为重要特质,要求全力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协调发展锻造驱动力;以绿色性为突出特质,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为绿色发展锻造驱动力;以开放性为关键特质,要求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开放发展锻造驱动力;以共享性为根本特质,要求以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为共享发展锻造驱动力。
(四)当前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体人民的长期奋斗,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但仍面临一系列影响生产力全面新质化的难关。要逐个攻克这些难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首先,我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还不够高,制约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建成。以科学论文为例,《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3》显示我国ESI论文发文数量和引用次数均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论文引用率仅为12.87次/篇,远低于瑞士的23.98次/篇,科研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创新发展理念的坚强指导,以创新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其次,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参差不齐,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区域生产总值为例,2023年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65.2万亿元,超过了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不均衡的区域发展能力必然导致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模、速度和质态发展上的不均衡,不仅会延缓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育成,还会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效能。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协调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以协调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同时,我国产业绿色转型面临高成本费用、强技术壁垒、低投资吸引等多方压力,导致绿色经济发展能力有待提升,这也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以能源消耗为例,2023年煤炭消费仍然占据我国年能源消费的主体,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仅达26.4%。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以绿色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再次,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尚不完善,技术、人才、要素市场的融通度还不够高,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以开放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最后,我国发展成果共享程度还不够高,尤其是共性技术和共享服务的供给还不够强,这也制约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共享发展理念的坚强指导,以共享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内涵剖析
实践的开展需要思想先行,从思想上认识透、领悟好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是高效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的先决条件。“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定义概括,结合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本文构建起“一轴二力三高四维”的分析框架来剖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基本内涵,诠释新质生产力究竟是如何体现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在“一轴二力三高四维”的新质生产力内涵理解框架中,“一轴”指一个轴心,即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统领轴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二力”指两种目标,即新质生产力是以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为总体目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三高”指三大特征,即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科技为突出特征、以高效能为基础特征、以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四维”指四维延展,即新质生产力是以协调为内在要求、以绿色为鲜亮底色、以开放为双向驱动、以共享为价值旨归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需要注意的是,“一轴二力三高四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绝不能从单维视角去割裂理解,应从多维耦合的视角去系统考察。创新处于“一轴二力三高四维”框架体系的轴心位置,是理解其他维度的枢纽。而“四维”是“一轴”的延展,从整体上形成五维耦合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质态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三高”的特征,成为其先进性的基本表征。而运行发展过程的终端是高质量发展,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形成“二力”,即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和实现(详见图1)。
(一)一个轴心: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统领轴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在新发展理念体系中居于首位。“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人类社会步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后,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变革的牵引力逐步凸显。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演,科技创新成功开启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的阀门,从人类社会的基础动力一跃成为第一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大踏步跨入数字时代。而新质生产力就是此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的产物,自然以创新作为牵引生产力蝶变的统领轴心,追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统领轴心,那么科技创新就是这一轴心的核心引擎。一方面,科技创新以自身为支点,撬动生产力要素、技术、产业系统的全面革新,带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催生和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以自身为牵引,推动产品、模式、业态、市场的全面创新,持续为新质生产力的拓展强化提供新兴动能,充分发挥出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二)两重目标: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塑造高质量发展推动力为总体目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力向来担任着社会发展动力源的重要角色,作为符合数字时代演进方向的新质生产力将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提供全新推动力。从供给看,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聚合化创新、生产技术系统化创新、生产管理制度化创新,搭建起效能高、结构优、门类全的产业体系,不断生产出高价值、高性能、高质量产品,全面塑强社会品质化供给的总体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从需求看,新质生产力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依托新一代数字设备,提高统计核算社会消费能力、实时监测市场消费动态和精准分析个体消费需求的综合能力,依据当前需求倒逼供给结构改革升级,对未来需求创造新产品、培养新消费进行预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从投入产出看,新质生产力降低了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单维投入的依赖度,“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全要素优化跃升、创新重组,持续提高产出效率、降低生产能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从宏观经济循环看,新质生产力通过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循环,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促进经济社会稳中向好,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以锻造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为总体目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力本身就以夯实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己任,作为符合数字时代演进方向的新质生产力将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提供全方位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要素的创新配置、技术的创新研发、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业态、模式、组织的互动创新,带动制度、文化、社会的全面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撑力;新质生产力依靠数据、空间、管理等新要素的优势力量,制定各具特色又互为搭配的发展规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协调支撑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再以绿色产品倒逼绿色消费,打造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合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开放支撑力;新质生产力借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强对全社会资源生产和流动的实时掌握,提高统一调度、系统分配的科学水平,提高发展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共享支撑力。
(三)三大特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科技为突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统领轴心,而科技创新是轴心的引擎,所以高科技便成为新质生产力最直接、最亮眼、最突出的特征。高科技指的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高科技代表每个时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首先表现为生产技术系统的前沿性。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系统以数字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为轴心,以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主体,是数字时代前沿技术的集合体,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层面的先进性。同时,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还表现为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产业。人才层面,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队伍以科研人员为引领,以数智化劳动者为主体。产品层面,新质生产力的产品供给以创新产品为导向,以智能产品为主体。产业层面,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都紧扣时代科技的最前沿,赋予了新质生产力产业系统高科技的鲜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效能为基础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效能是衡量生产力效率和性能的基础指标,效能水平的高低是判断生产力是否先进的基本标准。相较于传统生产力,高效能成为新质生产力先进性的量化表现和基础特征。从生产力效率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具有更高效率的生产力。传统生产力的成长高度依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投入,兼具高资源消耗、低效率产出的特点。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则以科技创新要素为驱动,具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低资源消耗、高效率产出的特点。从生产力性能角度来看,传统生产力主要使用功能机器参与生产,而新质生产力则主要使用智能机器参与生产,这种在生产工具性能上的量级飞跃是新质生产力高效能的突出表现。此外,生产力的效能也涉及局部效能和整体效能的系统结构表现。传统生产力为了生产力快速增长的赶超目标,采取了有重点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造成生产力局部效能参差不齐,从而影响整体效能水平的提高。新质生产力则强调运用系统思维,补短板、固长板,表现出生产力局部和整体效能双高协调的总体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特征。直观来讲,高质量是高质与高量的结合,高量为高质奠定形成基础,高质为高量提供新的可能。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既包括质的有效提升,也包括量的合理增长。生产力新质态的形塑本身是建立在传统生产力量变的基础上的,因此传统生产力的高量生产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前期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对准传统生产力的低质短板,集中力量提质增效,形成适配人民消费需求的高质供给新优势,为高质产品的增量创造新的空间,最终实现高量与高质相互促进、完美融合。具体来讲,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分别体现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从微观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劳动者运用高质量的生产要素生产高质量产品以适配高品质需求的生产力。从中观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为支点,撬动整体产业体系由内而外实现高质量升级调整,以适配高质量生产需求的生产力。从宏观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生产领域高质量为牵引,拉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以适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产力,驱动全社会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四)四维延展: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质生产力是以协调为内在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不平衡的发展现状是传统生产力发展不协调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开始的,面对百废待兴、基础薄弱、内忧外患的发展境况,要实现经济的后发赶超,就不得不采取有重点有偏向的发展战略。随着农村支撑城市、西部支撑东部等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我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奇迹,而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也随之产生,给传统生产力打上了不协调的“烙印”。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拓展,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新动能来打破僵局,以自身协调发展带动多维协调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强调生产力要素、技术和产业三大系统协同发展,铺就要素配置、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耦合优化的演进路线,同时,以自身的协调发展辐射带动多维协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仪”。比如,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供给来适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供给侧结构优化适配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市场的供求平衡;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特有的渗透性,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系统,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业态协调;还可以通过增强要素动能,运用大数据等智慧统计手段,实现要素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以绿色为鲜亮底色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并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亘古难题,西方许多国家经济现代化都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生产力发展之路。历史已经证明,“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当前,生态环境前所未有地脆弱,自然灾害前所未有地频繁,人与自然关系前所未有地扭曲,以消耗自然来发展生产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复刻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亟需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合力打造绿色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真正将生态保护内化于形的先进生产力。不同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再以生产力的量增为单一标准,而是追求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强调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优势,不断扩大绿色低碳产业总体规模,建立健全运转高效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重增进。
新质生产力是以开放为双向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工业革命创造出世界市场,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消除了各个民族的特殊性,“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国的生产都离不开世界市场的需要,各国的消费都离不开世界市场的供给,经济交互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生产和生活的相关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被收集、储存、加工和分析,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被极限拉近,各个经济主体以数字化的形式焊接在一起,开放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新质生产力,自然是追求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产力,是综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市场,不断实现内外联动的双向互促式发展的物质力量。开放维度下的新质生产力,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力量为依托,以国际多元联通市场的优势力量为辅助,通过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生产要素向内聚合,不断提高国内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韧性,同时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活跃性和安全性,以国内高质量发展带动全球生产力的新质化飞跃。
新质生产力是以共享为价值旨归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毋庸置疑,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架构中,创新占有核心地位,是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特征,但共享在其中的重要程度全然不亚于创新,占据着新质生产力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可以说,如果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肌体”,那么共享就是融入新质生产力脊髓的“社会主义基因”,是注入新质生产力“肌体”的中国特色血脉,是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本质性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伴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人将生产力的先进性同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强调先进生产力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的生产力。这就从根本属性上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成为先进生产力质态,必须将共享贯穿其中。同时,共享在新发展理念中处于价值体系的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最终都是为了给共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从逻辑结构上决定了新质生产力要符合新发展理念,并以共享发展作为价值旨归。当前,新质生产力坚持以共享模式通力打造共享平台,借力共享平台扩散推广共享技术和共享服务,不断创造和拓展着共享经济的整体规模,逐步彰显对共享发展的强劲支撑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态一定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去实现
任何思想上的认识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把握好、认识好“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提出逻辑和基本内涵,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发展实践。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培育壮大新动能的牵引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态。这需要全社会在发展中崇尚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注重协调,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倡导绿色,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底色;厚植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推进共享,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效。
(一)崇尚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集中优势力量“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以非对称策略锻长板、补短板、筑新板,以原始创新引领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不断提高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二是提高产业创新水平。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提高科技研究成果和企业生产需要的适配性,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知识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跨越,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模扩张,助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优质产业体系。三是夯实全面创新基础。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总体投入,吸引科技创新综合人才,“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搭建科技创新通用平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活力的释放带动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多领域创新,在全社会形成百舸争流、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为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营造利好环境。
(二)注重协调,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
一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统筹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畅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缩小新质生产力成长环境的区域差距。同时,按照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比较优势,协同制定时点统一、时序各异的推进计划,协力打造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实现新质生产力在区域间的错位协同发展。二是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新要素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加速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体根基。三是推进社会发展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的永续前进推动着生产关系破旧立新。伴随着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逐步取代,新质生产力业已占据生产力系统的主导地位,生产力质上的转化要求生产关系随之转变。因此,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束缚生产力质变的制度藩篱,鼓励有利于生产力质变的制度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三)倡导绿色,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底色
一是增强绿色技术推动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增加绿色技术资金支持,培育绿色技术研究人才,提高绿色技术成果产出效率,提升绿色技术成果转化水平,“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二是提升绿色生态支撑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寻求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平衡点,在借助先进技术丰富生态修复手段、提高灾害防范水平、强化生态保护能力的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全面获取资源总体存量、掌握资源损耗实况、指挥资源开发有序进行,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重增进的目标。三是育强绿色金融牵引力。“绿色金融指的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以金融市场为载体,可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引导更多经营主体主动进行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需要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不断满足绿色生产的实际需求。
(四)厚植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一是以人员开放联动技术开放。加大引进高质量、高科技、高层次人才力度,创建创新人才交流平台,组织国际性、全球性的学术论坛和科技创新大会,以人才交流推动技术交流,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增强科技创新成果的普惠性,提升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升级推动作用。二是以要素开放促进市场开放。畅通要素流动,打破贸易壁垒,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支撑,以国际市场为延伸,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引导进口出口协调发展,推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同发展,促进内需外需联动发展,在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中拓展新质生产力活动新场域。三是以安全开放压实多维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新质生产力在多维开放的发展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强调开放安全问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始终居安思危、化危为机,以新安全格局压稳新开放格局。
(五)推进共享,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效
一是夯实共享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是为了服务人民,为人民所共享的发展才是真实有效的发展,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的比例,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效能。这就要求扩张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的总量,以新质生产力自身的壮大夯实共享基础,为共享比例的提高创造可能。二是拓宽共享渠道。应大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先进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拉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个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增加不同地区和群体参与发展的机会,丰富不同地区和群体创造财富的手段,拓宽不同地区和群体共享成果的渠道和途径,充分调动各地区各群体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多元社会活力。三是提高共享水平。坚持问题导向,贯穿系统思维,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反映的突出民生问题,有目标、有计划、有策略地提高重点领域的共享宽度、深度和高度,包括提高数据共享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软件支撑;提高设施共享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硬件支撑;提高教育共享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最终,以多领域高水平共享体系的建立健全,持续支撑新质生产力全面高质量推进,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综合发展实效。
〔责任编辑:徐淑云 陈爱丽〕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4年第2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2024-03-20
2024-03-07
2024-03-05
2024-01-23